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微循环的作用
太极拳是武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活动肢体、用意、运气传统导引术的优点,更有势势相承,节节贯穿,绵绵不断的特点。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太极拳对微循环的作用吧!
简述太极拳对微循环的作用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微循环。人体内的大血管如同大江大河,小血管好比支流,毛细血管则像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人体的组织和细胞如同秧田里的秧苗。
细胞所需要的养料(包括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排出的废物(包括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靠上述各种血管共同完成运送,其中毛细血管的运送过程就称为人体的微循环。
人体仅靠心脏有限的收缩力,不可能将血液送至各个组织和细胞,还必须依靠血管自身的节律性的运动。
微血管的这种自律性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起着第二次调节供血的重要作用,被当今医学界称为人体“第二心脏”。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毛细血管若不通畅,就像一块块秧田的“水渠”受阻,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人体内脏器官也会因此而衰老和产生疾病。
现代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有着密切关系。
毛细血管内凝血引发微血栓形成时,可能会堵塞肺、肝、肾、肠、心、脑等许多器官的血流,造成细胞机能和代谢严重紊乱,甚至发生变性坏死。
“衰老微循环理论”认为:人体微循环障碍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人体的毛细血管微循环不通畅,会逐渐引起组织脏器的衰老。
而微循环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尤以50-60岁最为突出,是多病和衰老的危险年龄。所以微循环的功能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
当人们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或随着年龄增长,毛细血管的血流不通畅,产生微循环障碍时,就会逐渐引起许多疾病和机体的衰老。
而我们在习练太极拳时,通过身体的伸缩旋转运动和内气在周身各个部位的畅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促进微血管的自律运动,加速微循环。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主张“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强调体内气血的畅通。太极拳理论中所说的“气”,不是呼吸之气,因为呼吸之气只能在肺部活动,它指的是人体的“内气”。
只要练功得法,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行拳时就会产生“气”的感觉,如手指有胀、热、饱满感,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等。
以上感觉,实际上是人体气血循环加快,也就是微循环加速的外在表现。通过这种微循环加速,就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太极拳如何达到养生功效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
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
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 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
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
“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 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三、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最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
如果单从招势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用法及内涵,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练太极拳必须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过程,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把功夫练上身。
太极拳主要是训练自身整体功力,在临敌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势。内气充实了,全身尤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 处何处能击。如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太极拳对微循环的作用相关文章:
1.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练习太极拳的三大养生意义
3.练太极拳强身健体的作用
4.练原始太极拳的四大调理作用
5.练陈式太极拳对身体的调节作用
6.练习太极拳的五大好处
7.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对微循环的作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