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失败案例
创业要想创业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另外就是坚持到底。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90后创业失败案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90后创业失败案例1:从“一起唱”App的失败说起:属于90后的创业时代终将会来
春节前写了一篇标题为“一起唱融资失败,90后创业明星的陨落让我们学到了啥?”的文章,发表后有位电视台记者找到了我,希望能就“一起唱和90后创业”相关问题对我做一次电话采访,并为此发了采访提纲,但由于时间问题,没能在片子播出前接受采访,为了表示尊重,故书面回答了该记者的相关问题,发表于此。
背景和问题如下:
新闻事件切入:曾经被捧上神坛的90后创业者尹桑宣布自己的创业项目“一起唱”融资失败,目前已经面临解散的惨境。一起唱成立于2012年,上线时主打一起唱App,专注于线下KTV的颠覆。在一起唱的系统中,提供了基于地理位置的KTV搜索、比价、预定、智能推荐歌曲等功能。而其团队主要通过地推的方式把他们的点歌系统推给线下传统KTV,截至2014年底已经有100多家线下KTV使用了一起唱的点歌系统。融资方面,一起唱在上线之初就得到IDG 5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014年1月完成IDG的300万美元A轮投资;4月完成了B轮120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仍然是IDG。但近日“一起唱”的90后创始人尹桑发布员工内部信称,由于C+轮融资失败,再加上此前采购大批硬件设备,账上仅剩的现金已经用尽,公司临近倒闭,是产品定位不清晰还是年纪尚轻,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导致企业运营失利呢?
就此新闻事件对我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Q1:“一起唱”已经走到B轮投资,为什么最后会融资失败?相比同类型App(如唱吧,9158等),它缺乏了什么?
答:融资失败其实是综合的因素结果,不是单一的问题所决定的,我上次发表在创业邦的文章中也分析到了几个可能导致融资失败的原因:
第一, 缺乏忧患意识,对自己和公司太过自信乐观。
第二, 系统思维存在缺陷,没有分清主次问题。
第三, 对公司现金流控制不够成熟。
这只是对创始人团队和公司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五个其他因素:
第一,市场开拓速度太慢,一起唱创办于2012年,2014年底的时候才开拓了100多家商户,2015年底据说接近千家,而且主要在北京、上海、南京,市场开拓速度确实非常慢,间接导致C+融资的数据并不是很好看,这与该公司市场团队能力和传统KTV行业的现状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切入点并非刚需,我觉得一起唱的切入点并非最优的选择,尽管在KTV唱K点歌问题存在痛点,但唱K本身并不是高频次的需求,在理想状况下如果在KTV里能用手机软件点自己想唱的歌,那是再好不过了,但现实生活中很少人会为其下载一个App,这就是O2O看似刚需,但频次低得要死的伪需求。当然,如果你能将所有低频次刚需品类集聚在一起,也许有机会,但这离不开烧钱,所以向C端的推广非常之大。
第三,营销能力较弱,与其他90后创业者相比,尹显得更为低调,很少在公众场所曝光、出现,要不是这次融资失败的新闻,可能很少人知道该创业者和该产品的存在,其实这次新闻的曝光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怜悯的也好、感叹的也罢,如果能早些曝光,也许能获得更多用户下载该产品,并提出更多体验后的真实反馈。
第四,O2O自身的问题。O2O不仅涉及线上,还涉及线下,线上是年轻创业者相对熟悉的领域,但是涉及传统的线下门店就没那么容易了,去年O2O倒下了一大片,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新晋创业者根本摸不清线下门店经营模式,老一辈创业者探索了几十年的传统门店经营岂是一班年轻人说颠覆就能颠覆的。
所谓的O2O或共享经济,至今能称得上颠覆就是滴滴出行,但你可否知道滴滴出行牵入了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国家政策的支持,还有去年整整亏了100亿人民币,才使得颠覆变得不那么困难,所以一个行业颠覆前必定会有无数个前辈为此铺路。
第五,涉及软硬件,投入资金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且业务较多、复杂。在当今的资本市场,经济并不景气的情况下,投资回报周期变得更加敏感,投资回报周期长的投入,资本市场会更加谨慎。其次,一起唱涉及业务较多,软件、硬件、App、点歌系统等,所以导致精力相对较为分散,不够专注和集中。
创业布满荆棘,到处都是坑,只要踏进其中一个,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相比同类型App(如唱吧,9158等),它缺乏了什么?
答:首先一起唱、唱吧和9158三大平台都有各自的定位,一起唱的定位是K歌O2O,它涉及软件和硬件。唱吧的定位是一款免费的社交K歌应用。而9158的定位是网络视频卡拉OK。
这三款软件中,与一起唱和9158相比,我更熟悉和了解唱吧,这就是它的厉害之处。身边喜欢唱歌的朋友都会使用唱吧录制,然后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听到他的声音。于是,当我自己嘴痒想唱歌的时候也会使用唱吧。
从对比的角度来说,一起唱缺乏的可能是利用社交工具进行关系链条营销的能力,间接折射出了整个团队的营销意识问题。
Q2:该企业走向失败,最大的问题出于产品本身还是企业运营问题呢?
答:我觉得两者都有。
产品本身:切入点并不是优的痛点,O2O模式太重,假如一起唱从线上K歌的角度切入,积累用户,先占领线上的K歌市场,在往线下走,最后再接入线下的传统门店KTV,这样的成功概率可能会更高,如果现在“唱吧”想颠覆现有KTV,我觉得它会更容易成功。
在一起唱业务里,技术跟市场似乎同等重要,O2O对公司的市场团队能力的要求非常大,而在应用开发和点歌系统完善上也存在技术的大力度投入,而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必舍其一,如不舍其一,后果难以想象。
外卖O2O巨头饿了么模式依然很重,但毕竟人家经过了8年的摸索和发展,在技术一定的情况下,它们的市场能力已经有八年的积累,这跟一起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企业运营:企业走向失败,与创始人团队的企业运营管理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创始人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作为年轻的90后创业者,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各方面如果没有快速的成长,包括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社交能力、忽悠能力等等,企业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所以我觉得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Q3:90后创业者/初创企业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目前的90后创业者呢?社会经验是必要的吗?
答:目前是90后创业的最佳时期,所以越来越多的90后走入创业的殿堂是理所当然、可以理解的。这个市场的容量是一定的,他们的诞生一定会有一部分被社会淘汰,也会有一部分取代和颠覆现有行业,这都无关紧要。
而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社会、行业、市场规则,否则企业越多,市场越混乱。
就像互联网金融市场,原本大家都在共同培育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培养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习惯,但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利用其名号进行非法集资的行为致使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陷入困境。
所以只要大家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理性创业,不管是90后还是00后创业,我觉得都是没问题的。
社会经验是必要的吗?
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初期的创业经验并非必要的,我觉得学习能力才是最核心的,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决定成败的并非经验,学习能力强的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快速积累经验。
记住:所有的经验都是从零开始的。
Q4:给90后初创者的一些建议或忠告?
答:第一,创业应该是内心的呼唤,与国家政策没有必然关系,创业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在担忧、恐慌、紧张的环境下的孤独成长记。创业玩的是心跳和信念,没有几年的积累是很难看到成就的,也很难分得出伯仲,所以如果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创业,我建议在三思考。
第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做你最擅长的事儿。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你所做的事情,你自己本身必须是专业的,你自己是最懂自己所做的事儿的。二是,团队必须是专业的,不仅你懂,团队的其他成员也要懂,而且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推动公司、产品的发展。
第三,快速提高自己及团队的学习能力,90后创业团队在行业认知上、管理上都是相对陌生,缺乏经验的,所以你必须在尽快的时间内获得团队和创始人团队的提升。
今天在逛街的路上经过一家照像馆时,我看到了他们的招牌还印有黄色“柯达”的LOGO,柯达宣布破产至今也快5年了,如今关于它的记忆,我们已经渐渐淡忘,我在思考,如果你问00后是否认识柯达,也许他们会回答你:柯达是什么鬼?
同样的,90后只是一代人,属于他们的时代终将会来临,也终将会逝去,不要对他们抱有太大的希望,也不要太过失望,柯达都会破产,为什么不允许90后“暂时”失败一回呢?
90后创业失败案例2:一个26岁创业者,创业400天后失败,这是他的反思!
我叫王斐文,曾用名王峻羽,当我去年年中满腹澎湃创建泛崎科技的时候,我怎么样也预想不到如今会坐在电脑前码下这段文字。我耗费了整整 400 天的时间,和大多数创业企业一样,从慷慨激昂地开山起航,到怅然若失地闭门歇业,这其中经的经历不乏变成了一种宝贵的财富,似乎有不少人说:失败比成功来的要好,因为他引导你反思。我很庆幸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是在我 26 岁,而不是 36 岁,46 岁的时候。
当然,在之后的文字里你可能会看到争吵,嫉恨,愤怒,茫然等等,但这却真实地反映了我认为存在于中国广大创业企业背后的溃烂面目。在这里,我本意只希望最完整地还原我的创业历程和遇到的问题,更无意指责其中的任何人,仅用此文警人,警己。希望也可以帮得上正准备创业的与正在创业途中挥泪流汗的各位创业者们,同时,也提醒各位投资人,警惕像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
对于失败的思考,我更多地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层面来阐释。所谓天时,就是我们目前市场的金融大环境。所及地利,便是你项目所处的领域与题材。所谈人和,那是你的核心团队与投资人。
一、天时弄人
在我们决定做 “全民优点” 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是互联网投资最最鼎盛的状态。和大部分中国股民的心态一样,我们杀入了这样一片危险的红海市场,可是随着 2015年7月股灾的来临,跟风入市无异于顶上加码,高位的成本让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二级市场的崩塌导致大量投资人与机构变现受阻,资本寒冬在一夜之间吹遍了整个投资市场。
我们是在 9月上旬开始筹措融资的事务,但却明显发现了,当下不及过往时,所有的投资人都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对于项目的要求水涨船高。我们接触的至少一半的机构,都非常担心项目是否能够尽快盈利的问题,其中更不乏有机构坦言说:“现在好多项目,如果在天使轮结束不产生一定量的流水,那 A 轮肯定是融不到的。” 在这种大环境的压迫下,资本资源的紧缩我认为是导致项目无法存活下去的一大主要原因。
二、地利作伥
“全民优点” 是一个媒体项目,可在我们与资本市场接触的这一段时间里发现,TMT 行业其中对于 “MEDIA” 的关注可能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诸多投资人本就金融或者财务出身,在看待项目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一种 “差价逻辑”,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整合降低总体成本,并在市场上形成较高的溢价是这些投资人关注的核心价值。而就中国目前的媒体行业现状来看,除了已经被摸索出来的广告导流,会员服务以外,尚无其他更具吸引力的盈利模型。即便是坐拥上亿用户的 “今日头条”,也无法有效地开辟出一条商业捷径为资本服务。而像 “罗辑思维” 这样具备高标识度的媒体产品,由于受众的特异化肖像,虽然能够通过独有的 IP 进行其他形式的变现,比如书籍与周边,但受限于自身用户的有限性与重度垂直,边际效应明显,规模化存在很大问题。一级市场的资本对于媒体则更多的是观望,加之资本寒冬的降温,让早期投资更从了 “现金流” 的谄媚。
另一方面,“全民优点” 做的是对于新闻资讯结构化的再梳理,其中需要达成 “结构化” 目的必要的细分点多且零散,这不像一些工具类产品,满足用户痛点的路径相对较短,例如 “圈子账本”,解决的就是用户记账难的问题,它只需要设计一套优化的流程能够让用户清晰地记录自身的花销并随时随地可以查询到即可。我们希望解决市场信息爆炸与资讯服务同质化的痛点就必须先达成信息的 “结构化” 重塑,提供资讯的 “有限完整性”,这需要对现存所有咨讯的形态进行再组合与调整,其中的难度较大。而我们作为一个毫无经验的互联网创业团队,选择如此难度非常大的项目进行操作,也是导致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初创但求小而美。
三、人和不仁
一个成功的公司,除了在需要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与土壤中萌芽,更免不了一群人彼此正确的选择行事。人不和,事不成,名不兴,利不盈。在这一部分,我希望从投资人和创业者两个角度来总结这一次的创业历程中的问题。
投资人:资本数目
刚创办泛崎科技的早期,我们只面见了唯一一位投资人,他简单评估了我们的项目,并决定投资给我们 20 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当时我们没有太多的考虑,认为有了钱可以快速让项目运转起来,之后,他便成为了我们的种子轮投资人。
在项目正式运转的十个月里面,我们三位合伙人没有拿过一元钱工资,仅凭自己的积蓄花销生活与垫付工作上的费用,我们的短租办公室在 9月 租期告急,由于资金吃紧的关系,我把团队带回了自家的客厅进行办公,但这一切正在发生的无形之中每日蚕食着团队的士气。除了我们的 APP 是由外包商完成,整个外包费用在 10 万元左右,包含一个 IOS 前端和后台,我们还有一位设计师是我从之前的公司挖来一起创业,他的工资每月是 1 万 1 千元,加上 4月-9月 的办公室房租,在公司最后清算的时候,我们每人还背负了不少债务。
我们的产品 11月11日上线,12月9日公司宣布清算,上线时间还未满一个月我们所有人的经济状况已经亮了红灯。这时候同时有四家机构在正式跟进我们的项目,希望可以看到我们上线2个月的用户行为数据,可我们的资本根本无法支撑2个月的时间,另外即便有机构立马注入资本,正常的投资到账流程最快也需要额外的1个月,我们似乎站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却无力走出这片黑暗。
虽然是种子轮融资,但是金额过小只会对团队和项目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有一些压力,创业者是可以扛过去的,但是如果创业对于创业者们在生活上的要求是山穷水尽疑无路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投资资本过少对于项目的损伤还会体现在项目进展的方方面面,包括项目自身的调整,市场策略的推广,人力资源的运用等等。有一句非常难听的话放在这里着实适用:心想马儿吃的少,别想马儿特能跑。
项目的资本纵深决定了时间纵深和发展纵深,对于创业者来说,不是有了钱立马开干,更应该在项目发展前,对于整体项目的财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资金链对于任何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事儿。
投资人:投后
从接受投资到最后公司清算,我和我们的种子轮投资人仅仅实际沟通过三次。
我作为公司的产品负责人,在每一代产品原型制作完成或现有产品有所修改后,都会给我们的种子轮投资人发去,寻求他的建议,也真诚地希望他可以给到我们团队一些意见,但是几番联系,最后都是杳无音讯。创业者本身是非常孤独的,也是非常迷茫的,特别对于早期团队来说,可能更希望能够听到前辈们的一些声音,来保证自己在黑暗里不会迷失方向。我仍然非常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与种子轮投资人的会面是在 11月底的时候,当时,由于团队技术能力匮乏导致产品迭代停滞,市场方案无法配合等问题已经暴露无遗,我们在会面时明确提出需求技术援助的想法,可就在一顿训斥之后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在寻求资金方面,种子轮投资人曾委派一名 FA 与我们对接下一轮融资事宜,在简单的两通电话交流后,便再无音信,我曾与投资人反映此事,可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
早期创业公司就好像一名呱呱落地的婴儿,他可能在经过良好的教育与培养后成为一名可塑之才。从创业与投资的角度来看,投后就好像父母后天对于子女的教育与培养。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投资人对于创业者来说就像是再生父母。可不喂,不教,不育,望子女天然成龙凤之事,难能亿万里挑一也。所以作为创业者,请谨慎接受 “支票型投资人” 的投资。
合伙人:技术
我们团队的技术合伙人是我以前的高中同学,他曾经是技术背景出身,大学毕业后从事与技术相关的市场方面工作,本身不会 CODING,主要负责技术外包管理的事务。早期对于项目的技术评估都是由他完成,当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目前 APP 开发的技术尚已成熟,可以利用外包的方式完成技术迭代方面的工作。可是,在项目开展后不久,我们便发现了自身缺乏技术能力而导致的大量问题。
1.产品的工期无法控制。我们项目原定与外包方签订的最后期限是 8月20号交付所有的产品内容,包括服务器部署等等运维工作,可最后由于各种原因,项目在 11月11日 才得以上线。
2.产品的质量无法控制。我们在后期进行产品验收的过程中发现大量 BUG,部分 BUG 造成的原因是由于底层技术逻辑架构设置不合理的原因造成的,而需要改动这些 BUG 则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修改底层架构,这也是产品工期拖延的一部分原因。
3.产品运营的后遗症。在最早期的时候,由于我们是一个以 PGC 内容为核心的 “浏览器” 式 APP,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具备发布功能的后台系统去维护我们的内容。在与外包团队交涉后,由于我们自身设计的后台功能比较复杂,介于我们的资金有限,对方提出采用他们自己的方案来解决,我们也接受了这样的提议。但在产品上线后我们发现,产品后台的设计非常不合理,原本简单的排版工作每天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到了最后阶段,我们甚至动用了设计师参与到内容的编排工作里,所有人一起开工每天也只能够完成 3 个议题的编辑。包括对于文章与评论的收集,本身这些工作可以藉由爬虫技术实现,但之后的运营过程中基本都依靠人力来完成。
4.市场配合无力。由于自身没有技术能力,我们曾经策划过多次以事件为中心的 H5 页面营销方案被搁置,传统非技术层面的人力宣传效率低下,导致市场局面难以打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特别在互联网创业公司里面,技术,产品,运营必须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合伙人:纪律
无论任何一个公司,纪律严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我们公司中,迟到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但在这生生不息的迟到现象背后,体现的问题是合伙人自身规范意识的匮乏。我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从项目正式运营至今仅迟到过一次,事情的原因是交通事故导致的拥堵。但诚然讲,在短租办公室的那段时期,我的另外两位合伙人一周迟到的时间基本趋于半数以上,在项目移至我家以后,更基本上是天天迟到。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公司运作的后期,除了我,基本没有人准时上班。很多人可能会问:迟到一两分钟又怎么样呢?但其实,任何的事情都是以小见大的,如果连每天区区两分钟的时间都无法克服,我很难想象一个公司的执行力如何贯彻下去,这是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重视与不重视的体现。一旦初创公司的合伙人不能以身作则,那你又怎么能指望你的员工对待公司事如自己事。
合伙人:服从与执行力
我和公司的技术合伙人是高中的挚交,可以说具备了比较深厚的感情基础,但也就是这层基础,让公司运作产生了极大的问题。
上述文章在对技术问题阐述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们因为自身缺乏技术能力而导致了一部分的项目工期拖延,那另外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执行力的缺乏。在项目外包的早期,我们的技术合伙人对于项目监管的处理方式是比较松散的。由于我自己曾经管理过几个外包的项目,深知外包管理里面的一些坑,于是我在公司几次强调对于外包的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每日监控,包括电话沟通,邮件沟通等。
2.如果对方无法每日提供工作日报,那也必须要有三日报或者周报的形式向我们提供相应的工作进度。
3.每周必须保持亲自前往外包团队一次进行现场指导。
可在我提出这些运作要求的同时,一方面我们的技术合伙人认为我不懂技术,对于外包管理的流程提议并不合理,另一方面,他认为制定这些流程是形式化的,没有必要。于是我要求其对于流程进行披露,至今为止,我们公司尚未保存下来任何一份与外包技术相关的管理流程。而对方外包团队在项目结束至今,仍然没有向我们公司提供任何一份周报或者月报。在外包管理的初始阶段,我基于信任将这些工作完全交由技术合伙人完成,但在之后的若干时间内,我发现了其中存在大量隐患,要求他对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未果,还引发了大量的抵触情绪与争吵。事后,整个团队却因为技术外包管理的不佳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可能由于我和技术合伙人的独特关系,导致了他有 “理由” 不服从的资本。我们的关系就好像大家彼此有一笔存款,你有 10000 元的时候,你偶尔花掉 100 元,你不会觉得什么,但是当你只有 500 元的时候,你花 100 元就会显得额外谨慎。在我们的合作关系里面,正因为彼此的感情深厚,所以为不服从与不执行建立了温床。
11月18日,产品上线后的 7 天,我曾经参与一个互联网一对一的导师物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向创业导师阐明了我们项目的具体内容,并表示目前对于市场反应的焦虑。导师当即指出我们目前的精力,应该放在打造用户评论社区的活跃度。于是,第二天我便对工作做了大致的拆分,由我负责硬广部分的创意,内容合伙人负责微信微博的粉丝引流与社区氛围的运营,技术合伙人负责网络渠道的拓展。我以 1%相对较低的转化率倒推出我们需要的渠道数量和要求,并下放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可一周过去之后,我们的技术合伙人向团队反馈的渠道数量距离需求相差甚远,并寻求了一大堆无法达成的理由。
对于初创团队来说,我们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应该在于设定一个目标,并寻求路径完成它,而不是设定一个目标,辩证地来说明这个目标无法实现。
其实早在项目上线的早期,我们有几次机会已经可以获得融资,其中,我们和 A 资本前后约谈共 7 次,对方在前几次的谈判中指出了我们缺乏技术的痛点,也提及了机构本身因为缺乏技术投资后遇到的一些失败的案例,并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吸纳新的技术合伙人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声称技术问题被解决后就可以直接投资。往后,我们安排我们现在的技术合伙人在各个渠道寻觅合适的人选,最后,锁定了北京《逗号》项目的 CTO。在第二天谈判的前天晚上,我再三叮嘱我们现有的技术合伙人与其对我们项目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为第二天的谈判做准备,可第二天 A 资本的合伙人问道他 “你对于 ‘全民优点’ 怎么看?为什么要加入这个项目?” 的时候,《逗号》项目的 CTO 回答说:“其实我没有什么想法,感觉还行吧。” 也因为这样的回答,最后导致 A 资本对于我们项目的投资流产。
执行力其实包含三个方面:
1.是否用正确的方式做事。
2.是否具备时间的高效性。
3.事件的结果如何。
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应该具备的能力还应该是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干的能力。
顺便在这里提一句:千万别和自己的同学,朋友创业。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才最珍贵,因为他随手即逝,熟人之间的信任非常廉价,因为它 “多泛滥,低溢价”。正因为我们和陌生人之间有一层无法捅破的纸,所以才可以保证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我对自己的反思
经过这一段失败的创业,我不得不从这 400 天的历练中得到一些教训,幸亏我现在能够完完整整地将他们记录下来。
民主与独裁
在公司运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问题无法落实的原因在于 “民主”。我们对于解决方案更多地是停留在讨论和争辩上,最后因为大家都无法说服大家导致方案搁置。而创业企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快速试错。我作为公司的 CEO 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将一些方案落实下去,去发挥试错的最大效能。如果说不能执行实现是其他合伙人的责任,那当一个错误的方案被长时间执行就是我的责任了。
无论如何,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独裁要比民主好得多。
零容忍
对于项目许多细枝末节的工作,我都报以非常严谨的高要求。以至于许多小问题出错,我会根据这个问题进行追究。虽然创业的容错率很低,犯错所要付出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但我还是应该允许公司里的员工和合伙人犯错。另外我也需要在这里反省我处理这些错误的方式方法,可能在言语上会有一些过激,引起别人的不适。
演讲
我们写文章通常有 “总分” 结构,“分总” 结构,“总分总” 结构。我的演讲大多以 “分总” 结构进行,可能会导致很多投资人在听分述的时候摸不着头脑,人对于一件事物注意力的时限就只有那么几分钟,我应该更多地考虑听众的感受而去修改我的演讲方案。
有的人会和我反映我说话太细致,有的时候甚至有一些啰嗦,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你的演讲如何,请用你最擅长的表达形式与风格说话,那样的效果可能是最佳的。简单和复杂是一个人根性的体现,要去改变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人才能事半功倍。这世界有人喜欢吃甜的,但也总有人喜欢吃咸的。
人员配置
我做 “全民优点” 这个创业项目之初犯的最大过失,就是错误预计了每个人的有效产能。我们 4 个人,一个设计,一个技术,一个内容,一个产品想要完整地运营一个媒体项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初创团队做的是运营成本极低的类似工具类产品,那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团队配置,如果是牵扯到媒体运营,社区运营的范畴,还请各位创业者酌情添加合伙人与员工了。
烂漫主义
在一次大型的项目路演上,投资人评委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坚持做媒体方面的项目?”,当时,我本打算这样回答的:“我在新华社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采编记者,上海书展期间,易中天先生反应当代文学创作学术泡沫的文学作品 ‘高高的树上’ 影视改编发布会当天我对他进行了采访,我分别问了如下两个问题,第一:‘易中天先生,据传闻郭敬明是由您介绍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可郭敬明的大量作品被指抄袭,请问您如何看待《高高的树上》与此事之间的联系?’ 第二:‘中国的文学创作源远流长,他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文字瀑布,瀑布落差越大,势必激起的泡沫越多,请问易中天先生此次的作品是不是有意把这些泡沫放大了呢?’ 当我带着易中天先生的答案回到新华社的时候,我被予以了内部处分,随后不久,我便离开了新华社。我之所以坚持我的媒体梦,是因为我认为我所陈述的问题与答案才是用户想要看到的东西,我对于媒体,是有执念的。” 可当我这段作答还未说出 1/3 的时候,评委却已经打断了我,示意我可以离开了。我觉得,在互联网,大家已经习惯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直接,我只是希望让我的演说与解释不会像白饭一样生涩,可这似乎并不入流,这大约的确是我的问题。但是,这种现象我认为值得所有正在参与创业的人们反思,包括了创业者与投资人。
以上就是我创办泛崎科技这 400 天得来的全部教训,也当作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课,这一年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无论如何,“全民优点” 项目是我心中最好的项目。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拼搏中的创业者与投资人。
90后创业失败案例3:一个草根微商暴富梦破:几个月8万亏一半
近日,在微商行业摸爬滚打超过一年的小依,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享她曾经的“创业梦”。
“梦起”:群里晒卖货战果
小依接触微商的时间并不早,在2014年11月,那时面膜宛如一个人见人爱的吸金机器,一个月就能开豪车、买别墅的励志故事遍地开花,微商成为不少草根向往的职业。
就这样,小依在网络上搜索了当时最出名的微商,并加入了其中一个自称为该品牌一级代理的群。群主小阳自称是面膜产品的总代理,小依入群后购买10盒面膜便可获得微信群的培训机会,购买20盒才能成为二级代理,获得公司内部群的听课资格。
每天晚上7点,小阳就会在群里语音“讲课”,主要内容是面膜产品和销售技巧,课时大约40分钟。
小依了解到,小阳从2014年6月开始卖面膜,现在是某热门品牌的总代,也就是除了厂家以外她就是NO.1,所以在拿货价上非常有优势,比厂家指导价便宜50%以上。
小阳每天晚上都会在群里晒她一天的战果,几百上千元的转账金额和朋友圈里数不完的点赞和好评,其他资深群友也会分享其卖货经历。
小依算过一笔账,她以80元/盒的价格拿货,按照90元的价格卖给身边的朋友。如果一周能卖10盒,一个月就能增加400元的额外收入,卖得多就赚得多。
小依在广东佛山一家制衣厂上班,每月到手的工资只有3000元,当时她认为这份兼职能带来不错的收入。因此在QQ群里连续听了4天课后,小依向小阳转账1760元,正式成为小阳名下的一位代理。
“梦想”:层级营销忽悠术
第一天,发自身使用分享,用悬念来吸引朋友;第二天,发好友咨询的聊天截图,侧面影响朋友;第三天,继续发自身使用分享,并统一回复可以代购;第四天, 发朋友的使用感受和产品介绍,揭开悬念……小依告诉记者,这是一名微商菜鸟的“入门课程”,怎样在朋友圈引起大家的关注。那时候微信好友数量只有100人 左右,并且都是自己的朋友和同事。由于朋友圈内做微商的还不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人捧场,手里的面膜陆陆续续在一个星期就卖完了,赚了200元。
有了之前的经验,小依又找小阳拿了一箱面膜,里面有48盒。按照小阳的方法,接下来小依时不时晒一些自拍和交易截图,有时半夜发心灵鸡汤。这些内容都来自小阳的内部微信群,拿到素材后经过软件加工就能制造每天财源滚滚、快递发货不断的假象。
小阳还告诉小依,这样零散卖货只是小打小闹,真正赚钱的方法是发展代理,“这样每天不干活都有钱收”。据小阳透露,她每月的出单量在万盒以上,公司定期带他们去五星级酒店培训。
“我身边很多姐妹的情况差不多,有的在珠三角的工厂打工,有的在老家带孩子,收入比较低,都希望能赚钱。他们看到我朋友圈在咖啡厅看书、喝咖啡、坐在宝马上自拍的照片后,都跑来问我。”说到这,小依有些愧疚,但她依葫芦画瓢说服这些好奇的朋友找她拿货。
为了专注于自己的微商事业,小依辞掉了制衣厂的工作,并且如小阳“指导”的那样,开始发展下级代理,她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收获:3名下级代理。
“梦破”:重回制衣厂工作
尽管有了3名代理,小依并没有感受到小阳所说的“月入斗金”。
2015年2月,小阳在微信群里通知大家,她和团队成员打算重新创业,拿到了山东一家面膜品牌的总代理授权,如果群成员有意向,可以直接转成这个品牌的一级代理。
一位老成员告诉小依,实际上小阳在上家品牌属于三级代理,拿货价不占优势,大部分面膜卖出去的价格不超过100元。也就是说,小依基本就在这个品牌的“底层”挣扎。
小依一边继续在朋友圈推销没卖出去的20多盒面膜,一边开始接受小阳的新品牌培训。为了拿到一级代理权,她向小阳转账3万多元面膜款。为了进一步了解产 品,她趁春节后的休息时间前往山东参加了半个月的培训。小依说,每天的培训内容就是“骗人”,比如把产品照片包装得高大上,把自己的照片跟名车、别墅元素 P到一起,用软件制作转账截图等。
“每天的(培训)内容跟微信群差不多,就是教你怎么忽悠,让大家上当。”小依说,她从山东回来后没多久,央视就曝光“毒面膜”,一下子让大家对微商高度警惕起来,整个行业开始走下坡路。
现在,小依家中还有30多盒没卖出去的面膜,且还有价值1万多元的货没有收到。有一天,她的上家小阳突然没像往常一样“讲课”了,之后便消失在那个群里。小依发现,除了微信和QQ,她从未与这个上家在现实中见过面,仅有的手机号也提示关机。
从事微商8个月,小依累计投入近8万元,亏损一半。她身边当年一起卖面膜的“战友”,也没有一例真正发财,只有产业链顶端的生产者和第一批推动微商的人才积累了原始财富。现在,小依又回到制衣厂上班,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但因为做微商,她已被朋友圈的不少朋友屏蔽。
90后创业失败案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