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
数学分析习题课是数学分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上好数学分析习题课是教师在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供您参阅。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1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
1、初步认识小数。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吗?
课件出示:0.3 2.5 14.31.25
谈话:在哪里见过?(超市……)
指出: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谈话:老师把屏幕上的数再写一遍,大家仔细看。(故意不写小数点)
谈话:写得对吗?学生纠正,顺势指出,这个点就叫小数点,它把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尝试读出小数,教师纠正。
谈话:对!在读小数的时候,小圆点也就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依次读出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读一读。
(1)一只蜂鸟的体重为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
(2)、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
(3)、人体正常体温是36.5摄氏度-37.5摄氏度。
(4)、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
(5)、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59.69万平方千米。
(6)、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前老师从日常家居中也搜集到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我们一起看一下。
课件出示第一副情景图:
居室中吊灯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米。
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
指名读。
谈话:有疑问吗?生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的问题真不错,我们先来看信息当中提到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0.5米有多长?(学生发表意见)
谈话:不要急!我们先来研究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了。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1米长的纸条,听清要求:小组合作,把一米长的纸条平均折一折、画一画,并标出米。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2-3组)
师边课件演示边说: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是米,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板书:1分米=米=0.1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都是米,也就是0.1米。(集体读)
谈话:那么,3分米等于多少米呢?(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5分米、8分米呢?
现在知道0.5米有多长了吗?(指名说)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分数、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1、2个)
2、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第二副情景图
单人沙发座前宽度不应小于0.48米,座前的深度应在0.4米左右。
沙发腿垫脚的高度应在0.03——0.08米之间。
指名读。
问:要知道0.48米0.03米0.08米有多长,得先知道什么?(生:0.01米有多长)
借助米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上台展示。
课件演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也是米,还可以用小数0.01表示。也就是说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齐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米,也就是0.01米。
说一说0.03米、0.08米、0.48米是多长?
生说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练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3、4个)
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练习巩固
1、小猫捉鱼,把相等的分数和小数联起来。
0.10.40.070.80.01
1/104/107/1008/101/100
2、涂一涂,用阴影把分数表示出来。
0.60.190.06
3、填空,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3分米=()米 9角=()元
19厘米=()米7分=( )元
6厘米=( )分米 6分=( )角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我们会更深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2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学生自己感受“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走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200米一圈),和同学说说你走了几圈。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3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训练
2、填一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曹冲称象。
2、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有关资料的介绍。(板书课题)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体验1吨的重量,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背一背什么感觉?40个有多重?(小组合作讨论)
得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即1000千克=1吨。
3、即时训练(课件示)。
4、小结。
三、巩固应用
1、填数。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
3、小动物过桥。
4、我会填。
5、判断。
6、读一篇日记,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五册第3单元的知识。本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时先通过故事和欣赏图片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在讲授新新课时,让学生抱一抱朋友,再次感受到千克与吨的作用,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做是25千克,几个这样的同学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由此得到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在这样的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如在练习中出现的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哈哈笑。做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而在小组合作方面,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创造。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让学生感到很好的可视效果。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