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书笔记
阅读过一本书就应该多写读书笔记,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理解。那么接下来由小编为你推荐名著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名著读书笔记篇一
提起老舍先生,一定很多人认识他。而他写的《骆驼祥子》也是一篇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的作品。
在《骆驼祥子》这本书中讲述的一帮穷苦百姓,就是社会中一群白白被剥削的奴隶。他们在金字塔的底端也试着攀登过、努力过,但不幸的命运和当时社会腐败的制度让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白费了。没有办法,没有希望,他们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们的肉体也腐烂在沦丧的道德中。
祥子,书中的主人公,正是这芸芸劳苦大众里的典型。虽然祥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是他有远大的理想。他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生活总是和他开玩笑。祥子一次又一次地攒钱,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是他不灰心,一心一意的干活,为买上一辆车出了许多的血汗。他这样坚持不懈、勇敢细心的精神十分令我钦佩。
但是,他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被破灭。再加上他的妻子虎妞死与难产,祥子所爱的小福子也离开了人世。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他染上了恶习,吃喝嫖赌。拉车不勤快了,干脆不拉车。他开始骗钱,借钱不还,甚至为钱出卖别人。祥子彻底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看到这里,是我十分震惊。一个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热爱生活,热爱北平的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竟恨透了整个世界!一个原本充满理想,对生活具有积极和坚韧精神的人,最后竟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祥子,本可以成为大家赞扬、学习的对象,本可以平平淡淡、安安分分地度过他的一生,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在那个落后、腐败的年代,容不得穷苦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他们大多人都像祥子一样,从热爱生活到对生活感到失望,从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实啊!
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远,并且也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现状,知道当时百姓的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那个雄鸡病危的年代。
虽然祥子曾是一个对生活具有积极和坚韧精神的人,但他始终经不住生活的考验,失去了生活。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是成为了社会的人渣,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
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再的打击。他不知道他今后的生活还会有什么悲剧等待着降临,他害怕面对。所以,他放弃了,他慢慢堕落了。以至于酿成了书中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这是多么可悲啊。
像祥子这样的人并不是在旧中国才会出现。在现在这个逐渐繁荣的社会中,也有出现像祥子这样经不住生活考验的人。他们所受的灾难或许比祥子多,或许只是祥子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可他们还是畏惧了。他们经不起生活中的一小点挫折。我说他们是一群胆小的人!
生活中没有一帆风顺的路途,就连婴儿学走路也会不慎跌倒。可是婴儿还会自己勇敢地站起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直到他们走路不再摇晃,直到他们能够独立为止。我们不能被生活中的灾难所吓倒,我们应该有"弹簧精神",遇强越强。没有挫折就不叫做生活了。
我也希望老舍先生笔下的这段历史能使我们国人引以为戒。现在的中国不再是过去那只病危的雄鸡了。新中国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但有书可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年轻时的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应变生活中的许多挫折,在生活的磨难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位对社会,对祖国有所贡献的人!
名著读书笔记篇二
最近先生在读"骆驼祥子",聊了几句,他说了一句"让我动了怜悯之心".我的怜悯之心可能比大多数人都容易"动",读书观影动辄落泪;中年人的怜悯之心不大容易动,可见祥子之感染力。"骆驼祥子"看了也有好几遍了,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现在也正在读着,那就说说祥子吧。
祥子以拉车为业,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拉上自己的车。第一次攒下钱买了车,被当兵的连车带人捉了去。第二次虎妞给他买了车,虎妞难产死了,把车卖了,这才把虎妞给发送了。从那之后,祥子再也没能拉上自己的车。 一心只想买车拉车,以自己的力气挣钱的祥子,那么好强的祥子,也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开始喝酒,上白房子,去从前的老主顾家骗钱,包括他心中的"孔圣人"- 曹先生。祥子,终于:败了。
祥子不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车被大兵拉跑,钱被侦探骗走,人被虎妞挟制,每一个坎儿他都不能顺顺利利的过去,每一道坎儿都指着人生的底端。祥子缺乏思考的能力,又缺乏思考的材料。 和绝大部分的穷孩子一样,他爱钱;因为爱钱,所以发了狠的拉车挣钱,不管时间,不管早晚,甚至连拉一天一夜,更舍不得花一个字儿给自己的养病。上等车夫的本钱是身体。
他十八岁上在乡间就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进了北平;他独个儿成长。 他好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不上白房子,他觉着自己是上等车夫,他没有朋友,也不交朋友。临了事儿,他找不着一个能与他唠唠,给他出出主意的人,所有的话都只能圈在肚里。可他那肚子里的主意一旦打定,他就顺着那条道儿走到黑,走不通了,就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显而易见的,他相当的固执,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说,他认为那是骨气,比方说就算刘四爷认了他做女婿,"咱还得去拉车。"
既没有朋友,他也没有长辈-- 那些经过事儿的老辈的指导。他如同一个在黑暗中的人,只拿着一盏灯笼,于是他只能看到面前一点点东西;他既看不远,也看不宽,眼光更不会拐个弯儿。他不问不学,却并非他不愿学也不愿问,而是他缺乏学习和请教的能力。白花花的现洋放进银行,变成一个小纸本,上面三画两画,几个红戳戳,哼"不是骗局,也得是骗局",银行银号是出"座儿"的地方,跟洋钱有什么关系;高妈劝他放贷,教他起社,他觉着现钱在手里比什么都稳当,还有呢,咱不求人。他的耳根子是金刚石打就的。
他以为凭着自己的宽肩膀,扇面似的胸脯,两双大脚,就能跑出一条道儿 -- 他想要的道儿,可曾想过东郊民巷的上等车夫们可曾是一出娘肚子就能捣持几句洋文的。
这条路不易,即使是车夫也不能光动腿,不动脑子,不论是什么,活着就得动脑子, "凭心术吃饭".于是祥子这个人,再凑上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各色早已把心掏出来换成大石卵的人,祥子就这么出溜下去。"坏嘎嘎都是好人削成的".
他可怜,也可悲;他是很多很多在底层挣扎的人海中的一朵小浪花,还有很多跟他相似的浪花儿,那些"我们卖汗,我们女人卖肉"的人;那些生来已受了局限,未受过教育,缺乏思考能力,善良却狭隘,以体力和本能苦熬的人们。
读祥子,最易把祥子的一切不幸一古脑儿地推到"黑暗的社会",却没看到祥子这个人的点点滴滴,岂不是辜负了老舍先生的苦心?作品的好处之处正在于他没有将一个人的命运全部归咎于外界环境,周遭社会;而是一个人与周遭环境的"交流"而产生的效果。于是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的小说中,我偏爱"离婚",却更尊敬"祥子"."离婚"是小智慧,"骆驼祥子"是大悲悯。祥子的一切心理活动,前后性格的每一次变化,都被细致的描画,并且皆入情入理。 作者就是祥子,祥子就是作者。这样的作品需要怎样的眼睛去观察人,去体察人,去体会他们的一切,并且表达出来;而且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群是完全不同于作者的人群。
据老舍先生自己说,写骆驼祥子的最初动机,是有一次他听到朋友们闲聊说,有一位车夫三次买车又三次丢了车,于是他有了写一部小说的想法。老舍先生平时交很多的朋友,洋车夫,臭巡警("我这一辈子")。他并非为写小说而与他们交朋友,观察他们,而是抱着与他们打成一片的热诚,和他们交朋友。这样的掏心窝子,必能写出真诚感人的作品,比如"骆驼祥子",它有爱,有美,有悲悯。 而老舍先生的文字,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能说,若能学到其中十之一二已够人受用。
据老舍先生说,1945年此书在美国被译成英文,但是译者擅自将悲剧结局改为大团圆,以迎合美国读者的心理。在原作中,小福子死了,而祥子的信用已经赁不到车,身体也不允许他在拉车。他的生活多半仗着婚丧嫁娶的仪式和规矩 .而在译本中,祥子把小福子从白房子中抢了出来,二人团圆。大概译者认为美国读者神经比较脆弱,故改之。
现在读老舍的人可能不大多了,想到这个未免神伤。
名著读书笔记篇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伴随着音乐我总会思索剧中的一位人物,他,在戏剧中被定格为奸臣,在正史中又倍受赞扬;书中他是奸雄,但鲁迅称它是英雄,但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矛盾的人,因为曹操的身份只有一个。
打开《三国演义》,时光倒流,来到汉朝末年,这里已没有昔日汉武帝的辉煌,只有桓、灵二帝统治下的民不聊生,黄巾起义打破了黑暗,中原就此成了战乱之地。黄巾之乱过后,董卓之祸开始了,曹操假献刀真刺杀被董卓识破,尔后诸侯会聚,三英战吕布,董卓挟持天子逃亡长安,奔向长安的西凉骏马在黄沙影里时隐时现,时间也如飞奔的马蹄般把场景拉到官渡这个地方。这里没有一个百姓,只有互相对阵的士兵,在这里将决定今后北方的命运。曹操坐在营帐中,眉头紧锁,他面前的敌人是有比自己多几十倍兵力的袁绍。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跟这样的对手交战,曹操真的需要静下心来。首先,在未到达官渡之前袁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转而对付袁绍。“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曹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才会做出第一步行动,面对属下的惊恐,曹操给予安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天下无贼》中的这句台词用到汉末年间恰到好处,袁军筑箭塔,先下手为强,曹军大败,曹军二度前来,带上了谋士刘晔制造的霹雳车,箭塔这出彻底唱完了。与袁军相持数月,曹操感到身心疲惫,心生退心,谋士荀攸的一席话让曹操感到胜读十年书,信心指数一再飙升,有精神头了,吃嘛嘛香。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投靠曹操劝其进攻乌巢,曹操亲自领骑兵五千,人衔枚,马勒口,各带柴草一束,决定胜负的熊熊大火燃烧了,面对前后有敌军的情况,曹操告诉众人一心向前,敌人到了背后才可以攻击,简单来说,就是领导大喝一声:“小伙子们,冲啊!”于是,前面的全挂了,后面的也活不成了,北方就此完全落入曹操的手中。
在汉末年间,粮食供应是令各统治集团头疼的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募民屯田,开展民屯制度,尔后又加入了军屯,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此话不假,否则司马懿怎么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呢?靠的就是充足的物质保证。俗话说得好,兵民是抗战之本,想汉中之战曹操战败之时,却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可见曹操深谙其道。实际上曹操还是非常关心百姓的,他任命王修、司马芝、杨沛、满宠等人为官,专门负责压制世家大族,严禁地主兼并土地,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乱臣贼子,相反倒是一位治世能人。
谁说君王只会打仗,出自魏王之手的《蒿里行》读来令人回味,曹操还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除了崔瑗、崔实、张芝、张旭外,章草大家五人中的另一人就是曹操,真可谓多才多艺的一代霸主。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面对父亲的告诫,曹彰明白了作为曹操的儿子应该做什么,他果然没有让父亲失望。曹氏子孙在曹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可不是酒囊饭袋,为曹家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反观孙刘两家的后代,那可真是有天壤之别,所谓的奸臣家庭教育反而成了三霸主中最成功的了。
曹操是安徽亳州人,我认为每一个安徽人都应该以徽州出了这一位大人物而感到骄傲。在那个乱世中,他能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英明举动,实在是完美的体现出他那独到的眼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迈的他雄心依然不减当年,不像刘备被陆逊一把火烧回白帝城后就一病不起,不像孙权夺取荆州守着父兄的基业就面南称帝,他把坚强演义到顶峰。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曹操的所作所为引发了后世一位仁德之君的感叹。伟人的功绩,历史不会磨灭,小人的龌龊,历史不会掩盖。
名著读书笔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