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文章
如今,社会每天都在日新月异的改变,创新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不创新就会落后,教育也不例外,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创新教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创新教育文章: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感悟
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创选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的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教育文章:中美高中创新教育比较(一)
熊晓东
我的30多年中学教学经历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优秀生教育。1992年认识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数学教育系主任、世界著名数学教育家Bruce R Vogeli教授,我们的一个共同研究课题是“世界英才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自那以后的十多年里,Vogeli教授频繁地邀请我去哥大教师学院和他一起合作做课题,给哥大学生讲课。在他的安排下,我几乎访问考察了所有的纽约和美国东海岸各州的英才教育学校,对这些学校的课程、教材、生源和师资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同时,我又在Vogeli教授引荐下加入了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参加了NCTM的年会,对美国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很直观的了解。本文就我国的高中创新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美国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特点谈谈我的想法和意见。
什么是我们的课堂教学
最近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篇文章《外国专家听课后一句话顿时让中国教育蒙羞!》,讲得是这样一件事:
北京,一所很好的学校,正在进行数学的公开教学。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执教的老师是该校的一位资深的数学老师。来听课的是英美教育专家和陪同前来的我国教育部门的领导。
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宣布:“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划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下课。整堂课无懈可击。老师露出了笑容。同学们都很高兴。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外国专家听了却说不出话来。他们说:“不理解。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文章继续说,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外国专家听课后一句话顿时让中国教育蒙羞!
这个帖子的影响很大,许多网站都加以转载,许多网友跟帖评论,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批评。
如何理解和评价文章的关键词“蒙羞”?这堂课是“中国教育的羞辱”吗?我认为,根据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描述,这位执教老师上的课是成功的,是完美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蒙羞,应该讲这堂课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典范,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骄傲。
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感觉老师讲得很精彩,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恰恰相反,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理论就是认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强调课堂教学的45分钟,强调在数学课上适当增加学生的思维容量,强调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编写,强调把发问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强调要及时进行课内练习。
我们强调增大学生思维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设计上,在每个发现过程中根据知识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需要编排丰富的内容。让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进入了经过精心设计的最近发展区,即激发学习动机,引导思维活动,产生求知欲望的理想发现情境,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把新学习的概念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联系, 进一步地分化与融合贯通。紧张的大量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识领域,明确自己在探索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从而发生兴趣,产生欲望。又由于整个教学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思维活动,不但新知识获得掌握,并且思维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我们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提倡备课,不但要备教学目的要求,要备教材内容安排,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即要备好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新课的引入,概念教学,解题分析等。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看作是剧本中演员台词一样来编写,如何发问,如何论证,如何小结,每一句甚至每一字都反复推敲,注意科学性、艺术性。
言语的表达象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教师的思维过程,理解深度、广度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修养。教师用精炼过的语言解释概念、分析问题,论述定理,使新概念增加了意义和迁移的可能,使学生有着清晰的逻辑思维,严格、简明地将已知概念联合起来,并转化为新抽象观念的认知。
如果教师一边讲课,一边在考虑还有哪些没有讲清,临时组织语言加以叙述,这时为时已晚,难免语言不严密,不规范、粗糙,给学生的印象是模糊的,拼凑的概念。
言语表达是整个思维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精炼的语言表达一个概念,是一个使这个概念更清晰、更明确和精细的提炼过程。学生经常处在精语言的讲解之中,他们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思维是清晰敏捷的。这种对语言不要求,或不作高要求,认为只要讲得学生能听得懂没有原则性错误就行了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结构完美、布局合理、语言精炼、规范清晰、严密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带来的是乐趣和享受,它的感染力并不低于电影戏剧音乐的艺术效果,学生在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我们强调把发问贯串于课堂教学始终。学生要理解一种新的概念,必须要同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比较,使新知识可以辨别,加以联系,用提问的形式来引起学生对学习本节课需要的旧知识进行回忆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组织一系列发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进一步地完成解决疑难全过程,无疑要比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巧妙的发问(精确的语言,明确的疑问)需要我们教师有充分盈溢的知识,要比教材上所写的广博得多,才能旁通曲畅巧设问,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有深透的熟悉,才能在排布上层层递进,问出关键,展示方向,并能在课堂上以全部的时间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神态和每一句话,并预计他们将讲些什么,灵活地加以引导。
我们要求把发问贯串在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疑问中探索,疑问中论证,疑问中小结,疑问中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便能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增大学生思维量,即不断地进行发问。问题的刺激逼迫着学生心智向前追求,逼迫着学生机警生动地去探究,这是任何没有这种作用的巧妙的教学方法所不能及的。
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种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我们的做法有:1、不要求学生抄笔记,更不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实在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只需要写在书本相应的页上就行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主动参与发言提问。2、老师把重点放在“讲”课上。把概念、例题讲明、讲透,讲活。上新课切忌任意补充例题,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新知识时,任意加大知识点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刚学的知识反感和恐惧心理。3、及时进行堂内练习,使学生对自己能准确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产生愉悦心情,对自己充满信心。4、讲课要抓住知识要领,来龙去脉也要清楚,特别还要讲清运用,联系生活,联系生产劳动,联系科学技术,使学生不断树立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5、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举例得当,使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兴趣爱好。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当然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强调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讲,大胆地提出问题,与老师一起对知识作出分析、评价和运用。教师认真地考虑怎样在教学中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设计合适的教学要求阶梯,起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也强调思想、方法渗透。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讲授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教育,创造力的开发、培养和提高。中学课堂教学讲思想方法,不是纯思想方法讲思想方法,而是以概括原理的核心,在学习理解概念、原理过程中渗透思想方法。中学课堂教学讲思想方法,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安排创设教学情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思想方法,体会思想方法,运用、掌握、创造思想方法。许多新学习的概念和思想方法,都是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自己提出来的,然后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
例如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无处不在的,是五彩缤纷的。建立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很多曲线,例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等都可以与方程对应。曲线的几何特征,例如曲线的开口、范围、对称性、变化趋势、运动情况等都对应为方程的数量特征、参数功能。经过数学分析,精确地得到曲线的若干性质和相互关系,这样不只是几何的结论,可以由代数得到,反过来,代数方程的特征也有了几何解释,而且直观、生动,并富有启发性,我们在这一系列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课中,都充分体现了这种代数与几何方程与曲线、数与形的数学思想,同时采用了分类、类比、关系、对应、变换、发现与猜想、化归等一系列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课堂教学理论实践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正在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其内涵是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即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具有初步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强调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并把学力水准提高到最大限度。
多年来我们的学生就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在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考试中,学生的成绩都是优秀的。著名的国际数学教育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ruce.R.Vogeli来上海考察我们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英才教育,听了我们的数学课,听了我们学生的论文宣读和座谈会学生们的发言,又经过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他伸出大拇指连连赞扬:“Excellent”。他说他“看到了中国学生的数学、科技修养,看到了21世纪中国的希望。”
目前在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中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作假问题。关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很多是在作秀。他们的出发点不是研讨,而是要把最好的形象展示出来,从而获取表扬,获取政绩。他们不愿意暴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是掩盖了课堂教学中碰到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正是我们教学上要研究的问题,要讨论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凡是要进行公开教学,就反复地彩排,甚至把提问布置给预先确定的学生。往往上一节公开课,需要准备一个月的时间。这样的课是不真实的,许多重要环节是非正常教学手段解决的,实际上是上不出来的。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毫无意义。其结果学校没有真实的研讨氛围,课堂教学没有真正的提高。长年下来,教师们误以为学校的教科研就是作秀,而真正想做教育科研的老师或一种萌芽状态的思考没有得到重视或受到压制。
然而,这种课堂教学的作假现象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要求是完全两码事。当然,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师资水平的不足也存在着许多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自己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深,掌握不透,他们在课堂传授知识时讲不清楚,讲不到点子上,学生听了半天,甚至越听越糊涂,于是就靠没完没了的操练,每天布置大量的回家作业,反复地做啊做,以为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教师清晰的讲授是极其重要的。虽然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通过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多少训练量能达到多少高度,是可以计算的。适量的训练可以达到我们教学理解和巩固的教学目标。但是如果过多地训练相反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要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巩固新知识不排除一定量的操练。考试成绩是检测的一个标准,更重要的一个检测标准是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以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我们观摩过许多美国一流中学的课堂教学,例如纽约的Stuyvesant 理科高中,Bronx理科高中,Collegiate学校、联合国国际学校(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chool)等,美国的老师们教学时确实是不讲究课堂的组织教学的,教学语言明显没有逐字逐句地推敲而定,教学进度也不是刻意规定要到哪儿,他们自始至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不仅是在教学形式上存在着不同,而且在教学理念上有着更大的不同:中国基础教育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都要优秀,学生成绩差,老师有教学责任,校长要找教师谈话,但是美国基础教育则认为老师的任务是把课上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掌握的程度怎么样,考试能否及格,这是学生自己的事。长期的教育教学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特点和教育文化。
美国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是不太合适的,所以会有许多学生数学不及格,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总统要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口号的背景。
但是,美国的这种不讲究课堂设计的教学方法对数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丝毫影响。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一般属于独立性认知特点,这类学生认知过程一般不敏感于各种社会线索,不注意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也不注意所参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况,他们比较喜欢进行抽象概括的理论思维,听课时善于抓住教师对各种典型数学概念、习题特点的概括,而不太注意教师讲课的方法和手段,他们能较快地准确地抓住关键性词句,对数学实质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进行数学数量的计算。对于一贯重视教师课堂教学的中国教育文化传统认为不讲究课堂教学语言,不讲究课堂教学氛围的教学毕竟不是一堂完美的课,虽然对于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结果,但是从教师教学的艺术来要求,从更多的非独立性认知特点的学生学习数学来考虑,我们的要求是必要的。事实上,欧美的教育也很重视中国的课堂教学的特色,也在研究我们中国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课改的精神,确立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时,我们要把优秀生的创新教育放在第一位。我们把新课标内涵和外延都拓宽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作为数学能力的核心,然而,作为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特点,提出更广泛的能力观,即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作为我们更高层面上的一个教育理念。
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肯定要进行改革和提高。这种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自己,而是保留我们优势的部分,发扬我们长处的部分,汲取欧美教育中先进的部分,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趋完美,更具有实效。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的。新形势、新课改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一个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一个教师教育的研究者,一个数学教师教育的引领者,一定要具有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一定要加强与世界教育学研究领先的一流大学、中学的联系和交流,要研究和比较中国的课堂教学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要知己知彼,要扬长避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在这期间,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能有半点浮躁心理。让我们迎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春天。
如何实施数学、理科尖子生的教学?
实践证明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数学优秀生们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2月份就能考到高考的最佳成绩140分以上。但是,现在的事实是剩余的半年时间他们还是坐在这间教室里,反反复复地操练习题,等待六月份的高考。
现在上海39所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中基本上都有理科班(数学、理科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的班级),但是这些理科班怎么教?上面没有指示,下面没人研究。绝大部分的做法是进度教得快一点,内容教得深一点。快多少呢?深多少呢?任课老师自己做着看。到考试了,这些班级的学生又与其他班级统一考,只要班级平均成绩打出来比其他班级多几分,大家就觉得心安理得了。
理科班的教法完全和普通班的一样,课堂听课笔记从头记到底,回家作业天天堆积如山。甚至于到六月一号,临高考没有几天了,老师还在向学生收回家作业。这些数学理科的尖子生要这样保姆式地盯在屁股后面吗?这不仅是一种时间的浪费,精力的浪费,而且要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厌倦,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缺乏对学生探索的习惯和研究的能力培养。
我们现在学校里教师们确实是够忙的了,够辛苦的了,除了完成规定的课时以外,他们在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时也把自己班上的数学优秀生拉在身边,年复一年,可是到了高三,怎么就不见尖子学生脱颖而出?冬令营考没有拔尖出现不去说,就是反复操练后去应对的高考也还是不见拔尖人才出现。可见他们平时的“苦讲苦练”是个什么效果。我看到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先生与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美国代表团领队、美国新罕布什尔EXECTER中学的数学教师冯祖鸣老师的在07年8月29日的一篇访谈录,他们称这种现象是“中国数学教育的软肋――高中空转”。是啊,确实是在空转。
美国著名的纽约Stuyvesant理科高中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了微积分初步,学了概率统计,学了高级计算机知识,参加了数学理科的各类竞赛,参加了数学研究型课程,参加了许多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等等。学校有成熟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学生每年都有充足的课程可学,高中毕业后非哈佛、耶鲁、哥大、麻省理工等世界著名大学不去,并且一进大学就乘风破浪一往直前。为什么我们的高中学习不能这样做呢?是不能,还是不为呢?
原来叫重点中学,强调的是国家对这些学校的重视。现在叫实验性示范性中学,强调的是学校自己对自己的重视。这个改变改得好。那么实验性,实验什么呢?示范性,示范什么呢?不能挂个牌子完事了,要做事。要在更多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成绩。
在最新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对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抓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部长周济在十七大记者招待会上也指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科教兴国两个新的奋斗目标。高中教育是否能为培养出一大批科技英才和合格的技术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优秀生在高三一年的学习时间中不能仅仅满足高考获得一个高分而把许多的时间化在反复地操练习题等待高考,我们要对优秀生增加拓展性研究性方面的学习,培养他们不断探索的学习习惯和钻研研究的学习能力。
我们要赶快研究适合数学理科优秀生的课程和教材。如果我们把中学数学课程按不同要求分成四个等级的话,那么目前我们在使用的中学数学教材顶多只能算是C级。A级B级课程的教材要赶快研究编写出来。这些课程和教材是一些富有创新意识、富有挑战性的课程与教材,是适合有强烈的上进心、自制力,且喜爱独立思考的优秀学生,要有比较高的学习训练强度,要注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批判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要强调创造精神的培养,要强调给予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
由学校规定学生使用什么级别的教材是不适合的,这样学分制的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级别的教材,完成了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学校只需要规定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多少个A级教材,多少个B级或C级教材,准予毕业。至于学生选择哪一门学科为A级教材,哪一门为B级教材都由学生定。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学生均可按自身条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学生的天赋条件各不相同,后天养成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社会需要是多样化的,教育的千篇一律,只会造成千篇一律的学生,它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课程设置的理念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设置课程注意到知识面要广,结构要合理,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特长,鼓励个性的发展。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而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学校开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课程,有的根据学校的特色,有的根据教师特长,有的根据学生要求,有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供学生选择,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志向,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必修课偏重知识性学术性,每种课程根据其深度、难度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学生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发展意愿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低水平课程为基本要求,考试为水平级考试,考试合格为满足毕业条件。中水平课程为未来专业发展需要,考试为高考选拔性的较高要求。高水平课程是研究性课程,是知识开拓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与大学衔接,可由中学和大学的老师一起担任指导。这样既保证了毕业生质量,又为学有潜力、立志成才的优秀学生提供充分在校深造的机会。
选修课覆盖面可以很广,讲授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涉及工、农、商、学、兵、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天文、法律、环境、通讯、建筑、时装等众多领域。选修课实践性强,在扩大知识面,开发潜力,培养实际能力,促进特长和个性发展,帮助选择专业、职业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英才教育课程内容注重国际化。它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共享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接触不同民族文化,通过参与不同人类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它的教育理念是: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渗透,通过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性强的课程,尽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当今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学校鼓励优秀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选修本校开设的高级课程(包括大学预科知识,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或者在课余到大学修正规的大学课程。学分制、选课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安排注重因材施教。
学分制的价值取向,即追求实用性、个性化。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制定一切教学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强调差别、强调多样化、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这些都赋予了学分制高度弹性化、高度个性化的显著特征。在这样的制度下,优秀生的课业负担轻、自由支配时间多、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创造精神、有独立见解、对社会了解深入。
优秀生的课堂教学要提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可以不要求学生上课正襟危坐,而看重思维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活跃。上课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有新课传授,有讨论交流,有沙龙漫谈等。教师尊重学生,不摆架子,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在教室里,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用强调起立,教学形式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之我们的教学内容因才设置,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兴趣和出现极佳的兴奋的学习状态。
优秀生的课堂教学向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评比、教研活动理论上是教师教育提高教学水平的很好形式。但是,现在形式主义害死人。我们搞得太多了,太烂了。现在的教学评比都是教育行政主持下的评比,这不是为研讨而评比,是为评比而评比,因此客套话,走过场,搞政绩工程,浪费了国家许多钱,结果效果没有,影响恶劣。
我们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思维容量、教学语言、设置提问、课内练习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高标准的剖析和讨论,评课观点要鲜明、批评要直接,导师一定要给教师开阔的视野,崭新的信息,高素质的示范。最近上海南汇区优教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就用这样方法进行,效果明显。教师不怕路远,兴致勃勃地赶来参加活动,并且一致反映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启发和提高”。
优秀生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要让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意识到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校每天下午3点就不再安排修课,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获得自由发展。很多学生,会在他喜欢的电脑、科学小制作等方面化时间钻研,日积月累最终获得成功。学校要把学生的课外活动看做是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把课外活动作为帮助学生增长才干、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重要措施。
优秀生教育要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要加入撰写小论文的要求,倡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要告诉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看我们有没有创新的火花,这个火花必须是自己的,必须是真实的,火花不在于有多大,哪怕是一点星星之火,也是宝贵的”。小论文要求很简单,只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简单的理由。不要求长篇大论,但首先要求真实,不容许抄袭和作假,论文的规范化逐步提出。
英才的培养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的刻苦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许多报道说美国的孩子读书是不用功的,其实是片面的。曾经获得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Edward Humes),他从2001年秋季开始,花了整整1学年的时间,在加州的一所公立高中蹲点调查。根据一年深入的亲身体验,于2003年他写了一本书,书名为《梦想的学校》( School of Dreams ),这本书描述了加州惠特尼高中( Whitney High School )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为了成绩,为了人生目标,为了SAT,为了考上好大学,他们在努力拼搏。
书中记叙一个女孩子为了完成论文,彻夜不眠。早晨上学前,她来到父亲的床前,对父亲说Bye bye。她握着父亲的手说:“爸爸,我一夜都没睡,你摸摸我的手,好凉啊。”父亲正在梦中,闭着眼睛,握着她软软的冰凉的手,口中喃喃道:“嗯,是很凉,嗯……我好困……Bye。”她在父亲脸上亲一下,再喊一声“Bye,bye”,就出了屋。仿佛听到车库电动门的响声,梦中女儿冰凉的手把父亲惊醒。父亲跳下床,顾不上穿外衣,冲出门,开上车,一路紧跟在女儿的车后,一直到她的学校,看着她把车安全地停在停车场,父亲才满腹心事地回来。嗨,可怜的孩子,这么苦,都是自己找的。
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的每一所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国高中生。美国的高中生也不都像这个女孩子一样。如果仅仅是为了改善生活,或求得生存,他们完全可以不必这么辛苦的。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自愿选择辛苦的人都不会是多数,如同精英也总是少数一样。但是,在美国,确实有这样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们都是自己作出这样的人生抉择的。
我们要鼓励中国优秀学生们在学业上勇往直前,如果感觉学习太苦、负担太重的话,可以介绍休姆斯先生的《梦想的学校》。让孩子们知道,原来在世界的另一端,还有一批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更灿烂而在拼命的同龄人。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些非常拼命的人,他们一直在为“改变人类命运”“改变人类生活”而日以继夜地工作,才有美国的今天。
另外大学的优秀生提前招生要提高招生质量,要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保持同等水平。交大的冬令营考,复旦的自主招生考怎么能没有微积分知识呢?怎么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要求优秀中学生必须要有的大学预科知识呢?上海的数学教材中是没有大学预科知识内容,但是这本教材是对上海全体中学生编写的,对于重点中学的一部分优秀生,无论如何要提出这个要求,否则上海教育怎么向世界一流教育看齐?我们的大学要向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包括针对优秀生的知识的、能力的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迫使我们的这些重点中学要产生一种危机感,要立即重视对优秀生的培养,否则就要在一流大学的优秀生选拔考中被淘汰。我们的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必须要有优秀生培养的计划、方案和措施,并把它列为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优秀生通过了大学的提前招生考,还要留在学校等半年的时间再参加高考,而不能立即开始他们新的学习呢?据说是大学的优秀生提前招生水分大,教育部不得不用这种方法来防止腐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也不能杜绝腐败现象呢?我认识一个处级干部,年纪轻轻,可是官腔十足,心里根本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一心想着自己的私利。他亲口告诉我他的儿子中考成绩不理想,是他通过关系,进入了重点中学。这孩子是我的学生,成绩一般,可是,到了高三的时候,这位当父亲的,没有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刻苦去学习,就是想着权力的作用,想着官场关系的作用,又变着法儿,以推优的名义,把儿子送进了上海的一流大学。我们的招收政策为什么已经有了冬令营的选拔考,有了提前的自主招收考,高考,还要有推优呢?让这些人钻空子。我们一定要从国家利益出发,严格按招生原则办事,让优秀生能提前半年开始他们的大学学习,为我们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作出贡献。
前年五月访美,访问考察了纽约的一流学校Stuyvesant高级中学。校方介绍学校学生百分之六十是亚裔学生,其中百分之八十是来自大陆的。1997年我第一次访问Stuyvesant高中时,该校还没有亚裔学生,八年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与孩子们交谈中了解到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八十年代从国内去美国读研的留学生。他们都是在美国长大的,一天也没有在国内读过书。而且Stuyvesant理科高中数学竞赛班的学生,数学计算机兴趣小组(研究型课程)的学生,几乎全是华裔学生。校方安排我们听了这些班级的课,还向我们展示了孩子们的作品。课堂上孩子们用流利的英语表达着他们流畅的思维,让我们震撼。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历了艰难的学习历程,至今还在为学业和事业拼搏,父辈的勤奋刻苦影响了他们,他们也懂得了在竞争中生存,所以他们一路上刻苦学习,终于进入了美国最好的公费中学。在Stuyvesant理科高中这样的学校,孩子们可以享受全美最好的中学教育,又是最低的美国公办学校的学杂费。私立学校学费太贵了,象纽约的Collegiate Boy School是一所顶级的私立学校,但是它的学费我们这些留学生的子女们是承受不起的。
在Stuyvesant理科高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位数学老师来自于我们国家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交谈。他说他的数学知识在这里是游刃有余的,但是对付孩子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却感到压力很大。啊,科学院的研究员在中学当老师,还有压力,可见这批学生所显露的锋芒和气势,他们的未来是不可估量啊。
我们有良好的扎实的中学基础教育的底子,在这基础上,我们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理念,改变我们的学习、教育的价值观念,大胆地、努力地、勤奋地去进行适合我们优秀生的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和编写,我们相信我们的优秀生教育必定会成功。
创新教育文章:信息技术应用与科学教育创新
人类已经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了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技术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应用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下产生的,它也必然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着科学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走向。考虑到科学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小学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科学教育的变革紧密结合,通过自身实践促进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科学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由于优秀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设施优良的中小学校和科学实验室,以及一流的科技场馆和科研机构等科学教育优质资源的不足,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东部和西部等地区的科学教育质量存在巨大差异。而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出现的“慕课”和“微课”,则可以使得大规模并且个性化的科学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使全球各国或国内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同人群共享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成为可能。
例如,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科技教育机构,利用国外同类机构的优质科学教育资源,以慕课的形式,让中小学青少年体验国外优秀科学教师采用讲授型、演示型和实验型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的互动式科学传播,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而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学校和校外机构的科技辅导员,也尝试利用校外科技活动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逐渐开发出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让中小学青少年体验到新的学习科学的模式。同时,上述微课也成为更多地区科技辅导员仿效的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二、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科学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
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许多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从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直至科学课课堂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进而到了基于网络的科学教学模式——中小学青少年在教室手持平板电脑,通过校园无线网连接课件并配合投影仪等其他辅助设备,共享科学、技术、数学和工程等课内外学习内容,并随时用平板电脑与教师进行即时问答的互动或自主学习,这种学习场景已彻底改变了科学教育的传统认知模式,为中小学青少年营造了充分调动其自主性的良好学习环境。
值得一提的还有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场景体验模式”,许多科技辅导员利用这一模式,将科技活动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便于更多的中小学青少年自己动手参与活动。虚拟场景是基于真实场景和模拟场景的诸多要素,尝试自我开发建立的一个新颖独特的场景体验模式。其独特性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运用现代高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诸如数字科技馆,使参与者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获得对科学真谛的理解。
除此之外,依托卫星传输、Think Server服务器和先进的云计算技术等成就的“太空授课”,以及微博互动、手机游戏、移动播报等信息技术载体的应用,亦都为科学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平台。
三、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科学教育创新源于点滴
对广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而言,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教育创新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要更新观念,从点滴做起。例如,美国和我国上海的一些科学教师,利用家庭普遍拥有的数码相机,尝试为科学课程开辟了许多新的教学可能。诸如引导中学青少年在物理课上拍摄自由落体在每一秒内的运动轨迹;运用高速摄影,获取或记录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及中间产物;而植物开花的每一个瞬间,也都可以被数码相机清晰地摄制下来。上述数码相机中的图片可以被下载到计算机上,并可以使用图像控制程序,根据需要分割图像、调整大小,或者提高清晰度。中学青少年们可以复印这些图片,既可以将它们作为实验报告的资料,也可以作为数码资料放到网上加以展现和交流。这一模式无疑可以让中学青少年学到比“人眼观看”更为精确的集信息技术和光学技术为一体的科学观察方式。
再如,每年开展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是一项使用计算机设备开发、创作、设计和制作数字化产品(电脑作品)的活动,体现了广大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而每年开展的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则是指青少年运用DV(用数码摄像机Digital Video拍摄、制作的动态影像的简称)技术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体现了科学探究与DV技术的相互融合,促进了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许多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通过组织中小学青少年参与上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我们期待广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能够积极参与本次征文活动,将自身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教育创新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总结出来,并运用相关科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化理论进行梳理,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不言而喻,这些丰富多彩的科学论文,不仅有益于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的相互交流,更可以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的信息化和创新发展,以及未来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不断涌现!
创新教育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