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篇1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当前,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研究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掌握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技术,防范和控制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从而促使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价值心理危机干预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事件不断见之于报端,从这些恶性事件的起因来看,大多与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有关;从事件的数量与涉及人数来看,虽然这类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很小,但仍要注意到这类事件所产生的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学生自杀及伤害他人的恶性事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这类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抗挫能力较差,不够珍惜自己及他人生命,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欠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和生命价值教育不到位。因此,高校有必要把生命教育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在相关课程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题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并能有效对危机行为进行干预。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及目的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基于学生是一个物质性生命个体的前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引导学生追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过程。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观教育。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大学生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大学生虽已是成年人,但仍要注意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树立强烈的生命安全意识,对自己和家庭、社会负责。
第二,价值观教育。
进一步探索生命价值、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部分大学生把人生价值物质化,扭曲了生命的意义,异化了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人生的追求,帮助他们准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过有意义的人生。
第三,人生观教育。
生命对于人来说具有不可逆性。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与磨难,这既是对人的一种考验,也是生命升华的开始。面对挫折,是选择直面、勇于承担,还是消极回避,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有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选择走向自我毁灭或危害他人,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人生观教育,并辅助开展抗挫训练,让学生经历磨难,体验生命升华的成就感,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进而拥有自爱与爱人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有限,有时难免会情绪冲动、失去理智。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利用危机干预理论使学生在危机状态下获取自救能力,并在他人的协助下恢复心理平衡。
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层面上看,可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发展潜能,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可有效避免大学生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可教育大学生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调和个人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价值冲突,尊重生命多样性,关怀他人生命,创造人际间的和谐互动,以维持社会永续、平衡的良好状态。从长远层面上看,可促使大学生深度思考人生与信仰、人类与宇宙等终极问题,从而追求超越有限生命、创造无限价值的生命价值观。总之,高校探索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
教师和学生直接讨论“自杀”“死亡”“生命价值”等看似敏感的话题,其实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直视生命现象本身,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在教学中、班会和校园讲座中可设计相关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生命价值教育。
1.通过死亡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教育者可紧扣当前的重大社会事件或典型法律案例,使学生直面死亡现象,开展珍爱生命的主题教育。死亡教育具有深刻的生命意义。死亡能使活着的人严肃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并更加珍视生命这脆弱的东西。
中西方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文化在生命价值观上有主张向死而生的观念,如法国文学大师蒙田曾说过:“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我们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借鉴西方文化。通过接近死亡、反观死亡使大 学生再次对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生目标等进行认真的领会与选择,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各种无谓的焦虑与消沉中解放出来,珍惜现在,把握未来,克服各种威胁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危险因素。
对死亡的追思犹如一面生命的镜子,学生可在镜子中看到人类生命的有限性、生命历程的不确定性、生命美好却易逝,从而使他们更充分地领悟和把握人生的价值,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思考如何在有限的一生中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价值。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只有死亡概念才可以把此在之存在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生存论上带到明处。”死亡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并促使大学生以更大的激情与勇气投入生活的实践,能促使他们思考活着的每一天对每个生命个体具有更为鲜明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一个大学生真正开始思考死亡的时候,他才能体验到生命及其意义。
2.感受生命的可贵,关爱生命本身。
首先,关爱生命要爱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完美,并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不正确归因,再加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他们会不断地陷入迷惘中,往往会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而不断失去自我,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中真正需要什么,使生活失去了快乐之源。所以,关爱生命首先要爱自己,知道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知道自己内心的欲求,控制不符合实际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还可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爱自己也是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的表现。许多大学生认为,自杀只是自己个人的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无论是伤害自己还是他人,都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巨大的伤害。据相关资料显示,一个人自杀,会给他周围6个亲友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自杀是目前中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且因为个人的自杀,给其家人或亲人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甚至造成相关亲人的自杀。因此,大学生关爱自己也是爱护自己的亲人朋友的表现。
其次,关爱生命还要教会学生关爱他人的生命,培育生命情感。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为图一时之快不惜伤害甚至剥夺他人的生命,这不但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践踏与摧残。反思我国的教育不难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严重忽略了对学生人格、人性、道德、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培育,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发展与心智发展未能同步,而在真实的情境中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就是部分大学生生命情感发育不足的真实佐证。因此,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去呼唤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促使高校生命教育产生实效
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是理性层面的,从行动行为层面促使生命教育产生实效还需要指导大学生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对危及生命的行为能有效预见和防控。心理危机干预指的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治疗措施的一种,是从简短的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不涉及当事人的人格矫治”。
由此可见,心理危机干预不涉及对学生的人格矫正,只是一个短期的帮助过程。心理危机干预能帮助正在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自杀)的人暂时放弃轻生念头,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是一般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通过倾听、疏导、宣泄、支持等方式,帮助心理失衡者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宣泄、释放情绪,接受现实,自我调节,尽快恢复正常状态的心理援助过程。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心理健康机构的咨询人员、辅导员及学生党团干部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及技术,能及时疏导、解救和阻止自杀者,降低危机事件所产生的最坏效果。在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求助者开展追踪,能更有效地巩固干预成效。以学生的自杀行为为例,自我的意识和旁人的救助对干预自杀行为是必要的。
1.自杀的预防要从自我做起。
关爱自我要学会调节不良心态,当情绪低落时决不消极逃避,而是为自己寻找宣泄消极情绪的出口,找朋友倾诉,或在活动中升华,想办法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安慰,这是爱惜自己的表现。悦纳自我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当以上方式均无效而学生又意识到自己处于危机状态时可采取以下方式处理:及时向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求助;及时向自己信赖的亲人、朋友或老师、同学坦陈自己的状态,求得支持;有意识地避免独处及回避对自己造成伤害的环境、药品、器物。
2.对自杀进行危机干预要从每个人做起。
即启动社会支持系统,如来自于父母及其他亲人、来自于老师和同学、来自于朋友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这种支持不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也包括一些实质的救助行动。当发现周围有同学处于危机状态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来解决问题:尽快将该同学目前的状况告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不要试图自行处理;尽快找他的朋友或同学陪伴他,避免让其独处;表示出对他目前状态的急切关心、担忧及深切同情,提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悄悄转移对他可能造成危害的药品及器物。
同时,以下行为对求助者无任何实质意义甚至有害,应极力避免:在紧急危机阶段,试图解决求助者当前的问题;责备和说教,与求助者讨论自杀的是非对错;以为问题已解决让求助者一个人留下;为求助者保守自杀的秘密;激强法,认为求助者的举动是吓唬人的。
生命是神圣的,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应放射出独有的光彩。大学生风华正茂,应该怒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就是从生命的视角思考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改革传统教育中生命教育缺位的弊病,促进大学生追寻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使个体成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齐春丽.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命价值提升[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许若兰,郭朝辉.论生命教育的缺失与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命教育[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王晓坤,杨崇泽,姜春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陈玉君,杨四海.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
[6]时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篇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人际交往的互动方式,至此出现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改变。本文主要从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出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始,结合理论与实践讨论网络心理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方式。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必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的互动功能,向咨询者传播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服务。
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是网络。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大课堂”也就成为了网络。
第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和利用网络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资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资源的利用、开发和再生。
第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把网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内容、矫正和预防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
第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形成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即利用网络来治疗“网络病”。因此,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认识: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互联网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的产物,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网络心理问题行为治疗的新的探索和尝试,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1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要认真研究网络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矛盾的特殊性、本质和客观规律,施行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方针和方法的发展趋势、载体,网络上的心理教育与网络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以及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只有从理性上和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为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效的科学指导。
2.2加强学生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网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新环境,适应网络传播的新方式。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积极应对网络挑战,认真研究网络心理的新特点,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渗透力与影响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影响力,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2.3积极倡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自我教育力包括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大学生来说自我教育是个人终身自我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大学生期望参与网络生活,享受网络学习。作为网络社会的成员,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是网络信息的查询者、接受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他们在网络平等下,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互相认同;他们既享受人类的文化,也了解、评判、欣赏、接纳、评判人类差异性的文化,形成青年学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在这个时期,不可能也不应该将他们与网络隔离,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4利用网络创建的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研究
传统的学校心理辅导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想去心理咨询室又害怕让别的同学知道,让人认为自己不正常;有的学生不好意思找心理咨询老师交流。如果利用网络来开展心理辅导,可以用虚拟的身份出现,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年龄和外貌等特征,这样在网络上进行心理咨询表达时会比较放松和随意。有很多网络心理咨询师是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的,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让学生和心理辅导教师有一个宽松、平等的沟通环境,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因此,应积极探索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研究。
3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1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地治疗和调解过度接触网络造成的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保障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途径
据有关数据统计,过度上网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危害已经出现,通过实际的调查中也证实这样的情况的确存在。过度上网会导致学生的视力下降,严重的导致白内障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网络的虚拟性,在现实与虚拟之间转换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很难分清,从而导致角色产生混乱,引发人格和心理的危机。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过度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分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治疗网络心理障碍,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保障他们的学习与成长。
3.2有助于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的建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活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放纵的行为习惯、放纵的网络行为,不仅会产生网络信任危机,也会使学生的心理扭曲变形。因此,我们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可以使学生自己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以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崔丽霞,郑日昌,腾秀杰,谭晟.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研究概况及展望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7):510-512.
[2]杨晶,余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科学进展,2007(1).
[3]焦向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开明出版社.
[4]杨春荣.在网络环境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M].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