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17-03-19 08:44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1

读了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看见了这样的张爱玲。自称是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她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她三岁能背诵唐诗,七岁写了第一部关于家庭悲剧的小说和第二部关于一个因失恋而自杀的女郎的小说,八岁开始写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为快乐村。九岁时学习钢琴,决定做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在她十六岁时,她妈妈从法国回来,发现女儿不会削苹果,怕见客人,学不会织绒线,不会识路,一个住了两年的房里,问她电铃在哪儿还茫然……,于是努力培养她做一个淑女:学习煮饭;用肥皂粉洗衣服;练习行走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照镜子研究脸部神态……,然而两年的培养计划却沉痛地宣告失败。

在那个时代,女子就是该学会烧菜做饭,织衣补袜;该有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辞。爱玲看起来是不符合当时对女子的要求了,所以她说自己:“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尽管她说她还是会领略一部分的生活艺术: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比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

而今天的社会里,我们现在的母亲是不会象爱玲的妈妈那样要求自己的女儿,他们顺应时代,着力让她们学文化,懂乐器,会书画,能舞蹈,善交际等,把他们培养成魅力十足的美女加才女。可是孩子们仍旧让他们失望,不思学习,不努力。乐器学得想砸乐器,各种补习,训练让她们喘不赢气。能忍受的就顺着母亲的意图或好或歹地发展着,成为人才或庸才,尽管心理不知是怎样的扭曲和压抑。不能忍受的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是象爱玲那样成为蜚声文坛的四大才女之一,也算是圆了她自己的天才梦。而是走向了倔强逆反,不求上进的废才,成为父母和社会的包袱和不稳定份子,当然,最终贱踏的是他们自己。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2

每每读起现代文坛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几乎每次都读不下去,读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没有读完。纠其原因呢,就是读着读着,心里就会被气愤和惋惜填满,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文坛女作家里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对人对事对社会对整个世界都有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她不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让我气愤的是她怎么会在她名噪海内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岁之时,怎么就会爱上了那个大她十四岁又是大汉奸的混蛋胡兰成呢?并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没有发觉他是个用情不专,猪狗不如的滥男人,难道如此聪明绝顶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样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如同被霥住了双眼吗?当然不可否认胡兰成在文学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诣的,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里的圣女张爱玲真的太不配:论年龄可当她的父亲差不多,并且认识爱玲之前已有两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汉奸,所以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替张爱玲惋惜。在他们同居三年后胡兰成移情别恋几个人后,大约一年半后,张爱玲才下决心给胡兰成写了决交信。这么出类拔萃的一代女作家,怎么会那么久才下这个决心,并且还和他说出那样让人心酸的话:我自不会寻短见,我会一直活到老,也不会再爱,我自是萎谢了。是的她说的也真的做到了:从此移居国外,不问世事,不与任何人来往,她的作品也从此走向了低谷,再没有写出可读的作品,她为了一个混蛋胡兰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深爱她的读者们。从此把自己封闭起来,是的她是一直活到了老,一直活到七十五岁最后客死在美国一所公寓里,死后六天才被她的房东发现。看来真的是哀莫大于心死,她虽然做到了一直活到老,可这样的活又有什么意义呢,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再惋惜的就是当时怎么就没有人在她失意的时候为她指点迷津呢?

我对她当时爱上胡兰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该那样的年龄对她应该拥有才子佳人的传奇爱情,却怎么演变成和胡兰成搅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爱玲从小父母离异,缺少父爱,把缺失的父爱转加在胡兰成身上。二呢,就是当时张爱玲在文坛名噪海内外,又清高脱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围优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远远的望着,在他们看来爱玲就是一个圣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当时的年龄也正是渴望能拥有一份如火如荼的爱情,已至被这个混蛋胡兰成死缠烂打钻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极,胡兰成不但毀了张爱玲的大半生,更毀了张爱玲的文学艺术生命。 不然张爱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写出多少绝世作品。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就这样消失在夜空。

现今社会也出现了如此怪异现象:越是学历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侣,但我在这里奉劝所有学历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们和所有女性朋友:宁缺勿滥!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总会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如意伴侣!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

看了张爱玲《造人》,我特别欣赏她对孩子的感悟。她说她对小孩是尊重与恐惧。小孩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 。青年的特点是善忘,往往把儿童心理忘得干干净净,他们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可笑又可爱的累赘。他们不觉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么认真的眼睛,像末日审判的时候,天使的眼睛。

我们都低估了我们的孩子。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已经有很有评判力,知道最细致的痛苦和快乐。爱玲说:“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怎样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来,把长辈们大大的吓唬一下。”我也清楚得记得我小时候的一幕幕:父母人是多么的健忘和说话不负责任。把他们对我许过的愿几乎忘掉,或老不兑现,这引起了我深深的不满。他们忙于外出干活,疲于和亲戚邻居礼尚往来,忧心于他们彼此间的磕磕畔畔,苦恼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埋怨不听话的孩子不给他们争气。他们无暇顾及我的所想和所想,不理解我的痛苦和快乐。他们毫不掩饰他们暴烈的脾气,恶毒的言语。他们除了对面包和面子的关心以及我们生病时的照顾,我和父母们几乎没有什么精神交流.有的只是命令和服从, 发气和反抗.因此我是孤独,寂寞的。在我生活的环境里,更多的是仇恨,委屈,和不满。对于这些只想在心里,却无法向人倾诉。也不知道这些可以倾诉,于是全部压在心底,不断淤积。

孩子是怎样扭曲的心灵,是怎样的秉性,这样只顾生了又生,养儿防老的世界里,是没有去关注的。但孩子清楚地记得这一切是怎样造成的,父母以及周边的大人是怎样对待他们,他们又怎样的让孩子们窒息,难以忍受的。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