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论文关于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2017-02-13 22:41

地理是众多学科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地理高中论文关于科学发展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高中论文关于科学发展观(一)

一、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地理,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的关系的学科。具体地说,地理要研究地理事物是如何产生、怎样分布、区域的差异和特征;以及这些事物的原因;而且还要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等。

可持续发展是以调解资源、人口、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目的的,总之,就是处理人地关系。由此可见,地理是众多学科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地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是责无旁贷的。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重新审视而得出的思考精华,在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中是必须的。所以,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地理教育也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地理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社会经济发展观。学生具备了以上的观念,学生能综合地、客观地考虑问题。

2.树立学生的责任感

让学生知道当今的全球性的问题:臭氧层有空洞,温室效应,生态破坏,人口爆炸……了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就会加深,自觉地保护环境。

3.加强学生的环境法律意识

有的时候,保护环境需要法律的协助。增强学生环境方面的法律有利于学生加深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可以对防止破坏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4.注重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并不是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实践。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地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的做法

1.利用好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文字、图文表格

出现在教材上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大多数是以文字出现的,同时这些文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理论依据。而图文表格可以形象生动地描述可持续发展观的实际操作。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字和图文,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可持续发展观。

2.理论联系实际

老师在讲解关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时,要懂得结合实际,把教材内容与当今周边发生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其中,着重讲关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经济要在保证自然资源的质量下发展。

3.开展第二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不能只靠书本和课堂上的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二课堂,让学生离开课堂,离开课本,去观察现实中的地理信息、知识。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时候,可以根据课堂的知识来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查找资料,提高第二课堂的效率。第二课堂,可以很好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结合,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本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

4.开展一个讲座

老师开展一个主题有关地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讲座,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讲座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影片。影片最好一开始是环境被破坏,影响很巨大,结尾是经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以及人们的共同努力后,环境由坏变好。影片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确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好处。在学生认同可持续发展观之后,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5.结合乡村地理来教学

对学生来说,他们的乡村地理即为他们的家乡地理。因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人类在不断地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光靠课本的知识是难以确立的。通过学习乡村地理,了解各方面因素对家乡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慢慢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乡村地理,能更好地体会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进而更好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开展乡村土地调查

教师可以科学地设计一些较为简易的乡村土地调查,让学生亲自去调查。通过调查,学生也能建立起自己对故乡的人地关系的见解,更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地理,进而深刻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用途――调解人的发展与土地的关系。然后亲自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

总之,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应当结合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地理学科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容的相似性,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社会经济发展观。高中地理教育要把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作为自身的时代任务、历史使命。

地理高中论文关于科学发展观(二)

一、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与“五个统筹”

如前所述,可持续发展观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需要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由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如图1)。在这个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再观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五个方面并非处于同一层次,而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如图2)。处于基础层次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这是五个统筹中的基础和根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决定了其它几个统筹的贯彻与落实。处于操作层次的是城乡发展的统筹、区域发展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这三个统筹直接面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及“三农”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正确对待国内外两个市场与资源的问题等若干重大问题,这三个统筹的实现与否,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最具操作性的三个统筹。处于目标层次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这是五个统筹的目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因此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各个方面,促进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将两者进行比照,不难发现“五个统筹”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其本质涵义是一脉相承的,应该说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雏形,而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因此,高中地理的学习将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地关系理论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但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是探求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调控的原理。在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处于基础层次,是最根本的。很显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石是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它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内容主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统筹区域发展”中国地域辽阔,区域间资源、环境、社会历史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发展也极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明显扩大。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发展的统筹上,就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高中地理新课程将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3”模块的主体内容,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地理3”的许多案例就是研究我国区域差异与区域开发的问题,探究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以某区域为例,毕业论文范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这些都属于科学发展观区域统筹的研究项目。

四、城乡规划、城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逐年扩大,“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加快城市化步伐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发展问题,分别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任务。从高中地理新课程看,这部分内容主要分布于“选修4”模块《城乡规划》和“必修2”模块的城市地理和经济地理部分,主要探讨城市和乡村的地理分布、城乡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化、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等问题,并培养学生对城乡建设问题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树立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很显然,这些内容正是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任务。

五、地域联系、全球化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目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现状看,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应增强本土化的观念,以多样化求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通过对国内外两个市场及其资源的统筹利用,达到发展的目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将全球变化研究作为重要课题,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教材则从自然地理角度着重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人文地理角度则探讨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全球化的进程必然又涉及到地域联系的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这是对学习地域联系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在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我国改革开放策略方面的研究,高中地理均有涉猎,也是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

六、生产活动、地域文化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大到社会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方针,小到社区文化建设、公民福利收入,都属于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虽然不能涵盖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但其综合性特征决定了研究角度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论文格式范文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也在不断拓宽。高中地理新课程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并将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作为“必修2”模块的核心内容。同时,新课程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另外,新课程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增加了许多前沿成果,如地域文化、产业转移、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社区调查、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为理解与实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是一项全民战略,对于学生“科学发展观”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高中地理新课程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理高中论文关于科学发展观(三)

在全党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谋划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发展是解决欠发达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根本经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早日改变落后面貌,是各族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以人为本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把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欠发达地区应在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努力使经济社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努力形成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努力实现重点发展与全局发展的有机统一。

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和工作作风,不断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

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注重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惰心态,强化知难而进和抢抓机遇的意识,形成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新理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强化主动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突破的意识,形成在解放思想中创新理念、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的新理念;克服目光短浅、狭隘封闭,强化开放合作、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成跳出本地看本地、立足全国看本地、面向全球谋发展的新理念;克服自我满足、盲目乐观,强化不发展是倒退、慢发展是落后的意识,形成落后地区也要创先进、落后地区也能创先进的新理念。

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切实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符合、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等政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科技应用不够普及、文体设施不够完善等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均、城乡及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绝对贫困尚未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环境遭受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趋于脆弱等生态领域的突出问题。

改革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深化对欠发达地区区情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滞后、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解决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

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作风。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等工作不称职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当和尚不撞钟,只占位子不干事”

等不作为问题;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官德不正问题,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努力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最好体现。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谋划现代农业,立足农业和农村实际,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耕地保护,创新耕作制度,改革耕作方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着力推进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来谋划,在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设的各个环节自觉体现“高”、主动争取“快”、努力实现“好”;注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内涵式发展;防治污染、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着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加快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坚持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城镇化方针,把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带、城市圈建设步伐,推动城镇化从单纯城镇建设向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产业配套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转变,从注重单体城市建设向城市带建设转变,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以实施具体的民生项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使为民兴办的实事让社会认可、让群众满意;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扶贫攻坚、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举措,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从量到质都有一个大的提升和飞跃;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着力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抢抓国际“西资东移”和国内“东产西移”等机遇,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开放、扩大合作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而且应注重借鉴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防护林培育、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以保护水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配置、定额管理、建管并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高标准建设各类生态工程,加快生态经济圈建设;完善环境规划,强化环境执法,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实现山川更加秀美。

地理高中论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