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武德

发布时间:2017-03-20 19:23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新社会武德。

新社会武德

在一次军事理论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说,构建和谐社会要讲和德,作为军队来讲,铸就厚重的武德,实际上就是张扬和德的具体表现。此说可谓新颖独到。

将社会和谐具化为和德的内核及其他的相关建设,而把军营和谐具化为武德的内核与其他的相关建设,并从中理出社会和谐与军营和谐的内在联系,以指导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确实是个值得推崇的科学思路。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军队威武、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德是和谐的魂与根。“行德则兴,倍(背)德则崩。”和德作为和谐社会普遍奉行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和德催生武德,和德滋养武德,和德敦促武德。部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倡导和德中突出武德的培育、修养与训练,以健康向上、刚毅尚勇、和军一心的武德精神,展现人民军队落实中央《决定》的前列意识与文明之师风采。

武德丰富和德。武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民众性。《吕氏春秋》说:“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所以,武德对于养兵用战来说,犹如双手一般。《左传·桓公》讲:“师克在和不在众。”靠什么来合三军,就靠武德。孙膑也讲:“德行者,兵之厚积也”。中华军事伦理文化即武德,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十年征程的磨练遴选和科学理论的贯穿融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规范、原则。“师克在和,人和心一”;“仁义励士,可与百战”;“舍命报国,忧国忘身”;“兵民一体,相资相利”;“居安思危,爱武尽职”;“精习技艺,爱护装备”;“集思广益,群策群谋”;“遵令守纪,军容严整”;“同甘共苦,三军用命”;“德济天下,智周万物”;“身先士卒,推恩于下”;“上下诚信,所向无敌”。上述武德精华已成为当代军人的道德实践,体现在军营现实生活中,并丰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和德精神的深刻内涵。

新社会武德

浇铸武德促和德。首先,力倡武德精神时不我待。泱泱华夏民族数千年,武德传统源远流长。我军历来重视传统武德精神的资源性作用。今天更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在对武德传统的梳理、审视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进行宣传,让全军将士了解武德,悟透武德,践行武德,生成部队新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其次,要把武德的理念、武德的价值取向,内化为官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武德的共同心理和良好氛围。当前,要引导官兵着重增强忠国利民意识、尚武精艺意识、崇智善谋意识、严纪守律意识、合军一心意识、重将尚贤意识、贵教重养意识等,使部队更好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再次,强调领导身先士卒至关重要。强调武德培育,关键同样在领导,有了领导的“前列”意识与标杆作用,武德建设就能形成新的局面与境界。古时吴起为士卒吮疽,部下乐于为之听命献身。刘邦礼贤下士,故能集天下英才而用之。曹操严于律己,三军守纪如命。诸葛亮赏罚分明,士卒刑而无怨。正己化人,不仅是领导修养的目的,也是带兵人修养的手段,对提高官兵的武德素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还有,建立制约机制带有根本性。构建以制度为主体的制约机制,以行政的、法律的和舆论的手段,促使官兵进行“合乎律令”的武德选择。同时,也要建立奖惩机制。武德建设不能光靠主体修养和舆论影响,必须奖优罚劣,激励先进层面,鞭策后进人群,引导部队朝着和谐目标迈进。

新社会武德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新社会武德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