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告诉我们做人要保持善良的心,也要保持真诚。你觉得是这样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李尔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李尔王读后感篇一
善与恶,伪与真——题记
老国王李尔年在分国土时,他的二个大女儿的甜言蜜语,骗取了父亲的欢心,而他的小女儿恰如其分的想法没有使李尔王满意。得到国土后,两个大女儿将父亲赶出了皇宫,只有小女儿收留了他。然而最终,李尔全家都悲惨地死去了。
李尔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相信了虚假的两个大女儿,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率真小女儿科第丽霞。
他是自食其果的。在丽堂皇的皇宫中,他是一个糊涂,虚荣的昏君;他是整个国家权利最大的,没有人敢大胆直谏。他沉浸在众人的谎言中,犹如一个吸毒者,日复一日地依赖他人的奉承。直到他失去了王位,权利后,才真正觉悟。
他也是可悲的。女儿们的忘恩负义,使他开始神志不清,甚至在恢复了人性后,亲眼见到自己最善良最爱的女儿死在了自己面前。
他并不是一个恶人,只是被虚荣冲昏了头脑,他是渴望被爱的,至少在最后恢复了本性,而两个大女儿却是卑劣的——
她们花言巧语地骗了父亲的财产,为了心爱的男人杀死了自己的妹妹。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她们的人生,没有亲情,没有爱情,互相利用,互相伤害,只是为了她们的利益。
剧本中有令人厌恶之人,相反,也有纯真善良的人。
小女儿并没有记恨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的善良,率真,与两个姐姐的虚假形成了强烈对比。最让人痛心的便是小女儿之死,通过美好的形象死亡,表现的是美的毁灭,人对这样一种黑暗势力痛恨。
每个人的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必须要学会去判断它们。不可因虚荣及利益丧失理智。
善与恶,伪与真。是我们一定要面对的,但最终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
李尔王读后感篇二
《李尔王》的故事(还是那句话)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
李尔王这个人是喜欢听好话的,很虚荣,就是由于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净说他的好话,而小女儿则只是说自己很爱父亲而被他驱逐,生活中这种人还是很常见的,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严重的缺点,如果人家只说你的好话,没人说你的坏话,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就永远不能进步。李尔王就是,到最后两个女儿争风吃醋,全都双双身亡,他才明白小女儿对他多么好,小女儿也并没有怎么记恨父亲,而是宽容的原谅了他,但小女儿最后也死于战败,李尔王也因为过度难过而去世。
李尔王最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着像李尔王一样缺点的人,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
李尔王读后感篇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尔已经习惯了做国王时候高高在上的日子,偶尔有人向他表露真心,他却不以为然,虽然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但是这还是不能挽回自己对小女儿的不满;而大女儿们的甜言蜜语,谄媚的手对他毕恭毕敬让他满足于自己的权利。于是他的双眼被朦蔽了,冤枉了那些真正对他好的人,听信了那些利益薰心的小人。
两个大女儿都已经结婚了,奥本尼伯爵和康华伯爵分别是李尔王的两个女婿,但是他们也都是一群小人,当两家人分别从李尔那边拿到了应得的,她们露出了真面目。李尔恳求女儿食物和居所,她们却露出了凶狠的嘴脸,最后逼迫李尔王出走。李尔这才认识到了自己过去有多么的愚蠢,他诅咒大女儿们,可是无庸置疑,他已经从高高在上的国王变成了遗弃荒野的穷困老人。每个人都同情他。
李尔在外面有感而发;“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种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里李尔好像已经认识到了穷人的悲哀,人有时候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知道真正的答案,只有体验过了才会明白。其实这也揭露当时社会的另一面,穷人的贫困潦倒,而昏庸的统治者却肆意挥霍,也表现了作者对无家可归的农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当李尔流落荒野的时候,小女儿却不计前嫌救了他,并且法兰西出动攻打英国,但是却战败了,小女儿也被恶人害死,李尔王在忧伤中死去。而两个大女儿因争风吃醋相继也死去了。
作品另一条线中葛罗斯特伯爵因听信私生子爱德蒙的坏话,从而迫使爱德伽出走,最后却被私生子迫害至瞎。
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读完后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落寞,责怪作者为什么不能写得不这么悲伤,但是这也正是作品的伟大之处。《李尔王》揭示了英国当时社会和阶级矛盾,批判了当时社会崇尚“金钱万能”的丑恶面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疾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虽然最后这么多人都死了,但是像小女儿考狄利亚这么善良的人也从侧面描写了人性的闪光之处,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平等,这也正表现了当时文艺复兴时候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不要绝望,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李尔王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