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网络化的倾向与危害
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使人类的时空观念、表现方式乃至语言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网络技术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新闻传播空间,而且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的新闻传播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颠覆或改写了人类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其实,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是人类悠久漫长的新闻实践的理性升华和结晶,网络只是人类众多新闻传播技术中的一种,网络能够而且应该为人类新闻传播观念贡献新鲜血液,但人类新闻传播理念的构建决不能唯网络是从。新闻传播的网络化倾向,会使人类的新闻传播误入歧途,值得警惕和批判。
一
新闻传播网络化在新闻语言领域表现甚为突出。新闻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言语行为,新闻传播媒介的物理性质和传播目的影响并决定着新闻语言的性质、特点和功用,也是新闻语言特征和言语风格形成过程中的规定性因素,虽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它们在语言应用上的要求互有差异,但又在传播“新闻”上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而正是这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构成了新闻语言的基本语用风格和语体特征。对新闻语言语体特征的内涵,虽然学界尚有不同的认知,但认为新闻语言应该具有准确、鲜活、精炼、生动、通俗等语用特征或要求,则无疑是一般的共识。
网络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为新闻媒介在虚拟空间建立信息传播通道提供了技术条件。网络新闻是传播者和受众双方都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信息,其基本特征是传播媒介为互联网,传播内容为新闻信息。所以,网络新闻的语言内核来源于新闻实践,又披上网络介质的绚丽外衣。但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语言与网络新闻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语言在语体特征上与网络新闻语言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网络语言更是霄壤悬殊。换言之,如果说新闻语言是普通话,则网络语言就是方言,新闻传播中偶一使用网络语言,可能会带来一种新鲜的语言感觉,但若网络化,则无疑是新闻传播语言发展道路上的一条死胡同。
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聊天室聊天和在BBS上发表意见时所用的语言,它脱胎于现代汉语,又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既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它带来挑战。网络语言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它的突出特点是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由主体的隐蔽性而带来的粗俗化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和普及,网络语言的发展势头迅猛,令人担忧的是,在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同时,一些网络语言又颠覆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网民利用现有的词汇材料将其歪曲解释,增加其新的意义。这些意义一般都诙谐幽默,但往往与旧义无关或者相反,调侃意味十足,但它的交际只限于特定的语境之中,离开了建基于网络技术的这种特殊语言环境,交际者就难以把握其中的真实意义。
新闻传播语言的网络化是指一些传统媒体在新闻、评论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热衷于使用一些网络热词,成为新闻传播中一种十分流行而突出的语言现象。如一家地方性都市报在其一篇国际新闻评论中有这样的语句:“‘酱紫’,西方标榜的人道救助,到底有木有呢?”①很多读者一开始还认为是报纸在校对中出现错别字所致。
新闻是时代的反映,新闻语言理应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常用常新,新闻语言具有新鲜性是新闻新鲜性的题中应有之义。纵观新闻语言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新闻媒体不断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经济领域等方面汲取新鲜的语言养分,使之现代化,为新鲜的内容穿上“时装”。新闻语言作为语用明确的语体文,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时新的语言形态。但新闻语言的新鲜性追求要服从和服务于新闻意义表达的准确性和通俗性,在新闻语言的选择上如果一味追求新鲜、流行,而导致新闻意义表达的模糊、歧义,则显然是舍本逐末,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荒唐之举。
笔者并不认为网络语言乃洪水猛兽,相反,笔者倒主张在新闻传播中应该适当、适量、适时地使用一些具有较多社会认同的网络词汇,以使新闻传播语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但新闻传播语言在选择和使用网络语言时要适度,要谨慎从事,不能造成受众对新闻意义的理解障碍,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②新闻意义的传达主要是依靠新闻语言。网络语言产生于特定的交往圈子之中,虽然具有方便快捷的直观效果,但它毕竟有思路跳接、语意断裂的缺点,毕竟有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形、改进和多人参与的独有的不确定性,用在以普通人为受众的新闻传播之中,就难免让人难解其意。这是网络语言不适合作为新闻传播语言的最主要理由。
“有好事者对南京地区的某一个报纸版面做过统计,平均每150字中就有两个‘新鲜’词语。过强的版性及过于前卫的语言,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读者面缩小,最终这个版面停办了。”③新闻传播语言网络化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危害,确实值得很多新闻工作者深长思之。
新闻传播网络化的倾向与危害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