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学习汉语言文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中应用性教学探索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中的主流专业。又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均对从事人员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具有一定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也随着社会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改变汉语言教学应自身因素而导致的应用性不强,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该文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的分析,就应用性教学方向,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方案:采用应用性教学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通过归纳并总结了一些在汉语言文学中有关应用性教学的研究。通过该文接下来的介绍和阐述,希望能够为汉语言教学的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1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新课改深入实施,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然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它体现着人类历史人文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着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学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其深究,了解其蕴含的精神以及文化,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新课改背景下,引入应用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汉语言文学在实际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推动意义。当前,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了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解决现代企业用人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和特征,并且还要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综合性人才,因此这就提出了应用性教学途径,为汉语言文学培养针对性人才。
2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改革研究中,该文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和分析,特别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当代文学这些方面,并依此提出了采用应用性教学的策略,在保全该学科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应用性教学,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指导和分析,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采用应用性教学,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以正确、合理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然而就汉语言文学本身来说:它要求培养学生要具备“写、说、读”的硬功夫,在教学内容中以模块的形式逐步学习。在应用性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各类文件的写作水平加以提高,并能熟练运用各种文学格式,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这种应用性教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不仅为社会岗位培养了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3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结合我国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人文科学学科,有着十分高的价值和地位。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到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典故和意义,体会其中所富含的精神,才能更好的结合我国国情、历史来完善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同时,汉语言专业自创设至今,经过进百年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已经固定,所以优化改革汉语言现今的教学模式,能更全面的增加该专业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在应聘时很难找到自身专业在工作中的职业定位,导致在就业中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当前社会需求与形势,从全方位来培养学生。另外,汉语言文学通常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语言能力的运用和分析能力,而对于实践方向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过多的涉及,这些原因往往就导致了该学科的应用性相比其他专业缺少实际的应用性。在一般的汉语言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不断的讲授课本或者资料中的理论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在被灌输的这一堆理论知识后点死记硬背。这种只适用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太过枯燥,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十分无聊,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普遍不高。因此,现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方式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需要通过转变其教学模式,来达到与社会接轨的目的。
4应用性教学的几点核心应用
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教学改革,将学生满足更多的岗位需求为原则进行培养,不断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人才。因此,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要将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与教学策略相结合,促进学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采用应用性教学中必须要从具体实践中展开教学计划,发挥应用性教学的实效性。笔者通过自身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归纳并总结到一些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策略,希望通过以下分析,有助于提高和改善汉语言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性人才。
4.1模拟情境,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汉语言课堂上应采用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中专门设计让学生实践的版块,用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模拟一些类似于招聘会、面试、会议形式、商务交流等形式来和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模拟情景对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对语文学习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能够发现自身的缺陷,并及时改正优化。这样一来,不仅锻炼巩固了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也提升了学生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使得综合能力全面提高,这种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未来投入到工作中时能更加的从容自信,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
不仅教师需要做出努力,学校方面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实践是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在将来的人才招聘过程中,实践经验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招聘人员通常通过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来侧面了解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实践平台去学习实践。所以,学校方面应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工作的平台并进行合理的安排,用来帮助学生来实践所学理论。例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由学生组织的小型模拟招聘会、应用文写作比赛或者汉语言知识竞赛等。教师要让学生从实践中增长知识和视野,在合理安排实习的同时,有助于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了自身的经验,并且提高了自身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4.3保证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现在主要使用的汉语言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进行理论的讲授与板书,让学生单纯的听讲或者抄笔记,并没有过多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和课程做更透彻的研究分析,多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收集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的流行方向,将更多的时尚元素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通过参加学生问题讨论,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将学生都吸引到课堂中来,在讨论中各自交换想法,达到学生之间知识互补的目的,并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不再厌倦抵触汉语言的学习。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沟通讨论,了解学生,从而能够通过学生个人情况来制定实际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并可以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有助于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4.4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逐渐成熟的新式教学方法
汉语言这一门课程,对于知识的概括率比较高,其所包含的知识范围也比较广泛,以至于涉及到的知识层面比较浅。在日常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集中在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使用能力的培养上,并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保证学生在学习时能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打破专业的局限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中具有更广阔的前景以及更强的人才竞争力。
5汉语言教学中提高应用性教学的对策分析
为了促进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通过加强教学体制改革、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重点研究,具体表现在:
(1)在教学体制改革中,学校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制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课程安排上,要设置选修和必修两种形式,丰富学科科目,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满足实用性要求;另外还需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形成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课堂上努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来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相互促进。
(3)完善教学评价中,根据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内容不同,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形成正确的评价结果,有助于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有助于推动中文教育工作的不断优化,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为手段,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6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在我国教育制度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国大部分院校该专业的应用教学创新度还不足,但是它们均在实施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后取得了不少的进步。汉语文学的教育不仅能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文化素质,更能激发民族荣誉感,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于学生互动,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不断创新,要在建立好学生理论基础以及道德体系的前提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实效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应用性教学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效益,满足更多的岗位需求,为其今后迈向社会的道路做好铺垫。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人才培养论文
一、现状思考
(一)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不足
笔者通过对绥化学院近三年毕业生走访调研,发现他们目前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文化培训机构、企业文职、宣传销售和网络编辑等行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传媒公司、产品营销网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有着大量的需求,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近三年我们却发现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明显欠缺,阅读量越来越少,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学生写请假条、在校生证明等常用应用文错误甚多,毕业论文撰写质量令人堪忧。我们反思,专业课程已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主体,可是学生汉语言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怎么与教学愿景相差甚远呢?当我们埋怨智能手机普及、信息搜索便捷的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更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是不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呢。如何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将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说写的综合能力?
(二)单向度传授知识的理念落伍
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任何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学到想学的任何知识,这就是当下的互联网带给传统教育的冲击。在这个颠覆传统思维的时代,在某一细微领域,教师掌握的信息资源不一定比学生多,学生可能比教师提前知道某些信息。那么,问题就来了,简单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还会买单吗?根据我们的数据调查,社会对汉语言文学能力强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但是所需的汉语言能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有基于汉语言文学底蕴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显然,按照这样的人才需求标准,以理论性、学术性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发展。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品,其质量要让社会需要认可。信息获取便捷的互联网、慕课教育资源的闯入,改变着时代的认知理念。手机入袋、大屏幕照片点名等种种高校点名走红网络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高校课堂吸引力缺失,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途径狭窄。
(三)阅读兴趣弱化
国际阅读学会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阅读,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篇的时候,学生看的是智能手机上的电子书。新媒体使阅读变得更加的便捷,大量的信息源充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放弃了经典阅读的乐趣。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及时性、便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切性,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文字、文献的准确性是难以得到保证的。在碎片化的读图时代,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回归文字本身的经典阅读,我们责无旁贷。
二、基本路径
(一)学贵有疑: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长期以来,将知识讲授清楚,给学生讲得没有问题了,是教学成功的标准。在这种心理的驱导下,学生渐渐不会提问质疑了,突发奇想、富有创意的思维被严重破坏。事实上,教师向学生提问,远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问。问题的关键,不是学生提问正确与否,而是学生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教师掌握话语权威的课堂,直接将导向性的文学史、语言现象结论性地发布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对于知识如何转化成能力,则是一头雾水。成功的教学流程,教师应该先听取学生对文学语言现象的想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或学界的结论,鼓励学生通过原典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评价上引导学生将汉语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要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要进行发现学生优点的富于启发意义的个性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带着种种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教师答疑解惑后,在汉语言文学领域具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产生更高层次的问题,这是汉语言运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二)创设交互式课堂和融合式课程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宝贵教学财富,在互联网教育的当下,我们尝试创设具有参与感和存在感的交互式新课堂,真正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不感兴趣,在学生座谈会上,我们问及这个问题,学生坦言,他们听不听课、回不回答问题,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的关键是没有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找不到存在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尝试建立交互式课堂体系,让学生体会到学在其中的价值。首先,转变教师交互式课堂,要求教师的角色身份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教师预先设计整个教学环节,布置阅读或者学习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课前自学课程内容提出问题,老师的责任是解答学生的困惑和引导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理论解决问题,而课堂则变成了师生互动的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把传统教学思维逆转,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这不仅能挖掘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在学生的发问质疑中,教师也得到发展和锻炼。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相长的,优质教学管理不仅要培养学生,更要培养教师。其次,实行融合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方向,有的放矢地设置课程,教师主要开设教学能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书法、教师语言技巧、语文教学艺术、教师礼仪表达、教学技能实训、普通话实训和朗诵艺术等课程。文案宣传则以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为重点,开设以实践演练为主的应用文写作、文秘与公关、口语表达、办公自动化、文字编辑处理和电子书设计等课程,将汉语言知识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策划、社区文化管理及广告文案等行业融合。新闻媒体、网络编辑则以互联网行业所需要的文字能力提升、网站内容策划及电子项目包装为目标设置课程。
(三)倡导国学经典阅读
国学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沉淀着丰厚人文积淀和民族内蕴的艺术瑰宝,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凝结,阅读体验是与智者的心灵对话,在高校课堂,要有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首先是教师层面,教师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是保证学生有效持续阅读的前提,而教师合理监督评价阅读结果是提升学生阅读效果和能力的重点。其次是学院层面,鼓励学生成立读书社、书友会和国学会等学生社团,借助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定期组织经典诵读、经典书法、名剧演出以及读书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情,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在中国彰显文化大国魅力语境中,社会需要大量具有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具有较高人文修养和现代职业需要的通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今夫血气心知之类,惟人能合群。群之大者,在建国家,辨种族。其条列所系,曰语言、风俗、历史。三者丧一,其萌不植。”(《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文化底蕴和精神涵养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深情,以及文字的鉴赏力、表达力、书写力和创造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使命。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2.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
5.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