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开合
蕴含哲理的太极拳,无论从身心修炼,还是技击实用,始终都在开合的变化之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开合。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开合
太极拳的“开合”之说,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诀》、《打手歌》、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里面均无提及。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论述了太极拳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原是科举时代士子赋诗和作八股文的要求。武禹襄出身书香门弟,因此将写文章和毛笔的“起、承、转、合”格式运用到太极拳的创编和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中。继武禹襄拳谱之后,第三代传人郝为真将其衍变为“起、承、开、合”,“转”衍变为“开”。
太极拳的开合
转就是转折转换,前动已经结束。在郝少如的“关于教法和练法的一些体会”中讲到:“武式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按起、承、开、合的节序来编排的。以四个动作结为一个起、承、开、合的节序。整个拳套都是一个个节序衔接编排而成的。在一个个节序之间,虽有稍顿的现象,但要保持劲断意不断,内部仍要绵绵不断地衔接起来,所以在练习时不可因节序而中断。一个节序大都是由一个拳式构成的。但也有两个,甚至四或五个拳式结成一个节序,例如拳套中的第四式‘单鞭’和第五式‘提手上势’,两式合并在一起编为四动,结为一个节序。” 武式太极拳是十分简单朴实自然的,至今仍坚守着呼吸自然的传统练习方法。不过,当简简单单地“起、承、转、合” 衍变为“起、承、开、合”,“转”衍变为“开”之后,当被今人过度解读成“开合”成“开吸合呼”成“开呼合吸”成“开合即太极拳”成“不懂开合即不懂太极拳”的时候,事情复杂化了。有说:“开就是顺、放、吐、刚,合就是逆、收、吞、柔”。
又有说;“收为开,放为合;起为开,落为合”。显然两说相互矛盾,为什么会有互相矛盾之两说,这是对开合过于简单、粗浅认识使然。所谓开合,动之则开,开是生发是变动的意思,是把架子展开,拳势运作。静之则合,合是结尾是归纳的意思,是为了防止架子展开的时候开得乱而散,要把过散的点聚起来,全体整合使其集中气势凝聚。开合相间,动静交替,散聚轮换。把动作由小变大称之为开,由大变小称之为合,是十分狭隘的。动作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都可以为开或为合。
比如,单鞭,它是由小变大过程,定式时是开大的,在该式将做成之时,结合一次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的落实,外不动小动,内动,来一个全身整合。比如,提手上势,它是由大变小过程,在该式将做成之时,结合一次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的落实,外不动小动,内动,来一个全身整合。合,一般都是在定式前后结合一次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的落实,外不动小动,内动。合时,动作相对变慢趋于静,静之则合。开时,动作相对变快,动之则分。合,不在形,在内,合无定时无定点无定式,合时可呼可吸,呼吸任自由。在郝月如著的《武式太极拳要点》里是这样说的:“不是呆扳的,有开中寓开,有合之再合,所谓不丢不顶,处处恰合也。”合,全身紧一紧,整一整,最舒服最得力。既然合着最舒服最得力,那么,一直合着不是最好吗?合的时间过短,难能尽享舒服、抻筋拔骨、得力之乐。合的时间如果过长,人的精力有限,精神集中的时间有限,物极必反,反而会转入僵硬,转为不舒服不得力。合多长时间为好呢?合多长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是呼还是吸为转移。什么时候合,不以动作是开大还是缩小为转移,虽然初期多在一式将成下式将始之时进行。不要千篇一律,只要冷暖自知。开不必专求,合要认真操作。
初期操作是找感觉,随着练习的深入,功夫的提高,合的操作、体验会从无到有,合的时间从短到长。到后期是凭感觉,有意无意间,开合的频率越来越高,一式与二式之间有许多个开合过程,有许多个静中有动,走架日趋缜密、紧凑。开合相间,该开时开,该合时合。什么时候合要看当时行拳的情况,如呼吸、形体状况等,不要预设哪个姿势一定要开或合,开合随机。过于求合,是执着,是一无是处。过于求开,是放任,是一无所求。开合与体内力感的出现紧密相连,开合不能预设不要预设,所以力感不能预设也不要预设。同一个人做左单鞭与做右单鞭,体内的力感不会左右对称相同。打同一个式子,高架与低架,早先与当下,体内的力感体验会不一样。左右膝拗步,左右云手、左右倒撵猴等,力感都不会左右对称相同。以身领手与以手领身,体内的力感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不同的个体。体内力感在变,这是太极拳术的规律。如果硬要预设开合和力感,这是把太极拳练死了。
太极拳的美在于她的整体性和模糊性,拿着显微镜常会把美弄没了,透过望远镜就会美不胜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太极拳的开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