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8 16:40

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篇一

《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

[摘要]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平等、公平、正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和阐述,应该是:主体宜显不宜隐;理论层次宜高不宜低;思想内容宜实不宜虚;形式宜简不宜繁;用语宜熟不宜生。

[关键词]价值;核心价值;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很关注。这是一个在政治实践上、在学术研究上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有难度的问题。价值和价值观念的理论曾经在哲学上被看作是禁区。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当时还是有风险,担着压力的。研究工作坚持了这么多年,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近年来,在党中央文献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于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日益多样化的形势下,全国各族人民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目标,有一个一致的思想导向和凝聚内核,才能团结起来,为实现祖国振兴和人民幸福共同奋斗。而在国际上,我们既然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那么这面旗帜所代表的思想理念,也不仅要科学、系统、先进,而且一定要高度凝炼,简洁鲜明,毫不含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形象和独特魅力。

自从中央文件和媒体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以来,不少人在学习和理解中感觉到,究竟如何理解价值和价值观,如何把握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系性和它的核心内容,如何一以贯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系,等等,这里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把握。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鼓励大家继续充分讨论,以便在理论上认识得更透彻,从而更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学习、理解,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确立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根据当前有关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学习情况,我认为,应该把理论上和宣传中容易模糊的几个问题搞明白,避免混淆,并作出尽可能准确、明确、简洁的理论阐述与表达,使人们能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有比较清楚、透彻的理解,从而消除困惑。

一、确切把握价值和价值观的科学含义

价值和价值观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理论上,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价值观则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的、观念的东西要反映客观的东西,这是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观点。反之,在西方的传统学术中,价值就是主观的,所以它们总是不区分价值和价值观。不了解这一点,就可能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而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的话语和思维方式。

具体地讲,价值问题,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讲就是好坏问题,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应当不应当、值得不值得”,等等,总之凡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这类现象,都属于价值现象。价值不是事物存在本身,而是事物对人的意义。事物的价值与事物的存在、属性不是一回事。事物的存在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不会因人而异。但一个事物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异的。就像同一双鞋,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是否“好穿”则必然因脚而异。这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这种不同的意义也是客观实在的,不是主观随意的。就像鞋是否“好穿”是客观的效果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分价值的客观状态与主观反映。价值是指人的价值关系状态;价值观念才是对这一客观状态的主观认识或表达。

在生活中人们会形成一套观念,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之间有本质的一致性。一般说来,阶级、政党、国家的价值观念,就是它们的意识形态,二者本质上是一回事。因为,任何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实质上就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念体系。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主观上的价值观念如果能客观反映价值关系,那么它就是一套合理的、有效的、好的价值观念。如果脱离了现实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那么这套主观的价值观念就可能误导人、束缚人。如果我们重在强调自己的价值观与客观价值的一致性,那么把二者合起来,用“价值体系”来表达,也未尝不可。但心中一定要明白:价值的客观形态与主观追求之间,是有所区别的。我们要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从根本上是立足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怎样的客观利益和客观要求,而不仅仅是表达一套良好的愿望,更不仅仅是一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主观意志。

二、充分明确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体定位

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我国社会存在着多元化的主体,比如不同的阶级、阶层、民族、行业、个人等。主体是多元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价值现象的这种本性来自它的主体性,也就是因人而异。事物有什么价值?要想弄清楚,就首先要看它对谁而言,是对谁的价值。这一点不弄清楚,它有什么价值是无法确定的。比如一个球踢进门里面去了,是好还是坏?要看对谁而言。对进攻一方来说是胜利,对防守一方来讲就是失败。价值就是因为主体不同而不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多种社会利益关系,不同的社会存在,造成了主体的多元,主体的多元造成了价值的多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种认识上的多元现象。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一个人自己是仁者,他总是用仁者的眼光去看事物,看到的都是仁的方面;智者总是用智的眼光去看事物,看到的都是智的方面。这就是价值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多元之间要共处,要形成共识。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相对能够成为大家共识的价值观,也叫主导价值观。

我们在谈论“核心价值”时,要区分一个社会中“核心主体”的价值观与一定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两个概念,不要把它们混淆了。因为,如果按照前一个意思就会想到:所谓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因为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正是这里的“核心主体”;而按照后一个意思,即无论是谁的一套价值观体系,它本身都有自己的核心,那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对它作出精确的、高度凝炼的概括表达,就是我们要说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了。应该看得出来,这两者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不可以简单地等同和混淆。

首先要注意主体的定位。搞清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体与核心主体的关系。说到底,我们国家社会的主体是谁?答案是明确的,是全体中国人民,是整个中华民族,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利益整体。继而要明确的就是,作为这个主体的核心,党和政府用什么,用谁的价值观来作主导价值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个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肯定是这个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人群的思想表现。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所以,我们的主导价值观不论以什么方式表述出来,它的实质和根基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它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的价值观念体系。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它要么不是社会主义的,要么它成不了主导价值观。

这里要注意防止出现的一种混淆或误解,就是把党的价值观直接等同于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这种混淆是同对主体相互关系的误解相联系的。要避免混淆,就要认清党与人民、党的价值观与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是什么关系。党的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宗旨所表达出来的“为人民服务”。党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纲领、行动的标准。然而它的价值观显然不能无条件等同于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党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原封不动地加给全体人民,也不能把对自己的要求与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混为一谈,而是要向人民学习,从人民那里,把他们的共同愿望用党的理论、党的方法加以总结概括,表达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观。“要人民怎样”与“人民要怎样”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我们更需要体现后者。

解决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体定位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它的内容定位问题,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核心价值?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价值观念以信念、信仰、理想的形式表现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共同的现实理想、信念和目标呢?我们党有过非常好的表述,就是“富强、民主、文明”这六个字。在党的十七报告中增加了“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群众都没有争议,共同认可,非常具有凝聚力、号召力,最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提供了共同理想和目标的蓝本。

我们当前就要把这个最现实的理想和目标作为理想和信念建设的重点,用它来团结和鼓舞大家。因此就需要结合实际去说明,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为了实现它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条件、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和代价等等,这其中包含了价值观的大量问题。这一切都要在全体人民中形成积极明确的共识,才能变成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考虑到我们正在做的是一项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事业,那么就决不应轻视这个具体层次的理想建设,决不应该把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立起来。现实是通往未来理想的阶梯。既不能离开现实空谈大目标,也不能用庸俗、片面的观念代替崇高目标。

这里要注意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整体内容与它的核心内容之间的区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前我国人民共同的现实理想和信念,那么它又遵循什么样的核心理念,把握什么样的核心标准,追求什么样的核心目标呢?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要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理论上很深刻,但表达出来也很简单。多年来学术界、理论界实际上都很清楚:简单地说,这个核心的内容就是“平等”,或“公平正义”。

我们知道,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追求的美好价值目标曾经被概括为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它虽然是由资产阶级最初倡导的,但是资本主义却不能真正完全地实现它。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三个词的意义和分量是不同的。首先被淘汰掉的是“博爱”,它在资本主义价值观中越来越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现在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博爱”为原则,只有红十字会这样的组织还强调这个观念。然后就剩下“自由”和“平等”。

再进一步发展,发现自由和平等虽然并不冲突,但有时也不可兼得,二者之间也总要有一个选择,究竟哪个更重要?我曾经与西欧九国的一个价值观研究机构做过同样的调查。该机构在欧洲做调查,我在国内做调查。结果较为一致的发现:凡是认为自由比平等更重要的人,往往更支持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是稳定的支撑因素;而凡是认为平等比自由更重要的,则较为反对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不满现实的人,并且多半倾向社会主义。这使我回想起来,多少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发生和发展,所最为重视的价值原则,同时也是给人们提供的最大承诺,就是实现社会平等,平等更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里突出的价值就是公平,也就是胡锦涛同志所讲的公平正义。当然,自由我们也需要,但当自由和平等相权衡的时候,平等更能说明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取向。诚然,资本主义也会说自由和平等都需要,但当二者相权衡,它往往更重视个人的自由。所以资本主义才以个人为本位,搞个人主义。比如在美国,凡是被认为妨碍个人自由的,都能打赢官司。资本主义认为个人自由重于社会平等,它的彻底的自由主义导向,当然也就不能排除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激化阶级分化和对立等等。而社会主义从体制、思想、理念到实践,都高举“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的旗帜,追求和坚持以平等为特征的公平正义。看我国这些年的社会安定、冲突、动荡,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涉及到公平与否。

总之,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尊重和保障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平等为特征的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后于资本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我们党的所有理论的内涵、外延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到爱国主义精神,所有这些都浓缩到一起。我们搞社会主义到底需要些什么,最有特色也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公平或平等。这也与中国的传统相一致。在我们的传统中,国人历来贵“公”重“平”,讲究公平重于其他。“不平则鸣”是极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公平不公平历来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敏感因素。当然,这里涉及到人们对公平的理解如何,人们的心态到底如何,等等,这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中最需要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当前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平等、公平、正义。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涵来看,从制度、体制到机制全面实现真正的平等、公平、正义,这正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

四、科学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我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和阐述,应该是“五宜五不宜”:

一是主体宜显不宜隐。也就是说,所要表达的价值观主体是谁,层次要清楚,应该有区别。就像前面讲到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要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还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几个字为最好。这个话只要一说,就知道是指我们国家,指全体人民而言的,是全体人民都愿意,而且都能够为之作出贡献的。这样就体现出主体了,是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来说的,所以主体是显的。要是既讲党的价值观,又要无条件地把它说成是共同的价值观,主体层次就不够清楚。

二是理论层次宜高不宜低。就是说理论的内容层次要高。要有总结、提炼、升华,不是只以当下的政治和政策性话语来表达,这就需要有理论的高度。否则就会显得比较浅。浅就会杂而乱。对自己的各种提法之间在理论上、逻辑上是什么样的层次和结构关系,什么样的深浅轻重关系,什么样的核心外围关系等,应该考虑,表达要清楚,内涵要深刻。抓住了深层的、本质的东西,才是深思熟虑的,才是科学的、成熟的,这就会具有普遍、共同、持久性。

三是思想内容宜实不宜虚。我们首先要避免马克思曾批评的只重视概念、话语的“辩证平衡”,而不关心历史经验、实际问题和群众切身体验的那种言之无物的不良学风。为此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弘扬邓小平“务实以求真”的风格。只有把思考和论述的重点放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切实问题上面,才能避免说空话、套话的作风。思想理论上怎样才是实不是虚,这个要注意研究,要改进学风和文风。

四是形式宜简不宜繁。应该说,形式的繁和简与思想理论是不是透彻很有关系,也与是否尊重实际、是否尊重群众很有关系。不要以为“体系”是许多要素的并列和相加,就可以没有层次和逻辑。事实上,简洁往往更深刻。到现在为止,人类所提出并共同认可的,是六大基本价值: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也就是九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非常简洁,不但大家公认,而且我们实际上也一直在这样做。至于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怎么理解,譬如对富裕怎么理解,为什么不仅是物质富裕,还要精神富裕;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还要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这些问题再作深入的论证解释,正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和特色的地方。

五是用语宜熟不宜生。要用群众熟悉、容易理解的语汇来表达,避免使用生僻的或者只有少数人才懂的语汇。在这一点上,我们更应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风格。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全面具体地贯彻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标准和各项具体政策理解和规定之中。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辟概括;关于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关于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事业的是非成败的价值信念;关于要面向群众、面向实践,以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为判断依据的评价准则;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导向、两个文明一起抓、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定;以及作出“一国两制”决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等判断时,所熟练运用的富于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价值思维方式等,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风格。这些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深刻,逻辑完整,现实针对性强。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理论中这一系列观点的表达,都是在使用群众非常熟悉的语言同时,又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我们理论和思想教育工作也要坚持这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才能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最好的精神成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

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