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6-09 13:2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通过各自的传导机制及政策工具来调节社会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经济运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应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大量数据分析和实体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除了接受本期“首席观点”栏目采访时重点阐述的几个观点外,他亦强调:宏观调控应摈弃货币政策包治百病的传统思维,实行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治理措施,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之势。

于学军认为,在宏观调控中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财政政策本来是另一方面的重要措施,但至今却乏善可陈。其中主要原因是财政搭上了流动性过剩的“顺风车”,自2003年开始每年超常增长,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已由上世纪90年代最低时约11%提高到目前的20%以上。这几年不仅过去捉襟见肘的中西部地区所谓“吃饭财政”已成为历史,而且政府机关的行政事业费、工资收入等普遍大幅增加;政府投资更是遍地开花,重点工程、城市改造等项目如火如荼。各级政府哪儿来那么多钱呢?第一是预算内收入在社会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超常增长,近几年基本上以2~3倍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迅猛增加,把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财富更多由政府集中。第二是有相当部分的收入并未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内,而是游离于预算作了各种花销。如果把这一部分统计在内,全国财政收入应当远远超过现在的5.1万亿元。各级政府出让土地收入到底有多少,占预算收入比重有多高?很大程度上是个未知数。第三是政府融资,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一个部门可以准确统计。而后两项出让土地收入也好,政府举债也好,基本上等于花了子孙后代的钱,即一代人占用了未来好几代人的资源。总之,流动性过剩为财政带来了一个巨大“红利”,也为政府融资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前提条件,而各级政府则抢抓机遇,大力发挥。实际上,近几年的财政政策无论就其收支规模及占全社会比重,还是庞大的政府投资规模来看,均充当了一个非常“积极”的角色。

针对本轮通货膨胀的特殊性,于学军建议,当前宏观调控应实行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治理措施。具体包括:(1)增加财政物价补贴性支出,安定民心。假如CPI上涨8%,财政应拿出钱来对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及低保户的保障性收入也相应补助8%,保证职工生活水平未下降,自然可减轻生活压力和消除社会不满情绪。(2)减税:包括降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率1~2个百分点,比如目前增值税率为17%,减轻至15%或16%,这样一方面可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其竞争活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出空间由其向所属职工进行物价补贴。(3)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建议由目前的1600元提高至3000元,这也等于是一项变相补贴收入。(4)大幅减少财政固定资产直接投资,改善财政支出结构。(5)征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使其成为财政收入的正常性有效来源。(6)采取如此财政政策措施之后,减少部分财政收入并可能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若全国财政收支仍可保持大体平衡,将不存在任何问题;若出现收支不平衡也不可怕,用增发国债的办法加以解决。

在强调发挥财政政策关键作用的同时,于学军针对货币政策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改进调控方式,有效控制信贷总量。比如,采用存贷比控制信贷总规模的方法。目前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最高设限为75%,如果在特殊时期需要紧缩银根,就可以降低存贷比成数,如降为70%;如果仍嫌太松,还可进一步降低,比如65%,等等。除了总量存贷比之外,还可以对增量存贷比进行调控,即新增存款的放贷比例,这更是一个灵活的调节手段,弹性更大。(2)慎重提高利率。(3)多用增发央票收缩流动性。(4)在外汇市场上由社会资金直接对冲外汇资金,以减少外汇储备增加额,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

财政政策发挥作用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正朝着“软着陆”迈进。在上半年的宏观调控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效应: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实现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向贷款增加较多的商业银行发行500亿元定向票据,收紧放贷能力;实施再贷款浮动利率。央行通过运用

准备金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政策“三大法宝”,使得金融机构信贷发行得到了有效遏制。

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在本次调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转变?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主任朱青教授。

财政政策 “保控并举”

“针对宏观调控的目标,财政政策‘有保有控’,在抑制经济过热倾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贾康分析说,从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中,体现了“有保有控”的特点。

在“保”的方面,我国对农业采取“多予”、“少取”政策。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清理涉农收费,取消3项、免征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吉林、黑龙江以及上海、西藏、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共8个省份已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11个粮食主产省以及广东共12个省份降低或自主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11个省份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全面推开粮食直补工作,据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预计资金总额可达到116亿元。截至6月底,累计已向农民兑现补贴101.45亿元,河北、辽宁、江西、四川等11个粮食主产区的直补资金已基本兑付完毕。此外,还向13个粮食主产区拨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补贴资金12.4亿元。

此外,中央财政加大了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上半年,教育支出同比增加213亿元,增长16.9%;科学支出增加37亿元,增长37.8%,文体广播事业费增加42亿元,增长23.6%;行政管理费增加144亿元,增长15.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同比增加45亿元,增长11.5%。据今年年初预算,中央财政用于上述社会事业的支出全年将达955亿元,同比增长100亿元,并主要向农村倾斜。

在“控”的方面,我国今年压缩了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今年财政预算安排国债项目资金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了300亿元,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也有所调整,主要用于农林水、生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新情况,适当放慢了国债项目资金安排进度。1 6月,累计下达国债专项资金预算246.3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08.23亿元。同时,适当控制基本建设支出进度。另一方面,在上半年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把握住了实施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时机,避免了对中央宏观调控产生负面影响。

不宜实施“紧缩财政政策”

朱青说,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依据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主要看经济到底是“冷”还是“热”。通常,经济出现过热倾向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收紧,在经济过冷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则扩张。货币政策更突出总量控制,财政政策则体现了结构性对策。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深,为克服通货紧缩的问题,中央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到2002年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扩大了需求,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回升。

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年GDP增长达到9.1%,经济运行又处于一个新的重要上升阶段。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在建和拟建规模过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并带来煤、电、油、运和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局面。今年以来,这些矛盾进一步加剧,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明显过热迹象。如果现在还继续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那么,是否应实施“紧”的财政政策?朱青强调,目前我国只是局部行业局部领域存在过热倾向,而没有出现经济总体过热的局面。需要看到,我国消费需求仍严重不足。近些年,我国投资率进一步上升,而消费率进一步下降,2003年进一步下降为55.4%左右,为近25年来的最低点。投资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扩大消费需求仍是将来的重要任务。可见,我国不宜实行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冷热并存,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因素,处理不好,容易使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因此现在还没有到全面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时候。

2002年以来,根据宏观经济走势,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基本维持不变。同时放慢了国债项目投资节奏,资金结转逐年增加,其中,2002年和2003年分别结转168亿元和475亿元,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已呈收缩态势。

当前财政政策的阶段性特点

朱青说,近年,国家放慢了国债项目投资节奏,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已呈收缩态势。

贾康指出,现阶段的财政政策侧重于“有保有控”,不同于总量的收缩和扩张,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一是控制赤字。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将保持3198亿元的水平基本不变。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政策有一定的惯性和相对的连续性,不能急“刹车”。比如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期,在建和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在经济高速增长和部分行业和项目对国债资金依赖较大的时候,“收油过猛”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同时,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都需要增加投入。此外,逐步实施财政政策的调整和转向,保持对经济的刺激和调控,有利于主动应对复杂的形势。

二是增收节支。就是要依法办事,该收的收入要收上来,该节约的支出要节约,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政府行政成本。今年上半年收入形势较好,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3352亿元。但增收节支不能放松,重点支出也要切实保障。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偏热的情况下,加强收入征管也是同宏观调控相配合,发挥税收对经济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

三是推进改革。就是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因为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要继续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

四是调整结构。宏观经济有冷有热,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所以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有保有压,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要压下来;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