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府与政治论文
政府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管理活动,是在国家产生以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管理活动。小编整理的当代政府与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当代政府与政治论文篇一
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作者就当代中国政府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C9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由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
政府社会管理理念,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确立和践行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政府社会管理系统的灵魂。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一直实行全能统制型政府治理范式,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统治,践行“国家本位”的理念。诚如恩格斯所言:“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步入快速转型时期,以产权多元化和经济运行市场化为基本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直接地促进了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的形成,而且使得社会结构产生裂变和分化,社会的异质性和不平等性愈益凸显,社会矛盾与日俱增,有的矛盾还相当尖锐。在这种情势下,作为权威性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行由“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换;否则,势必影响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2 政府社会管理战略创新:由重经济发展到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战略就是规划,是手段,是行动模式,是对整体的把握和未来的看法”。重视社会管理战略的创新,是现代政府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发展十分迅速,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一些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短腿”,农村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是“短中之短”。联合国发展署2003年公布的数据表明,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中国社会发展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世界排名中居第10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社会管理战略必须从只注重经济发展、单纯追求GDP指标的增长转变到在保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上来。
3 政府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由离散型到整合型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之一,就是破除离散型组织结构,建立大部制、综合性组织结构。目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央政府没有管理社会事务的综合协调机构;没有专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自治事务的机构;没有综合管理全部社会保障事务的机构(社会救助事务由民政部管,社会保障事务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社会管理机构林立,社会管理职能分散,彼此之间常常政策不配套、标准不统一、行动不协调、工作不配合,引起种种矛盾,造成能量内耗。鉴此,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创建大部制、整合型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其工作的着力点是:第一,在民政部的基础上,组建内政部,作为社会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管理警察、选举、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事务;将公安部等机构并入内政部。第二,在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组建隶属于内政部的地方自治与基层自治局。第三,原民政部的社会救助职能并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全面履行社会保障职能。
4 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由单中心到多中心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政府作为单一的权力中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经验都表明,这种单中心社会事务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必须予以变革。为此,我国政府曾多次进行分权式的改革。但是,由于权力仅仅在中央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流动即体制内流动,这种分权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又由于分权所带来的腐败、寻租等问题,不得不终止分权的努力,重新实行集权。在我们看来,无论是集权的还是分权的制度安排,其体制特征都是单中心,即“决策权是在等级制的命令链条中组织起来的,具有一个单一的终极权力中心”⑤,因而难以获得预期的制度绩效。鉴此,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理性变革,应当由体制内分权向体制外分权即向社会分权推进,从而创建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即非政府非营利部门)基于法定性规则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善治”。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实行的“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组织主导、社区居民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混合模式,就是“多中心治理体制”的一种有益探索。
5 政府社会管理风格创新:由行政管制型到公共服务型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盛行“行政管制”风格,不少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在角色定位上仅注重其作为权力者的身份,而忽视其权力的根本来源和权力行使的根本宗旨,从而背离了政府存在的基本价值。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政府的职能概括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⑥,这一新的政府职能体系表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制型”政府社会管理风格必须加以变革,塑造新的“公共服务型”管理风格。为此,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第一,厘定公共服务内容。根据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主要提供面向劳动力市场的“民生性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服务”、非竞争性领域的“基础性服务”以及促进市场主体正常运转和创新的“主体性服务”。第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要根据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确定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既要加强城镇的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广大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既要加强东部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第三,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风格创新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社会管理风格创新的重要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法治化,尤其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构建,为公共服务提供制度性保证。
6 政府社会管理技术创新:从人工型到电子型
横察现世,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潮流席卷全球,揭开了人类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序幕。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启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正在推展的信息化进程,不仅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变迁,而且已经引起并将继续引起政府社会管理技术的深刻变革,即由人工型转向电子型,推行电子政务。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建成了以国务院办公厅为枢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连接各地区政府部门的全国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实现了政府部门公文、信息的数字化传输。第二,“国务院办公厅智能化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在全国近200个县以上政府部门得到应用。第三,多数县以上政府机关建立了内部办公业务网,办公自动化水准不断提高。第四,机关工作人员现代化办公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如崭新的电子化工作方式与陈旧的政府组织结构之间的矛盾、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墨守陈规的法制建设之间的矛盾、政务活动的安全性要求与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信息开放之间的矛盾等。如何化解这些困难和矛盾,进一步推进政府社会管理技术的变革和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005年.
[2] 陈振明等《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东南学术》2010,(3).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当代政府与政治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