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教师们要如何准备复习资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基础知识
1.生字词
第一课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shùn)间
第二课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níng??)视 啜(chuî)泣 纳罕(hǎn) 瘦骨嶙峋(lín xún)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第三课 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卑(býi)微 一丝不苟 聒聒(guō)
第四课 终极 迸溅 挑逗 繁密 伫(zhù)立 凝望 笼罩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jīn) 仙露琼浆(jiüng) 蜂围碟阵 盘虬(qiú)卧龙
第六课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第七课 贪婪 堕落 点缀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稀疏 珍重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第八课 慧心 嬉戏 风韵 慷慨 闲适 撤销 禀告 厄运 折磨 行乞 正色落难 归属 流落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心痛如割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多愁善感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异国他乡。
第九课 固执 鞭策 盛名 报酬 奢望 蹂躏 呵责 懊恼 沉醉 迷醉 猝然长逝 问心无愧
第十一课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第十二课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蓝汪汪 第十三课 黛色 灵秀 贮藏 终极 匍匐 融融 澹澹 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闲情逸致
第十四课 丁丁 幽谷 肥硕 栖息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第十六课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裹藏 。葱茏 幽雅 叹服 造物主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第十七课 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姿态万 变化无常
第十八课 扰乱 哀鸣 狩猎 喧嚣 喑哑 沉寂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 窸窣作响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第十九课 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第二十课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第二十一课 蟹 花蕾 堕 丫杈 寂寞 憔悴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笑柄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第二十二课 抹 攥 逮 怦怦 树杈 寒战
第二十三课 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第二十四课 匿笑 祷告 并蒂 菡萏 攲斜 慈怜
第二十六课 炫耀 称职 妥当 呈报 滑稽 陛下 精致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第二十七课 缥缈 定然 珍奇 闲游 笼罩 疏星
第二十八课 女娲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第二十九课 嬉戏 哞哞 潺潺 眨巴 红润 孪生 痒酥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古诗词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观察对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景,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东临„„涌起”全是写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两句点题。这是诗人的想像,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同时是哲理句,暗含事物新旧交替的哲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文言文
童趣
一.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安定心神仔细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二.课下注释 自己掌握
三.成语今译:
[明察秋毫]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五.问答题:
1.怎样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②善于细致观察。③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④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一颗童心。
2.作者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①观蚊成鹤②神游山林③观二虫斗,鞭驱虾蟆。
3.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答: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4.“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5.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6.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答: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7.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答: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8.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论语》十则
一.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二.课下注释 自己掌握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三.问答题知识点
1. 第一则:
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答: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 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答: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 第三则: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答: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 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答: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五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答: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 第六则、第七则:
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答: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答:取长补短。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第八则:
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答:“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 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答: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10.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答: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11.出自本课的成语有哪些?
[不亦乐乎] 愿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岁寒知松柏/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13.《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答: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世说新语两则
一.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二.课下注释: 自己掌握
三.问答题:
作者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作者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可用来比喻飞雪的还有什么?
答:鹅毛、碎云、梨花、蒲公英等。
你认为胡儿与道韫的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一喻好。
(2)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5.请写出几个关于“雪”的古诗词。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6.《咏雪》全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轻松、欢快、融洽、和谐。
7.分析《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人物形象。
答:陈太丘:守时。
友人:不守时,无信,无礼,但能知错就改。
元方:聪慧识礼、能言善辩、义正词严、正直不阿,勇敢,睿智。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能言善辩。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9.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为什么?
答:(1)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绝,而且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能求全责备。
(2)元方有些失礼。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应该给人以改正的机会。
10.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做人要明礼、守信;为人要不卑不亢,敢于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
11.你还知道哪些少年的智慧故事?
答: 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阅读知识点
一.说明文阅读
1.说明对象:一般在第一段或题目中就会提出。
2.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
下定义:科学、准确、完整地指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举例子:具体地、深入浅出地说明了„„
列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作比较:通过„„与„„的比较,使„„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分类别:条理清晰,说明全面。
画图表:简明,直观,一目了然。
3.说明文语言风格。
“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有基础上有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
4.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找最近的一句话,大多在前面,有时在后面。
5.某个词为什么不能换,不能删?
表限制:迄今,至今,当时,一般说来,在理论上
表程度:很,非常,几乎,比较
表估计:大约,差不多,左右,上下
表猜测:可能,也许
表材料来源:据说,据史料记载
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在这儿的作用,去掉后变成了什么,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6.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7.开头讲故事的作用:(1)增加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
记叙文阅读
1.一句话或一段话文中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2)内容上的作用,看和中心的关系
位于文章开头的句子: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设置悬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④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⑤交代内容。点明行文线索。 位于文章中间的句子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或开启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③对人物或事情起对比 烘托的作用。 位于文章结尾的句子作用大致为
①照应开头或题目与开头呼应。②总结全文,点明中心。③深化中心 升华主题。④言尽意无穷。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2.概括文章主旨:
一般都可概括为:通过„„表现了„„;或通过„„揭示了„„道理。
3.加点的词语在文中作用?
做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答题公式:××××等词用得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动作或形态(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写)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4.怎样理解或赏析划线句。
(1)看运用了什么修辞,以及运用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具体内涵应抛开修辞,还原它的本意。
(2)看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分析其表达效果,其中以描写最多。
(3)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是否为特殊句式(如问句),结合句式特点分析表达效果。
(5)要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思想感情,考虑句子和中心的关系。
(6)结合题目,加深理解。
答题格式一般为:(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作用(效果) +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5.分析人物形象
①寻找典型事件,体会在典型事件中体现的人物性格品质。
②通过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和此人的身份地位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品质情操。
6.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出下文)、引用、对比(突出特点,使鲜明)
7.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经常考查的是:
(1)描写:描写方式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作用是:生动形象。侧面描写的作用是:侧面烘托(衬托)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强真实性;设置背景;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描写的作用: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来塑造„„的形象,描绘„„的心理,表现„„的性格特点。
(2)议论抒情
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