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观后感600字 观《彝海结盟》有感
在彝海,红军还建立了第一只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基(果基)支队。彝海结盟,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600字的彝海结盟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彝海结盟观后感600字篇1
"彝海结盟"不止一杯鸡血酒,不止刘伯承、小叶丹两家的交好。"彝海结盟"真正的意义在于,把彝族和汉族两个民族团结在了一起,用革命的友情、革命的亲情把两个民族聚拢在一起,让革命成为两个民族共同的追寻。
正如那面"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它所承载的也远不止小叶丹的鲜血,更有彝族人民对于自由平等的渴望、对于革命解放的渴求,这面红旗承载着彝人的希望,所以,小叶丹用生命去保护它。
80年,"彝海结盟"从一个故事变做了一种情怀,这个情怀是以刘伯承后人为代表的,对于凉山的情怀,对于民族友谊的情怀。
"我们和刘伯承的后人一直都有往来,刘伯承一家历来十分关心凉山。"2015年1月20日至22日,刘伯承的小女儿刘雁翎、爱人张弛和小叶丹的外孙伍龙相聚西昌,观看第二版《彝红》,刘雁翎夫妇观看完后,现场题字"彝汉结盟的民族团结精神,世代传承。"
伍龙说,凉山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时常会在央视出现凉山的新闻,刘家人总会关注到这些新闻,还会打电话告诉他这件事。
不止关注,刘家与果基家两家一起资助贫困山区学生,他们合作启动了"彝海结盟善行传承"项目,刘伯承的儿子刘蒙亲自为该项目名字题字。
该项目给予每位受资助的大学生每年4000-6000元不等的补助,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学业完成后,若这些贫困大学生有能力且愿意偿还这笔钱,则这笔钱将再次投入基金会帮助别的孩子。自项目启动以来,他们共募集捐款106万元,共资助了90余名大学生。
他们把对于"彝海结盟"的情怀,对于凉山的情怀,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以此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从另一种角度讲,这也是民族团结发挥出的正能量。
彝海结盟观后感600字篇2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凉山州委策划制作,近期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彝海结盟》,创造了同期电视剧收视新高,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宣传增添了一抹亮色,成为业界议论的热门话题。总结这部作品的成功之道,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如何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业界认可与观众认同的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不仅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础,也成为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巧渡金沙江到强渡大渡河,中央红军在彝区活动仅仅28天,其基本事件就是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区长征北上。这是一个为观众熟知的老故事,如何讲出新意,拍出看点,把观众留在电视机前,是很考验创作者手艺的。新锐导演王伟民充分借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争大片的手法,采取小切入、深挖掘,双线叙事的技巧,着力演绎这一重大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主线按照大事不虚的原则,以真人真事还原历史,讲述中革军委与国民党集团斗智斗勇,在政治上争取民心,在军事上运筹帷幄,争取战略主动的故事。副线则按照小事不拘的原则,适当虚构了红军侦察小分队陈锐南、天骏等人深入敌后侦察敌情、与敌人巧妙周旋的情节,使谍战线索贯穿全剧。彝族青年拉铁、阿依诗薇与红军侦察小分队巧遇,由怀疑到信任、由恨到爱,最后自愿参加红军,为争取彝族群众对红军的理解支持献计出力,特别是拉铁最初怀疑自己心爱的阿依诗薇爱上红军战士陈锐南而对他心生忌恨,到理解释怀,最终与之成为生死兄弟,在飞夺泸定桥的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故事,一波数折,使全剧充满悬念,矛盾冲突四起,始终牵动着观众的情绪。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的历史人物往往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彝海结盟》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个性化的台词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首先,该剧勾勒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革军委领导集体群像。大到敌情的判断、重要战役的指挥,小到生活细节的处理,都体现出这个群体的团结、智慧和英勇无畏。敌军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生死攸关,毛泽东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大战在即,看书写诗,与老百姓拉家常,与房东家小孩儿开玩笑,泰然自若的领袖风范彰显无遗。还有剧中的刘伯承,乔装敌军军官巧取皎平渡,大渡河边借民船,彝海边与小叶丹以水代酒歃血为盟,把一个足智多谋、重情重义的英雄豪杰形象活脱脱展现在观众面前。该剧对反面人物的塑造也不是概念化、脸谱化的。面对金沙江被突破,蒋介石亲赴昆明、成都督战。为让红军重蹈石达开覆辙,川军旅长邓秀廷挑唆彝族群众阻止红军过彝区,让彝族家支相互残杀。为抢夺泸定桥,国民党一个旅的部队连夜冒雨长途奔袭,与红军先遣部队遭遇,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对手强大方显自己强大,反面人物精于算计的形象正好对正面人物起到了反衬效果。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开篇之作。红军通过彝族地区时宣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如何向观众解读这部开篇之作,感悟共产党人的民族情怀,主创可谓煞费苦心。红军长征所经之地大多属于藏、羌、彝等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特别是凉山彝族地区尚处于原始部落状态。能否处理好与彝族群众的关系,关系到红军重要转折关头的成败,考验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全剧恰似一幅水墨画,既有浓墨重彩,又有淡淡描绘,让观众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真诚的民族情怀。剧中不仅展现了中革军委争取彝族同胞支持红军借路北上的决策和布告,还有各种具体情节和生动故事,如面对彝族群众对红军不了解,举枪相对,红军战士率先放下武器;刘伯承耐心求见拉莫头人;彝族姑娘阿依诗薇上山采药不幸摔伤,红军小分队鼎力相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既让观众看到红军官兵对彝族同胞的款款深情,又使彝族家支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歃血为盟、支持红军北上的千古佳话得到了有力的逻辑支撑。
《彝海结盟》主创人员不负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既有现代审美的诉求,更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坚守,使剧作达到了“三美”。一是人物心灵美。剧中的刘伯承具有极强的大局观,时刻听从中革军委的指挥,不顾个人安危,默默奉献在前线,为中央红军扭转战局、走出困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叶丹当了解到红军北上抗日的真实意图后,深明大义,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威逼恐吓,义无反顾地支援红军。二是民族文化美。剧组在高原搭建的彝族村寨、演员的彝族服饰造型,以彝族民间传统曲调为发展动机的配乐,使彝族文化之美得到充分展示。三是战地风情美。剧中既有激烈战争,又有儿女情长。“高山流水到溪口,芳心随着阿哥走,志同道合好兄妹,翻山越岭手牵手,阿哥哟千万别松手,长征万里有尽头。”一段深情的歌唱,使观众既为陈锐南、拉铁牺牲的悲壮而落泪,又为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扼腕叹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片采用艾美拉电影摄像机拍摄,取景构图大量使用广角宽画幅,呈现大凉山绝美风光,让观众既看到战地的浪漫风情,又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灵魂洗礼。
彝海结盟观后感600字篇3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有这样几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是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自然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最近迷上一部电视剧《彝海结盟》,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彝海结盟”80周年而创作的。讲述1935年5月,长征途中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地区,这一带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调动了几十万大军妄图把红军围堵在大渡河以南,为了能顺利前进,中共党中央委派刘伯承、聂荣臻带领红军先遣队为大部队开路。一路上先遣队英勇作战,同时沿途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凉山地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对彝族人民实行残酷压迫,民族隔阂较深。红军进入彝族区后,彝族群众受到蒙蔽,不明真相,对红军实行处处阻挡的政策。
红军坚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无论受到何种困难和刁难,都坚持不向穷苦的彝族同胞开枪。这一切,彝族同胞都看在眼里,头人小叶丹深受感动,红军申明大义,决心军民结盟一起抗击国民党反动派。当时的红军参谋长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先遣队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彝族人民送红军踏上新的征途。
《彝海结盟》这部电视剧以艺术形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史实,歌颂了信仰和信念的力量,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歌颂了民族团结的胜利,歌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小叶丹等优秀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不朽业绩和贡献。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会发扬长征精神,向世人写好一份圆满的“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宣言书,做伟大中国迈向21世纪的宣传队,成为播种社会主页祖国繁荣昌盛胜利种子的播种机,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彝海结盟观后感600字的相关搜索内容:
1.《彝海结盟》观后感500字
2.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作文
3.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
彝海结盟观后感600字 观《彝海结盟》有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