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盘古开天辟地,耶稣点化造人。从古至今,中方与西方这两个个体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交融,看似相同却又存在着无尽的差异。其实这其中的关键不外乎“文化”二字。
一、文化的相关概念及其特殊性
文化,说的就是人们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得到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包括金钱、地位、文化教育和科学成果等。但当你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时,它就变成了历史发展的具体体现。正因如此,无论人们是承认亦或是否定,文化都在客观上有着其强烈而又难以割舍的传统性质。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文化也在慢慢的发生着质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无论大小都必将反过来深刻的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这种影响往往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再一次将“文化”二字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由此,“文化”二字既成为了中西方各个国家相互交流的纽带,也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断推进的燃料。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越来越被重视,甚至被无限的放大,这种现状似乎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由于各大洋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人们必须选择符合自身环境的居住方式、饮食、穿着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质的改变,自此,中西文化差异日渐扩大。
二、中西方生活方式差异
中国的古代文明,来自于大河流域。其中闭塞的环境使得人们安分守己。因此,土地便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
而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典型的海洋文明使得西方人的眼界更加开阔,所以他们在努力向外探索,寻找着新的领地。
衣食住行。从穿衣风格上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在服饰上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人民由于封建思想的桎梏,保守自约。紧封的衣领和袖口,所体现出的不单单是当时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更呈现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现状。清朝的长衫马褂,民国的中山旗袍将这一现状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机器的缺乏和滞后,晚清时期中国人的服饰只能靠匠人们手工缝制。而晚清后期没落的晚清贵族对服饰的做工要求极其苛刻奢华,皇上妃子们的衣服最少要缝制个把月,有的甚至需要大半年。
相比中国服饰的保守奢华,西方的服饰所走的却是张扬简约风。合身轻便,个性张扬是西方服饰最大的特点。他们既有出席正式场合的西服晚礼,更有简约轻便的牛仔T恤。之所以有这样的服饰风格,是西方人自由民主性格的使然。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似乎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举世瞩目的“Chinese food”也成为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餐饮文化历史悠久,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数鲁、川、苏、粤、闽、浙、徽、湘这八大菜系为著名。另外具有地方特色的冀菜、东北菜、赣菜、京菜也被人们所推崇。这些菜系从不同程度上代表着各地独特的烹饪手法和与众不同的色香口味。而这其中做菜的手法也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炒、熘、煎、炸之外,还有烤、熏、凉拌等多种手法,其中复杂程度远近闻名。
西餐泛指西方餐饮的形式,或者也可以说,西餐就是西方各国餐饮文化的大体概括。相比中餐,西餐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西方,不同的国家,他们的餐饮文化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个国家的菜式当然也各不相同,被我们熟知的有法式、意式、美式这几种风格,另外还有俄式、地中海式等其他风格也在西餐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西方餐饮一般分为主盘菜和配菜,他们的主菜主要采用牛羊猪肉、野味、海鲜,同时西方人会搭配不同的调料汁来配合主菜的口感。正是这样五花八门、结构鲜明的特点以及其精致优良的口感,引来无数中方食客的赞叹。
三、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方面,其实内容十分庞杂。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无数文化的产物。所以,与其说历史创造了文化,倒不如说无数文化的产物推进了历史的进程。
夏、商、周、战国时期、秦、汉、西周、西汉、三国包括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中国历经多个朝代更迭,其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民俗服饰、诗文曲画、瓶罐器皿更是千姿百态、种类繁多。这其中有反映社会现状的,有描述当地民风民情的。数以万计的种类,若要想一一细数,恐怕没有几万字也难以详尽描述。
相比中国古代种类繁杂的历史文化产物,西方的历史遗留文化主要停留在思想层面。从雅典闻名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西方的启蒙思想再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浪潮,直至产生倡导民主、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这些思想一步步的延伸,与时俱进,对当时西方科学界、艺术界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西方著名的画家达芬奇、音乐家贝多芬、甚至科学家牛顿等等,他们无不是受过或多或少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创作出的众多家喻户晓的作品,也大多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主。这种文化的力量,推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更为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从宗教文化说起,就不得不提起“佛”字。“佛”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信仰。“佛”似乎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其实佛教并非中国自身形成,而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由迦毗罗卫国所创立。其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一直被广泛推广。
中国人对“佛”的重视程度从现今留下的寺庙中就不难看出来。“佛”乃觉者。简言之,佛教就是知道者、明白人的教导。又可说佛教的宗旨是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与觉悟。
从现今遗留下的寺庙中,不难看出佛教在中国古代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从李杜才情到贞观之至,从元明清明到康乾盛世,无不彰显着佛道的道德观。虽然如今中国已呈现出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众多教派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佛教作为一大教派,它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西方作为向往自由和民主的国度,基督教被大多数人所推崇和信仰。《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书目,而书中的主人公耶稣不但是拯救了万物,也成为解救他们心灵的救世主。
人们对基督教的强烈推崇,致使教皇拥有无上崇高的政治地位。这种状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才得以改善。现如今,基督教在众多西方国家仍旧广被尊崇。读《圣经》、做礼拜似乎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圣诞节、复活节等从《圣经》中流传出的节日也被人们所传承。
五、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特点是由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在斗争中进步的历史。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抗争,中国人似乎把爱国主义当作一种割舍不断的灵魂深深的注入到三观之中。而经受了千年封建社会的禁锢,中国人保守谨慎的性格也显露无遗。所以西方人也称中国人为“胆小怕事的民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的建立也使得“团结就是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推行就能充分的体现出这一点。这种集体协作的性格让中国人把合作和谦虚看得尤为重要。
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重视不受外部条件制约的“自由”。纵观历史,西方人所发动的战争,无不是为了摆脱封建势力的枷锁,争取自由的抗争。西方人有着自由奔放的个性和开拓的创造性思维。这也使得他们在工业革命期间所研究发明的事物,仍对当今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六、中西方人教育方面的差异
所谓“教书育人”,教育一直以来是各国所关注的焦点。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国的教育一直被西方人所嘲笑。无论是九年义务的“填鸭式教育”,还是为了应对考试临阵磨枪的“题海战术”似乎都无法从本质上做到“教书育人”。高考中一试定终生的做法使得中国的大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相比中国人的被迫学习,西方更讲究自主。他们从小就被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开放式的教室,课堂上主动的起立表达自我观点,完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非手写作业。考试方面,西方人似乎更加重视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他们并不会依靠一张小小的试卷来区分学生的好坏,而是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测试学生的思维和反映能力。这样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同时也是西方人追求自由民主的体现。
其实无论是自由民主的西方式教育,还是讲究理论的中国式教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弊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育这方面似乎很受用。放眼未来,如果当真想建立更新兴的教育体系,中西方教育的融和势在必行。
七、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要想更好的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就要充分了解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文化。不管是语言或政治还是历史和经济,这些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学习语言方面的学生来说,了解文化更是他们学习语言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写照,不仅反映了文化的形态,而且它的结构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不同国家人民的世界观。因此,以语言学习为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把了解西方文化,做好与本国文化区分这一点作为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它在有利于翻译和商务方面的研究和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的交际。
八、结语
在当今世界,无论哪一个民族都不能够摆脱或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中的共通点是人类的文化发展的经历过程,所有文化中的差异都不能说谁优秀谁恶劣,这是历史发展客观形成的结果,它们的存在一定会推进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正因如此,采用战争、侵略等一系列不正当手段去抹杀抵制其他国家文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让我们一起保护各国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的和平,使得东西方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中国、西方以及全球和平与繁荣!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