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7-02-20 09:27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历史文化城市的重要特点。历史文化城市的“积极保护”规划应充分关注历史文化要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文化学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文化学士论文范文一:海关历史文化建筑三维重建思考

摘要: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增量制造技术。通过对学生关于校园3D打印普及程度的调研,发现3D打印技术在高校的推广还不够全面,分析3D打印在普及过程中的局限性。并且通过一次关于“海关历史文化建筑的三维重建”的校园3D打印实践,展示校园3D打印的完整流程。最后总结3D打印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以及3D打印在文化宣传方面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校园3D打印;局限性;3D打印实践;教育作用;社会价值

1引言

3D打印(3Dprinting,又称三维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形技术,它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3D打印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1]由于其在制造工艺方面的创新,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生产工具”。同时,2013年版的《地平线报告》首次将3D打印的教育应用列入了“待普及”的新技术清单,并对3D打印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报告的编纂者认为,该技术将会在4-5年内普及。[2]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航空航天部林宗棠部长倡导的“中国3D打印创新培育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在全国青少年中播种10万颗3D打印创新种子,并专门成立中国3D打印创新培育工程组委会。[3]显然,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拥有无法代替的创新潜力和广泛应用的前景,但是在距离“中国3D打印创新培育工程”项目启动有一年多时间的今天,校园3D打印的普及情况如何呢?3D打印的意义和价值是否能被学生所认知?为了探索这些问题,上海海关学院的3D项目团队进行了一次打印海关历史文化建筑的实践探索,并且在此次实践的基础上对校园3D打印这个新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挖掘3D打印背后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2校园3D打印的环境氛围调研

本研究选取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50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16份。问卷统计结果如下:通过调查数据发现,81%的在校本科生没有使用过3D打印机,53.1%的在校本科生反映其身边只有少数人使用3D打印技术,而又27.4%的在校本科生反映其身边完全没有人使用3D打印技术,在表3的阻碍个人使用3D打印技术的因素统计中,认为因学校没有3D打印机的约占30.1%,认为因不懂三维制图的约占33.6%,认为因打印技术不成熟的约占28.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3D打印技术在高校的推广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同学对3D打印只是停留在听说和了解的阶段。当前3D打印仅仅是试水教育行业,国内仅有少数高校配备了3D打印机,未达到在教学活动中创新应用的层面,3D打印技术在高校的推广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阻力:①3D打印机的配备代价高昂,目前全球热度最高的桌面级打印机MakerBotReplicator2的售价在2万到3万之间。②国内的开放性3D打印社区很少,专业的三维模型素材库以及模型共享平台也有所缺失。③入门级3D打印机的工作效率很低,一个不太复杂的小物体都要数小时才能打印出来。[4]④建模软件的学习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在整体上,3D打印机在学校的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我国在3D打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推动新技术的学习,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

33D打印的实践探究

3.1三维建模

通过扫描仪获取对象的三维数据,并且以数字化方式生成三维模型、也可使用3dsmax、Maya、AutoCAD、ZBrush等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下图为项目组成员利用3dsmax软件所建的江海关大楼模型的一部分的布线图,转换为stl文件格式之后就可以进行打印了。

3.2分层切割

将3D模型stl文件输入电脑中,通过打印机配备的专业软件,我们将江海关模型切分成一层层的薄片,每个薄片的厚度由喷涂材料的属性和打印机的规格决定。[5]

3.3打印喷涂

加热头把3D打印材料(ABS树脂、PLA)加热到临界状态,呈现半流体性质,以层层叠加的形式,每层在计算机的控制之下,根据分层切割中每层的二维图形所形成的运动轨迹,喷头将材料挤压出来,凝固形成薄层,然后在这一层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一层的打印,层层堆积,形成三维实物模型。

3.4后期处理

模型打印完成后表面一般会比较粗糙,需要抛光、修整、上色等等,才能完成模型的制作。

4本次实践探究活动的总结

4.13D打印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第一,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6]3D打印分为3D建模阶段和3D打印阶段,建模阶段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无论是创新的构思还是有现实参照的模型构建,均需要学习者在脑海里先形成立体的模型,然后在脑海里进行模型分解,再一步步通过建模软件构建出来。在建模过程中,学习者的空间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第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在江海关建模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除了进行实地考察、图片收集,还从谷歌地图上对江海关大楼进行了尺寸测量,利用江海关大楼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在3dsmax上面进行建模操作。在后续的3D打印阶段则需要学生的实践操作,其中可能进行多次的模型修改和打印调试,整个建模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收集能力和动手能力。第三,激发学习热情。在江海关的建模过程当中,学生除了对3D建模技巧的学习与熟悉,还对江海关的建筑外形和结构也有深入的分析与学习,在一步步将海关大楼各个建筑结构实现的过程中,也是这个学习过程的不断的自我突破,通过一次次建模挑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23D打印的社会价值

第一,形象、直观地表现一种文化。如通过本次海关3D模型的展示,我们可以对具有海关历史文化底蕴的关徽、海关大楼等形成立体的认识。第二,创新文化宣传模式。采用3D打印技术,把海关文化中相对应的实体打印成为物件,让观众一开始就能看到产生了解的兴趣,用客观事实代替主观想象,可以使社会公众中各阶层人群对海关文化有更多层次的认识和体会。第三,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次实践探索过程中,项目小组成员多次对海关历史建筑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填补了网络上的这部分历史文化资料的空白,同时将历史遗留的文化建筑进行3D重建后进行保存,有利于后人地对海关历史文化有更好的认识和探索。

参考文献:

[1]Walters,P.&Davies,K.3Dprintingforartists:researchandcreativepractice[J].JournaloftheNorwegianPrintAssociation,2010,(1):12-15.

[2]NMC.NMCHorizonReport:2013HigherEducationEdition[EB/OL].2013-O5-22.http://www.nmc.org/pdf/2013-horizon-re-port-HE.pdf

[3]解艳华.3D打印走进北航[N].人民政协报,2014-12-03(11).[4][5]李青,王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6]Kostakis,V.,Niaros,V.,Giotitsas,C.(2014):Opensource3Dprintingasameansoflearning:AneducationalexperimentintwohighschoolsinGreece.

历史文化学士论文范文二:历史文化与中国古建筑论文

摘要: 重庆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从早期的大溪文化到巴国文化再到陪都文化,先后经历了许多时期。如何去解读重庆地区的古建筑文化,需要从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建筑原料、古时人们意识形态等来给予解答。

关键词:历史文化;中国古建筑

一、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概况

这一时期是文化交融的时期,先后经历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统治,两次湖广填四川(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清代前期)等的影响,造成了会馆的兴起。清末重庆开埠后,外国建筑文化渐渐对本土建筑造成影响,出现了西方风格的建筑、教堂等,也出现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吊脚楼、古镇建筑、寺庙道观、会馆等。通过重庆考古所对慈云寺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察了寺庙主体及附属建筑遗迹33处,包括殿基址4处、房址2处、院1处、排水沟8条、道路4条、焚烧坑6个、佛台7个、佛龛1处。出土了铜、铁、陶、瓷、石等各类明、清时期遗物百余件。本次发掘工作最大的收获是弄清了寺庙主体区域的布局与结构。此次考古调查发现了大型台基5进、石碑3通、各类题记8则、各类造像5尊、精美石构件9件及墓地3处。结合出土碑刻、题记及石质文物雕刻工艺和风格判断,此处早期建筑基址的年代上限可及明代晚期,下限至乾隆五十四年;晚期建筑基址的修建年代则为乾隆五十五年,慈云寺遗址是重庆地区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寺庙基址,其布局清晰、结构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佛教考古价值,是认识与研究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明清时期佛教寺庙布局特点的重要实物参考。在汉东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城墙、房址、墓葬、灰坑、水沟、道路、陶窑等各类遗迹101处,房屋的柱洞、排水沟和墙体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来,面积共计10000平方米。此古城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代、唐宋元及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风貌。随着文物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揭示了重庆这一时期古建筑的文化原素和本地特色。时代不断地变化,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地方特色建筑逐渐与古镇相互融合(如徽式建筑)。特别是重庆开埠以后,本地建筑受到外国建筑元素的影响,出现了西式的圆拱、柱式等特征。

二、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现状

重庆地区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缩影,它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基本构造,还有它自身的特色,虽然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留下来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一)古建筑的类型

重庆古建筑的类型有军事设施、公用设施、民用设施、园林设施和其他的古建筑形式。

1.军事设施。重庆因为地理环境特点的原因,有着非常丰富的军事建筑,如城墙、城门、碉堡等,这些军事建筑及设施分布在许多古城镇之中。重庆历来都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如巴南区的丰盛古镇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的必经之地,其在清代修有数十座用于防御的碉楼,现今保存完好的有10座。

2.公用设施。历史上重庆地区的公用设施有寺庙、道观、会馆、墓葬群、古镇村落老街和道路等。寺庙有很多,包括双桂堂、慈云寺、罗汉寺等;道观有老君洞、张飞庙、南山老君洞、沙坪坝龙泉洞等;会馆有湖广会馆、禹王宫、文昌宫等;墓葬有岩墓、砖墓、土坑墓等,古镇村落老街有磁器口、涞滩、双江古石板街、清西沱云梯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罗氏宗祠、巴县衙门等。

3.民用设施。重庆民用设施有民居、书院等。民居大多是传统的中式建筑,特色民居是吊脚楼。吊脚楼依山坡就势而建,因地制宜,是为了防洪防灾而建的,遍布于重庆各大古镇及重庆主城区。书院在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书院体系从中国唐代开始,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存在了1000多年。重庆书院大都是由寺庙或有钱人家的大院改建而成的,如磁器口古镇的翰林院。

4.园林设施。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的一种,讲究的是自然山水,融合了中国的各种建筑小品于一体。重庆的园林多属于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园林,寺庙园林与寺院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园林的形态,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构成寺庙园林建筑群的有亭、台、楼、阁、雕窗柱廊、桥梁和牌坊等,结合书法、牌匾、绘画、雕塑、建筑、家具等艺术底蕴,更便于寺庙与园林的完美结合。这些寺庙园林大多又处在风景名胜区内,与重庆山水相结合,通常是背靠山面临水的风水绝佳宝地,如华岩寺、老君洞等。5.其他。重庆地区还有其他的建筑类别,如窑址、戏台、石刻雕塑和盐泉等。窑址,如涂山窑,清溪窑等;戏台有偏岩古镇禹王庙前名为万年台的戏台;石刻有涞滩摩崖石刻、路孔的千佛洞、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石刻;盐泉有宁厂盐泉中的白鹿盐泉。

(二)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重庆地区的古建筑属于紧凑型山地建筑,有着本地的个性文化特征。重庆地区的建筑多以穿斗结构为主,少量抬梁式;砖木竹土为墙,竹作筋相当于现在的钢筋,再夹土或者碎石作夹壁墙;桃檐形式多样,有庑殿、悬山等;城镇街道多以青石铺之,因此很多古镇都有石板街之称;斗拱较简单,以实撑撑拱居多;吊脚楼设有阁楼、临街面的单挑或双挑外廊;窗有空花窗饰和镂空雕饰等,门主要是以合页门、搓板门为主;建筑群中都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用水主要是以打井取水。

1.建筑原料。重庆地区建筑原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如竹、木、砖、石等都是重庆本地方便取用的建筑材料。特别是竹子,此地竹料丰富,为这一地区建筑增添了独有的特色,竹的运用是重庆地区古建筑材料的一大特征。

2.建筑构图。重庆的建筑构图要从建筑个体和群组平面布局上分别来看,个体建筑还是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模式,坐南朝北、木砖瓦结构为主;群组建筑中布局非常灵活随意,建筑物与园林常常结合在一起。中国的院宅讲究的是规矩礼制,而园林讲究的是自然。在重庆地区寺庙园林中,宅没有特别讲究对称,而是随地形而建,空间形态中重庆古建筑物中通常分为单开间、双开间和三开间,宅与宅的关系变得主次不明,讲内讲外。

3.艺术特征。建筑美是设计美和功能美的组合,建筑的形成由于受到思维的局限性,有其不完美性。建筑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建而成的,不能随意地建造,建筑除了要满足精神的需求外,还需要稳定的结构。精神世界需用物质所表现,建筑是精神世界的物质产物。建筑形态通常由点、线、面、体、质、色构成,并运用光、阴影的作用,带给建筑的是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建筑所处的位置、构成的形式都要遵从于功能。艺术特征由装饰、造型、山水文化、写意山水、诗意、文人墨宝等方面组成。装饰类别有门、窗、撑拱、脊饰、檐枋、拦板、雀替、家具、石桌石凳等。文人留下了很多诗、画形成了山水文化。重庆古建筑所处的环境各异,也因功能意境而不同,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具有独特性。在整体与单个建筑的关系中存在对比关系,单个的建筑具有节奏感,多样的单体建筑构成了整个建筑群,它又具有整体性。

(三)重庆地区古建筑的现状

通过对重庆地区的古建筑的走访及调查,重庆现存古建筑群,如古镇、老街和古城有数十个,里面的民居、商铺、牌坊等建筑群保留得相当完整,遭到破坏的古建筑也有许多。其中寺庙建筑也有几十座,但多数存在不少的损伤,因为白蚁噬咬、自然风化等原因还在不断地受到侵害。宗教建筑多存在于古镇中,市中心也有不少,多数都经过几朝几代的维修与重建而得以保存,当然也有很多毁于战争、文革等非自然因素。重庆地区古军事建筑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是合川的钓鱼台,也有逐渐消失的重庆古城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古建筑,它们多集中在一处,有的已经被考古发掘出来,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尚未发现的还需要考古队调查研究。

三、重庆地区古建筑历史文化解读

重庆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从早期的大溪文化到巴国文化再到陪都文化,先后经历了许多时期。如何去解读重庆地区的古建筑文化,需要从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建筑原料、古时人们意识形态等来给予解答。按功能可以分为民用建筑文化、宗教建筑文化、军事建筑文化和其他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发展受到社会政治、伦理、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功能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文化,反映了重庆地区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这些以功用来区别的建筑,同时满足了他们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实用审美、认知甚至信仰、崇拜等多种要求。按形态可以分为山地建筑文化、吊脚楼建筑文化、移民建筑文化等。巴渝先民创造了丰富的建筑艺术、乡土文化。他们靠江河聚居,在西部平坦地区建房,因地(坡地)制宜,通过筑台、架空吊层、挑廊附岩形成了山地建筑文化。宗教建筑文化是由佛教、道教等以及其他宗教通过历史上的几次宗教文化的传输而形成的。移民建筑文化是由于湖广填四川、清朝的三次移民等主要原因形成的,民居是山地环境的中国传统院落式,同时吸纳湖广、江浙等地文化涵蕴,在装饰上整合它们的雕刻、图案和彩绘。除此之外,按原材料可以分为巴渝竹文化、巴渝石文化等;按建筑的整体性还可以分为巴渝古镇文化和巴渝宗教园林文化。巴渝古镇文化聚居形态因素较多,有交通、军事、商贸、移民、宗教等因素,也有自然、传承、移民、商贸等因素。宗教园林建筑文化在于对人文内涵的追求,用各种建筑小品来诠释所要表达的宗教文化主题。总而言之,重庆地区的古建筑可以说是一部运用竹子的史书。大溪文化遗址就发现有用竹来建屋的考古发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传入,建筑多元化民族思想不断相互交融;宋以后文人的诗画书法元素融入建筑文化,在这些建筑中都有竹子的身影,时而作筋时而编作夹墙。古代建筑文化偏重于艺术与情感,重庆地区富有其地域特色,古代的建筑理念运用到现今建筑中去,如竹筋窨井盖,反映了重庆地区古代建筑建造者们的劳动智慧、时代要求、情感诉求以及价值观的体现,这也是当时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文化整合中审美情趣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建筑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历史的沉淀赋予了建筑以灵魂。历史的沉淀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建筑是没有文字和声音的语言,通过自身的功能来表现出其创造性艺术,它又是人们的审美对象,需要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判断建筑美的标准需要根据地域、人等因素来做出,建筑所表达的美与不同的民族、时代、文化、历史相关,建筑文化代表着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策略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安学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5

2、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崔凤军,蒙吉军人文地理1999-06-30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3.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闻传播论文

5.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闻传播

7.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文化学士论文开题报告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