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如何做好采购管理_企业怎么做好采购管理
企业的采购是很需要做好管理的,如今最常见的企业采购管理是有哪些方法?小编为你带来了“企业采购管理”的相关知识,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企业采购管理
采购员是怎么样的一类人?
沟通能力之低出乎意料。很多人认为,采购人员整天与供应商打交道,沟通能力很强。但是事实上,几乎所有采购员,在这种环境中,都是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在做事。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对方业务员大多是“老江湖”,一般都可以充分理解其意图,所以采购人员的沟通能力,其实并没有什么长进。
抗应激反应。顾名思义,采购员每天置身于同公司内外有关人员的冲突中,就慢慢变成了抗应激反应之人。换言之,过于拘泥小节之人,不适合做采购人员。
内弱外强。具体来说,他们有着一种倾向,即对公司设计部门,会计部门和法务部门的员工态度软弱,对供应商的业务员的态度强硬。
一远离工作就会变成好人。具体来说,就是在公司讨人嫌,板着面孔,可到了垂钓中心和高尔夫球场,便成了喜笑颜开和蔼可亲的好人。采购员整天置身在强烈的紧张状态中,远离工作后,就会回归自我。因此,工作时和远离工作后的反差必然很大。
趋于保守。他们不会主动放弃固有的理念去改进现有的流程和规则。其他部门要求变更,多半也是百般阻挠。或许是以前?a href='http://www.xx.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挥淇炀沟貌晒涸比ハ肽爻晒妗?/p>博闻强记。采购员需要处理的品种数量和类型很多,所以一旦成为采购人员,就必定要涉及大量品种和类型。一个成功的采购员,应该能够运用很多广博得知识,与公司内?a href='http://www.xx.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贝蚪坏溃贫苹V匾系牟还庥兄皇牵悄芄辉擞弥豆ぷ鳌?/p>采购部门的主要任务
采购部门主要有五项任务,主要是指:
寻找评估新供应商
追求更理想的QDC
引进自己公司没有的技术
签订基本合同
以书面形式规定有关交易的基本条件,诸如支付条件
评估现有供应商
根据一定的指标,定期评估正在进行交易的供应商。
分析采购数据及制订采购措施
发掘出削减成本的机会
引入导入系统,以及合规
追求效率,以及合规。
采购和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一:根据生产管理部门编制的计划,考虑给个供货商分配订单,确保供货能力,并且与供应商协调价格。
第二:根据生产管理部门提出的购买要求(包括料件数量和交货期限的等)为基础,编写订货单,提交给供应商。
第三:管理生产计划的进度。在有时因供应商生产工序出问题而导致逾期交货的情况下,采购人员应与生产管理人员协作,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变更生产管理方式或者库存管理方式。推动引入JIT和寄售库存方式。前者是生产管理方式的一种形态,后者是库存管理方式的一种形态。
可以说,采购是在公司内部管理与需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且,因为自身需要,采购方企业必须以实际行动促进双方关系良性发展。此外还应该设定定期评估供应商的机制,保持严肃关系,以防弄虚作假。对于采购元来说,与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协作,成为与供货商打造良好的合作关系的骨干,就显的尤为重要。
中小型企业采购管理的5个阶段
世界著名的 The Hackett Group 有一个采购管理的阶段模型。它把采购分为 五个 发展阶段:供料、价格、总成本、需求管理和全面增值。
供料、供料就是确保有料。采购的角色是采购员、计划员,做的是典型的文秘工作。例如初创伊始的高科技公司,工程师确定好要求,采购员下单、跟单、收料、付款。再如一些小公司,采购量小,谈判余地小,采购能确保按时供料就不错了。采购也谈价,但对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内部客户实力太强,定规格、找供应商、谈价钱,都是工程师说了算;公司太小,分工不细,采购只是细微末节的支持功能;供方市场,市场透明度很高,没什么谈价的余地(例如原材料)。内部客户、供方市场的强势,加上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地位太低,注定采购是粗放经营,其价值也只能是确保有料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按时交货率就很高,原因也一样。
价格、采购的角色转为谈判员,节支是采购的主要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交货率、质量就不重要----这些指标都是当然而然的)。与供料阶段相比,处于价格阶段的公司系统地跟踪、比较价格,统计采购节支。比价主要有两种方式:跟市场价比,即与主要的价格指数比,例如美国的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跟历史采购价比,就是统计采购价差(Purchase Price Variance;PPV)。在规模大、建制完全的西方公司,这两套系统大都挺复杂(但并不一定完善),是衡量采购部门的主要标准。复杂到什么程度?美国高级采购研究中心(CAPS Research)在全球召开数轮圆桌会议,与会者大都是财富500强的首席采购官、副总裁、高级总监,主题就是如何统计节支(注意不是如何去节支)。在公司内部,标准价如何定,实际采购价如何跟踪,采购价差预测怎么做,往往让采购和财会人员大伤脑筋。采购体系、流程、政策方面的官僚机制,很多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构建。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大公司利用规模优势,系统地取得最佳采购价,甚至帮别的公司采购,使采购成为公司的盈利中心。例如惠普采购有些产品,加价卖给自己的供应商,然后集成到最终产品中又卖给惠普,原因就是惠普能取得更好的价格。IBM也有类似的做法。
总成本、采购节支是采购业绩的重要指标,因为它直接、明了,易于量化。但是,采购价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它的优化往往导致别的成本的不优化。例如很便宜地买了台设备,采购部门得到嘉奖,但由使用部门来买单,因为使用、维修成本太高。这就要考虑总成本,即采购的第三个阶段。相应地,采购的角色也转换为供应链管理,兼顾运输、仓储、关税、汇率、使用、回收等。总成本的概念看上去挺简单,那为什么能做到的公司不多呢?这里有专业分工的问题。工业化的特点之一是专业化,例如采购、物流、生产、设计、销售大都由不同的部门来做,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在有些公司,部门之间甚至是壁垒森严,隔行如隔山,很难有人能够精通多个职能。熟悉多个职能的通才,往往却没法做得很深,只知皮毛而没法真正全局优化。例如采购员知道采购次数多,采购成本就高;但一次采购量大,库存积压太多,库存成本就高。这好办,经济订单量模型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采购价也随一次采购量变化,你如何优化一次采购量?加入运输模式,海运便宜但运期长、库存高,空运快但成本高;运费上,又有固定和浮动部分,你又如何优化?这还只是购置费用。如果再加上使用、维修、回收、库存过期等成本,优化是难上加难。这些成本还好量化。如果加上质量成本、机会成本等难以准确量化的因素,优化基本上是不可能。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企业推行总成本呢?原因很简单:总成本的次优化也比不优化要好。这跟很多商业问题一样,你永远也可能达不到优化,但追求优化,即使达到次优化也为企业增值或节支不少。当然,采购能向总成本优化靠拢,也跟采购从业人员的水平、采购部门在公司的地位提高不无关系。试想想,如果采购整天围着订单转,而且只会围着订单转,那他们提倡总成本又有谁信呢?
上述三阶段侧重于供应方面。简单地说,就是需求确定后,采购以最经济的方式满足要求,但对需求是怎么确定的则影响有限。这样,采购是事后管理。其实,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本是设计阶段即事前决定。如果采购要彰显对公司的贡献,就得有效介入需求确定阶段,帮助做好设计、规划工作,这也是采购要上的第四个台阶,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供应商早期介入是其一,即把供应商的好点子尽早纳入设计,使设计更合理,从设计角度降低成本。客户管理是其二,确保使用综合绩效最好的供应商,尽量减小需求变动,控制牛鞭效应等,都是从根本上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或许有人会说,采购是支持部门,要以服务为导向,管理客户似乎不妥。其实,客户导向并不是盲从。从专业的角度管理内外客户,其实是为了内部客户、公司的好。例如帮助客户做好规划,供应商就用不着赶工,就用不着支出赶工费;说服内部客户更改不合理要求,因为这些要求尽管不增加公司成本,但会增加供应商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终究得公司买单。这些在技能上对采购有新要求。要知道,“攘外”与“安内”相比,“安内”往往更困难,需要采购熟悉内外客户的业务、有更好的领导才能,并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理解特定决策的影响。举个例子。寄售模式下,供应商负担库存,公司的生产部门自然想把库存水位调得很高,永无段料之虞。但是,采购要认识到如果最终产品下线或没法按照预期开拓市场,就会有一大堆寄售库存呆滞;库存太高,供应商的资金积压太多,资金成本就很高。如果供应商规模较小的话,资金成本就更高(大公司贷款,往往拿到的利息比小公司好,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成本都得最后转嫁到采购方,直接地或间接地。这里采购就得懂生产、计划、预测,以及把预测转化为库存水位,并理解库存成本、货币的时间价值等。这还没完,你还得去说服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看到的大都是供不应求,需求总是源源不断。市场瞬息万变、需求锐减对他们来说貌似遥不可及,或者不是他们的问题。如何把这些解释解释清楚,你还得懂市场。总之,采购得向供应链管理转化,要说服而不是压服,要通过支持、协助来影响而不能光靠行政命令。
全面增值、第五个台阶,也是最高阶段,是全面增值。卖得好不如买得好。在很多行业,采购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在汽车制造业,原厂每100元的销售收入中80元左右得付给供应商,采购是公司的命脉,不但在于成本节支,而且在于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在合同加工业,人工成本都差不多,能否接到单,采购拿到的材料价格至关重要。源于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增加,采购上升到战略层面。相应地,采购指标也增加了很多财务、经营方面的内容,例如现金流、资产管理等原来由运营、财务部门负责的指标。这个阶段的问题是,采购关系到公司的存亡,但其手段往往是第二阶段的价格谈判,说白了,就是利润转移。这就如扛着土枪土炮来打核战争。美国的汽车行业可谓代表。压榨供应商的最后一个银元的结果是双方关系恶化,势同水火。长期下来,行业面临崩溃。原因很简单:采购的全面增值不是通过优化供应链、解决问题来降低供应链成本,而是通过强势做法转移成本到供应商处。采购的失败就在于没法打造一流的供应链,公司自然也就没法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文来自:采购网
企业应如何做好采购管理_企业怎么做好采购管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