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学前教育比较论文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国家,纵观两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在财政支持力度、幼儿教师素质水平、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幼儿福利待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析中日学前教育比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中日学前教育比较论文篇一
《中日学前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学前教育阶段是开发人类潜能的黄金时期,因而学前教育师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始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本文从阐述学前教育师资个体所应具备的特定行为规范体系出发,选择性别、年龄、学历等较为突出的三个方面,对中日学前教育师资进行了群体分析,从而得出对我国学前教育师资改革有益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资;中日比较
学前教育的核心,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作为婴幼儿的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引导作用。她们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幼儿个性全面发展、人格走向完善的培育者,同时也是提高学前教育科学水平不可忽视的基础力量。我们将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对学前教师进行分析。
一、学前教师的个体分析
学前教师是整个教育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他们必然有一套特定的行为规范体系。以下便从学前教师的特定社会职责、特定价值观念、特定行为方式和特定社会权利等四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
第一,学前教师的特定社会职责,指在学前教育职业这个岗位上的人,对学前儿童、家长及社会应尽的义务,必尽的责任和必做的工作。学前教师的社会职责不同于其他教师,是由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及其特殊的年龄特点、社会地位等决定的。学前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形成的关键期,并且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因此,明确并尽职尽责担负起学前教师的社会职责是十分必要的。
由学前教师职业岗位的特点决定的学前教师的特定社会职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向学前儿童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准确、丰富、活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建构学前儿童较全面的智能结构;其次,帮助学前儿童为进入小学作好身体、心理及智力上的准备;再次,为学前儿童发展成合格的一般社会成员做准备。
第二,学前教师的特定价值观念,是指学前教师对自己职业岗位性质、内容和意义的认识、理解和信念。这是由学前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决定的,是学前教师有效承担其职责的思想基础和保证。其价值观念具体应包含下述基本内容:首先,教育乃至前教育的实质规定性认识,即对自己职业性质的认识,这是学前教师价值观念的基础;其次,明确学前教育的主体、目的、内容、条件,并能采用适当、有效、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的观念;再次,对学前教育功能的认识。
第三,学前教师的特定行为方式,指学前教师在其职业岗位上应具备的心理活动和肌体活动素质能力。学前教师的心理素质能力包括:对儿童宽阔的爱心、稳定的耐心、持久的恒心,对学前教育的特有爱好,对知识的明确记忆,并且要知觉明确、个性和谐等。学前教师肌体素质包括: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耐力、教态,以及活动的灵活性、适宜性;清晰准确且宜于儿童理解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示范能力;因时因地因人有效地组织儿童活动的能力;机智,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等。学前教师比其他教师要求有更大的爱心与耐心,这不仅有利于儿童愉快健康地生活,而且有利于形成儿童健全完善的人格,是儿童成长的启蒙者与推动者。
第四,学前教师的特定社会权利,指他们在履行自己职责时能够且应该行使的自主抉择权力和得到相应报酬的权利。具体表现为:(1)职业权利,即学前教师对各种相关资源的支配使用权、确定教学内容的权利、选择教学组织方式的权利以及进修培训权利;(2)经济权利,即学前教师享受相应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及休假等权利;(3)政治权利,即利用其职业的影响力参政议政的权利,并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权利;(4)法律保障权利,即有利用有关法律保障自身权利实现的权利。
了解了学前教育师资应具备的一套行为规范体系,我们才可以进一步观察、了解、认识并认真对待学前教师的现状,并探求提高学教育师资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中日学前教育师资的群体分析
学前教育师资的群体分析,一般包括性别分析、年龄分析、学历分析、家庭背景分析、科类分析等。在这里,选择较突出的性别、年龄、学历三个方面,对中日学前教育师资进行群体分析。
第一,性别分析。教师的性别问题一直是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界始终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男教师廖寥无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师范院校招生中注意扩大男生的比例,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出现了男性的身影,但男教师总数只有百余人(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不足教师总体的1%。日本在学前教育师资性别问题上,与中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女性也占绝大多数。但日本的男教师人数要大大高于我国,1990年就有6138名,占学前教育师资总体的6.3%。目前,学前教育师资性别比例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学前教育理论家研究的热点以及教育决策人进行改革的重点,逐步扩大学前教育师资中男教师的比例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并在发达国家中逐步开展起来。
第二,年龄分析。教师的年龄结构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师资队伍的水平及稳定性。在学前教育师资的年龄结构方面,中日学前教育师资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69%,30―39岁的占29%,29岁以下的仅占总数的2%,年龄总体偏大。这与我国计划体制下教师任用终身制有关。同时,我国妇女结婚后仍参加工作,到了40岁以后,正是家庭生活负担较轻时期,因此,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中年妇女居多。而在日本,女性结婚后很多都回到家庭中,专门照顾家人,因而婚后辞掉工作者居多,故日本学前教育师资的年龄结构中年轻女性居多,多为20~29岁之间。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年龄结构大龄化,容易造成不适应学前教育特点的问题;日本学前教育师资年龄结构年轻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如何调整学前教育师资的年龄结构,仍是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之一。
第三,学历分析。教师的学历水平较大程度地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分析中日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状况,对了解中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具有重大的意义。日本的教谕和保姆被誉为人生的第一个“良师益友”,是最基础的启蒙教育者,所以日本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日本的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标准是一样的。其学历以大学和短期大学为主。近年来,文部省增设了大学四年制学前教师培训课程,并充实了教育内容,学前教师队伍的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连年增长。因此,日本的学前教育师资整体水平较高。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长期以来是通过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出来,属于中专学历。近几年,我国进行了学前教师大专学历培训及本科、专科培养,逐步形成了以中专为主,大专、本科为辅的学历结构,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工作的人仍微乎其微。同时:大多数保育员勉强具有初中学历,高中毕业的较少,有近五分之一的保育员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要求。据了解,幼儿园在职保育员中,除了一部分确系根据工作需要从高、初中毕业生择优录用(有的是从幼师职高毕业生中录用)的外,相当一部分保育员原为职工家属、转岗人员等,她们文化层次低,受过专门训练的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前教
育的效果。总体而言,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水平与日本相比相对偏低,根据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的经验,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学历结构仍有待于改善。
三、对我国学前教育师资改革的启示
(一)要适当调整男女教师比例
学前教育师资的男女性别比例问题近年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女性作为幼儿教师一统天下的问题日益暴露和突显出来。女性一般情感较细腻、温柔,各种社会需求较男性弱;思维方式较情绪化,教育行为上也缺乏对学前儿童男性魅力的影响。而儿童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模仿,这种完全以女性教师培养的儿童,必然向女性化方向发展,因此,学前教育需要男性教师的呼声越来越高。男性教师较之女性教师往往刚强、果断、较理性化,应以人的性别存在的客观现实为依据培养健康合理的性别观念与习惯。
我国男教师目前只有个别大城市中有少数,99%的学前教师仍为女性。日本男性教师比例在80年代后期达到6.3%,大大高于我国的比例。提高男性教师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共同规律,也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提高学前教师中男性的比例,首先,必须转变男性不当幼师的观念。以前,甚至现在许多人仍认为学前教师是女性职业,很难想象男性如何去教育一帮小孩子。其实人们有一种误解,总认为女性办事细致周到,其实男性更易沉得住气,更适合于适应儿童中的气氛。在儿童早期开发重要性得到普遍性认识时,男性学前教师必然会成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职业。目前,仍需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转变人们对男性学前教师的错误认识及歧视。其次,要改变男女学前教师比例不当的问题,还应有意识地培养男性学前教师。这就要求在师范学校招生时要注意招生的男女比例,积极引导学前教师的比例结构。
(二)要建立学前教育师资合理的年龄结构
日本学前教师普遍年轻化,这与日本女性结婚后往往不再参加工作有关。我国学前教师却存在老龄化现象,这可能与我国女性普遍参加工作及教师任用的终身有关。但年龄大的女性的兴趣、爱好往往受限制,变得比较单调;心理上较懒惰,不象年轻人那么活泼好动;体能也不如年轻人,知识更新很有可能赶不上。因此,老龄化的学前教师与学前教育很不适合,但象日本那样年轻化,也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教师结构,年轻化往往造成经验少、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我国在学前教师的年龄结构调整上要采取老中青相结合的措施。这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培养、任用、解聘进修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机结合,我们必须在这些环节上积极合理的逐步调整,建立学前教育师资合理的年龄结构。
(三)逐步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来源主要为幼儿师范学校,也有一部分来自于中等师范学校、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但这一部分仍为少数,与日本学前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并且,教育实习也存在形式化问题,学前教师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较弱,影响了学前教育的顺利进行。为提高学前教师的素质,我们必须培养学前教师健全的人格。
一个人健全的人格,主要指一个人具有丰富合理的需要,全面有效的能力、正确健康的理性。丰富合理的需要,指适合于社会现实的各种欲望和兴趣。全面有效的能力,指更好生存、生活所需要的体能、智能与技能等。正确健康的理性,指对个人兴趣与能力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完善自身的意识观念的精神态度。对于我国的学前教师而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必须从人格的三个方面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第一,要注意培养学前教师兴趣爱好的广泛性,这是与学前儿童的生长特点相适应的。学前儿童一般活泼好动,探究欲强,学前教师必须有广泛的爱好,才能适应并满足学前儿童的需要。第二,要积极锻炼学前教师的各项能力。体能方面对学前教师的要求往往要高于其它学校的教师,因为学前儿童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生活上、身体上的照顾,学前教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同时,学前教师的智能要求也是很高的。学前儿童的求知欲强烈,问题的提出方式也常与成人不同,学前教师的回答往往会影响学前儿童以后智能的建构,因此学前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知识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技能,对于学前教师而言,指学前教师在工作中随时可能遇到的教学,组织管理,处理意外事件、问题的技巧与能力等。第三,必须培养学前教师正确健康的理性。理性是一个人的意识观念,直接决定学前教师工作中的行为方式。同时,要大力培养学前教师与家长合作的意识,及进行科研的理性。要做到以上三点,需要求个人有意识的积极行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真正密切结合,与之配套的措施是要提高学前教师的学历水平,严把任用关,并积极推动学前教师在职进修制度的有效进行,从终身教育、全面发展的角度提高学前教师的素质。
浅析中日学前教育比较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