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7-02-26 08:19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欢迎参考!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

一、说教材地位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出自于苏州大学出版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第几课。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对学生完善自我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生情况

我所教授的是职高的学生,通过平时对职高学生的观察,大多学生虽然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并且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情感体验来看,学生们正处于年轻气盛的阶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已经能够很好的表达,所以对篇诗词的也容易把握,而且能够善于小组合作探究并有一定的创新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现在社会的人才标准对职高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职高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从重视从学习者成才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良好的把握重难点来制定教学目标,难度低,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难度过高,则学生无法接受,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学习方法,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了解词作的背景,并且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2.情感目标:学习感受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3.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诗词,要以掌握一定的鉴识赏析的方法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们触类旁通,诗词大多以表达感情,抒发胸臆为目的,因此,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要把握,以便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我总结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2.重点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学会积累。

难点:1.怎样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2.怎样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第一、说教法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的课堂教学,致使语文教学脱离了实际的社会生活,对于职高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专业课更感兴趣,普遍认为学好技术就行,将来毕业了对自己有用就行,因此觉得语文课上不上无所谓,对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想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参与意识,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这样下来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使他们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知道如何去阅读,如何去表达。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

第二、说学法

学生要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学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学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六、说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方面: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诗词中作者所表现的出来真挚而又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诗词的境界。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激趣导入

职高的语文教学方面,不仅要关注语文这一学科本身,也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事迹来引入本课,(并播放幻灯片),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本次课程的开始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随机点名学生回答对伟人毛泽东同志的评价。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上来。

教师明确: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毛泽东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英雄,毛泽东是光照千秋万代的民族之魂。(以及幻灯片显示历史战斗中的毛泽东同志)

讲完历史事迹后,向同学们讲述毛泽东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继而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明确:《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作于1926年秋的一首情彩飞扬的诗词,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也显示出他诗词艺术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第二、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学习诗词之前,教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授课之前,随机挑选一位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本篇诗词的创造背景表述出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总结能力,又能检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完善。

教师明确:《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第三、诵读欣赏法,着重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综观以前诗歌鉴赏的误答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轻读诗,重做题,语感弱,对诗词理解不强等,朱光潜也曾说过,一般青年人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说明现代学生在朗读、品读诗歌方面所下的功夫远远不够,所以,学习诗词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作为一个重点,因此,学习诗词前的朗读必不可少。我选择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

(1)听读,多媒体播放录音,让学生们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们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诗词描绘出来。

教师进行总结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湘江的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远远望见层层叠叠的树林,经过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湘江碧绿清澈,无数船儿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水里自由的游泳,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么能没有思绪呢?谁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回忆当年,曾经有许多同志到这里游览,度过了那些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候,正值青春年少之时,同学们意气风发,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遒劲有力的文字,视反动阶级为粪土。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教师点拨:注意诗词中的生字词

第四、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诗词

教师知道学生对全诗词的两大部分有一个总结,让学生学会归纳,问: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明确: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正体现了本篇的中心思想。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写年轻“百侣”的群体活动;但又专写其在长沙的行迹,追忆了同学时光,又以贴切本地风光,使全词的取材即绘景和叙事两者又复统一,紧紧集中在词题“长沙”上。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第五、着重分析诗词,分别理解上阕和下阕

1.分析上阕

学生齐读上阕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问:(1)作者在前三句给我们交代了什么情况?

(2)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3)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4)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学生分组讨论有利于进到学生自主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并少走弯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教师明确:

(1)时间为深秋,地点为橘子洲,游者为作者独自一人。

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独立一词不仅表明了站在橘子洲头的是独自一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2)中间七句。

(3)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4)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2、分析下阕

教师读下阕内容,问:下阕忆往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出问题后,学生仍然合作交流,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竞争,这样下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的信息量,每个同学自身对诗词有着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互补中得到提高。(好处: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大于专业,如果在学校擅于团队合作,在工作中一样能发挥合作力量)

教师点拨: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问”,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