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监管风险及机制构建
在资金监管上所面临的挑战,便存在于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阶段。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监管存在的风险及机制的构建。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监管风险
(一)采购环节风险
在“核心一外围”的分工格局下,中小企业在采购环节上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两个方面造成的风险。
1.信息不对称。在采购人员所获得采购信息多于财务人员的情况下,必然使财务人员处于信息弱势方。这样一来,将可能激励采购人员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由于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可以借助会计技术而给予隐藏,从而其所产生的资金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累积性。
2.信息不完美。在“核心-外围”分工结构下,中小企业在产能水平的确定上必须与核心企业相匹配。这种匹配性具有很强的波动性,而波动性的传导路径表现为:市场需求变动—核心企业产能调整—中小企业产能调整。可见,其中因时滞原因而可能使中小企业的物资采购数量过剩,导致了资金的浪费。
(二)生产环节风险
在各类型企业普遍重视全面质量管理背景下,生产环节成为了资金投入的重要环节,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领域。其中,人工成本、物耗成本都成为了资金支出的关键方面。这里需要强调,在科学、合理的生产格局下,上述经费支出并不产生资金监管风险,而若因成本控制缺位而导致了额外资金的投入,则构成了资金的循环风险。
不难理解,在中小企业的雇佣关系下,一线员工与企业资方存在着天然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弱化成本控制。尽管资方具有完善的生产监督制度,但面对团队作业模式和技术不可分性的状况,针对生产成本的控制仍处于较为尴尬的困境之中。
(三)销售环节风险
销售环节体现为资本循环公式中的W—G阶段,这一阶段也被马克思称作为“惊险的跳跃”。不难发现,在核心外围分工结构下,中小企业的产品需要被核心企业所购买,而核心企业对产品的购买数量又因产品质量、最终产品品项数量的影响。另外,即使中小企业的产品被核心企业全部采购,但资金的回笼速度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就放大了销售环节中的资金循环风险系数。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监管机制构建
(一)强化财务人员的岗位素养
针对物资采购和其它经费的使用监管,首先需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岗位素养。这种素养除了传统认识上的会计技能之外,还包括岗位意识,以及对企业生产范围内基础专业性知识的掌握。岗位意识的提升将推动财务人员走出去,与各职能部门进行信息互动,这样将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对于基础专业性知识的掌握,则能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合理地评估物资采购预算,从而为强化资金监管建立起前置性保障。
(二)完善采购资金的监管机制
在强化财务人员岗位素养中已经谈到,需要增强财务人员与业务部门人员之间的信息互动,并能拥有与企业生产范围有关的知识。这里还需要从建立声誉约束机制上进行讨论。声誉约束机制的功能在于:采购人员在实施机会主义行为之前,将会衡量因声誉受损而带来的机会成本。而且,声誉约束机制在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中最为适用,从而中小企业相对狭小的组织环境则便于开展这种监管机制。具体做法包括:将采购人员的采购经费在企业内部信息平台进行公示,从而受到全体员工的监督;另外,还需要建立风险基金来应对核心企业可能做出的产能调节决策。
(三)优化生产资金的监管机制
针对团队作业模式和技术的不可信,中小企业管理层应将市场原则引入到生产领域,即将生产预算经费额定后交由班组支配,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单位生产率的基础上,若出现剩余经费则可以按比例提留为班组成员的福利基金。这样一来,就在单一层级下建立起了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当然,班组负责人在使用这笔经费时,仍需要遵循财务管理制度并杜绝提现行为的发生。
(四)强化销售资金的监管机制
本文一直关注中小企业如何在市场弱势地位上争取自身的权益,而这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尽管上文反复强调中小企业可能陷入技术锁定的泥淖,但同时中小企业的生产若与核心企业需求间的匹配度很高,则使得核心企业处于被锁定的境地。因此,基于这一逻辑,中小企业有强化合同执行力度的优势。其次,中小企业应积极拓展与同类型核心企业合作的市场,从而规避因单一核心企业客观和主观因素,而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回笼受损。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监管风险及机制构建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