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岗敬业的典故

发布时间:2017-03-17 11:55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留下了“执事敬”“修己以敬”等话语,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荀子也说“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解释道,“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古往今来,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大多离不开这样两条:一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这两条有机结合,就是敬业。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它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保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岗敬业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发明了刨子、曲尺、墨斗等工具,是工人立足本职、钻研创新的典范;李时珍遍尝百草、呕心沥血而写成《本草纲目》,是科学家工作严谨认真的体现;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领导干部公而忘私的楷模……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仍不断涌现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者。

有关爱岗敬业的典故

在许多人眼里,近百岁的老人理应在家享清福,可是胡佩兰老人却没有这么做。1916年,胡佩兰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县城北关。193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部,1944年毕业后开始了治病救人的医生生涯。在从医数十年后,1986年,70岁的胡佩兰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岗位上退休。退休后,家人朋友都劝她好好歇歇,但她仍不愿离开诊室,坚持每周坐诊6天。这一坐又是20年。长期坐诊让她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但由于慕名找上门问诊的病人太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随着年龄增长,胡佩兰的记忆力和听力都大不如从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她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2013年,98岁的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出诊。她说:“只要能活动一天,就要为病人服务一天,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好好为人民服务。” 2014年1月22日,98岁的胡佩兰老人不幸逝世,她在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的是她的病人,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这位近百岁的老人,一生为事业鞠躬尽瘁,在社会树立起人生的丰碑。

干事业,要爱岗敬业;而要干好事业,更需要精业。人们常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对于劳动者来说,如何得到“金刚钻”?这需要我们勤学苦练,掌握本领,正所谓“业精于勤”。在这个方面,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青岛港桥吊队原队长许振超,是“文革”时期毕业的“老三届”。一般来说,他这个年龄层次的群体受教育偏少、年龄偏大,在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下岗再就业的“特困户”,但只有初中文凭的许振超不但没有下岗,反倒成了一名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许振超是怎么做到的?他的秘诀就是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做到“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精益求精,实现“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目标。他作为吊车司机,30年如一日,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6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将“振超精神”名扬四海。近年来,他领衔组织实施的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国际空白,年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少骄人成绩,他仍不满足,除了掌握现有的应用技能外,又自费购买了高校的教材学习。看着他常常回家一学就是一夜,妻子经常劝他:“睡吧,差不多就行了。”他理解妻子的心意,却摇摇头说:“咱底子薄,电子技术发展太快,不学怎么能跟得上?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成功没有捷径,靠的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不断求精。此时的敬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能力,甚至比能力更重要,成为一种生产力。

有关爱岗敬业的典故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