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就是高等院校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的一篇学术论文,这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统计学学年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统计学学年论文篇1
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
[摘要]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它迅猛发展的势头备受世人瞩目。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地区房价持续飙升,超过了经济总体增长水平。因此对城市房地产价格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企业、政府和媒体的高度重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商品房价格的持续、快速增长?本文以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为例,就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对福建省的房价进行了预测。目的在于对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并为房地产市场的各个参与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房价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以及建材、冶金、化工等产业发展起着带动作用,也推动着金融业的发展,是吸引金融业投资的重要领域。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带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拓展消费市场,优化城市消费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并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国家宏观经济部门经过综合分析认为,房地产业将成为我国又一支柱产业。
我国房地产业历史悠久。中国房地产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而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而真正与现代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房地产业起步是从80年代开始的,至今只有30余年的时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经历了复苏、发展、调整、繁荣和宏观调控等阶段,从一个不成熟的产业慢慢走向成熟。特别是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以来,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发展迅猛,成为近年来中国快速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和源泉之一。以福建省为例,改革开放初期的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8.5平方米,1998年达到20.1平方米,2007年则为33.5平方米,在30年不到的时间里翻了两番。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市场的交易活跃也带来了房价的水涨船高、一路攀升。一方面,房地产业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总体发展比较健康,另一方面,房价的高速攀升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担心。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十年的经济萧条,1997年的楼市泡沫策动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引发次贷危机。而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过了2003-2007年五年的高速发展期,房价已逐步攀升到顶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房价略有下降,2009年又全面复苏,继续保持了上行的态势。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其他行业,在个别城市,房屋价格翻倍的速度甚至与当年日本东京、香港房价暴涨时刻完全一致,这也导致将房价因素纳入CPI统计的呼声连年高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业如果发展不健康,很容易聚集泡沫,泡沫一旦破裂,国民经济就会受到巨大冲击。
本文将以福建省商品房市场为例,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统计方法,对福建省房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的意义在于发掘福建省房地产价格变动的规律,进一步认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和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为购房者、开发商的投资决策和地方政府的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房地产价格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比较多,本文将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房地产市场的现状,采用1996-2008年数据,运用SPSS,MINITAB软件和统计学方法,对各影响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确定房价与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该方程模型进行统计检验,最后对福建省商品房市场价格进行预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将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这是本文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将联系实际,对福建省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选取相应的统计指标,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近年来房价上涨的原因。第四部分则属于定量分析阶段,通过搜集的相关指标数据,建立统计模型,对第三部分的理论做出实证分析,并对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第五部分在总结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稳定房价提出政策建议。
二、房地产价格的相关研究回顾
(一)房地产价格的基本概念
房地产是房屋和土地财产的总称,又称不动产,它包括土地、建筑物以及固着于土地、建筑物不可分离的部分。具体而言,房产是指建筑在土地上的各种房屋,例如住宅、办公楼、商场、厂房、仓库和其他服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用房等;地产是指土地及其上下一定的空间,包括地面道路、水域和地下的各种基础设施等。房地产的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房地产是指土地、土地上的永久建筑物、基础设施、以及如水和矿藏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与土地、房屋所有权有关的权利和利益;狭义的房地产则指房屋的建筑部分与建筑地块有机结合的整体和它们衍生的各种物权。
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价值的货币表现,是房屋建筑物价格和土地价格的有机统一,在价值形态上包括两部分,一是土地价格,二是房产价格。所谓土地价格,也称地产价格,是指地租的购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这在地租理论中有详细介绍。而房产价格是指房产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包括房屋建筑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与房屋建筑所占土地的地价两个部分。
[2]房地产价格就是由土地价格和建筑物价格构成的。一般说来,通常包括以下六大项:土地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税费、开发利润。
(二)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1.国外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
国外对房地产业的发展研究起步较早,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文献很多,内容涉及到供求关系、人口增长、银行信贷、宏观经济因素等方面。
在市场供求关系方面,Geof Kenny (1999)采用协整技术,建立了爱尔兰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模型,他的研究表明了收入增加会引起需求的增加,使住房价格上涨,并且住宅价格和建设成本存在稳定的比例。Quigley (1999)通过供求平衡定价原理,以人口、就业、收入、房屋空置率等因素为自变量,对房价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宏观经济因素对短期房价影响不大,却能影响到长期价格的结论。而在银行信贷方面,Collyns, Senhadji (2001)对于香港,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相关研究则表明,银行信贷的增长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具有显著的同步效应。之后的Davis , Haibin Zhu (2004)对银行贷款和商品房价格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银行信贷规模扩张的原因,而不是相反。在宏观经济因素方面,Diana Kasparova, Michael White也是从供求模型入手,研究了单一货币政策、以及GDP等宏观经济因素对欧盟部分国家住宅价格的影响。国外的房地产价格理论较多也较为成熟,这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国内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房地产市场内部运行规律和外部影响因素等方面,为了便于论文之后对福建省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搜集了房地产价格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在此做出综述。
在供求影响价格方面,学者大多将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并且近年的研究越来越多关注于具体城市。贺雪梅(2008)对东部沿海城市住宅价格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李笑(2007)、丁建国(2009)、马莉莉(2009)分别对株洲、西安、昆明的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因素进行了分类和定性分析,并且都采用了多元回归、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建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不仅受市场规律、供求关系影响,也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等行政因素的影响。柴强(2005)指出利率、税收、汇率政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房价。宋勃,陈海博(2006)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房价的普遍影响是“最早持续上涨、然后形成泡沫、最后泡沫破灭、房价下降”,而升值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升值后宏观经济的走向。周京奎(2005)运用单整与协整检验方法及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4个直辖市的住宅价格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住宅价格上涨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紧密的联系。
另外,在房地产自身区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方面,也有学者做出了解读。王霞,朱道林等(2004)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马娅娟(2005)则分析了住宅智能化水平、开发商品牌等无形因素对房地产估价的影响。
三、福建省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一)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
综合以上搜集的有关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各类文献可以看出,理论上,房地产价格是围绕房产价值波动的,是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长期和短期各种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实际成交价格在理论价格的基础上又受到了来自宏观经济环境(如经济发展水平、收入、人口规模等)、房地产产业范围(如土地供给制度、商品房管理制度、开发商融资渠道等)、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从本质上讲,凡是能够影响到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的一切因素都可以归结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因此,参考华伟《房地产经济学》中的归纳,本文拟将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五类。
1.自身因素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自身因素包括:
(1)区域因素:即通常所说的地理位置。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地段区位、地质条件、地形地势、宗地面积和形状等。
(2)环境因素:包括采光通风、空气质量、绿化水平、噪声污染、交通通达情况,以及与周边环境是否协调等等。项目周边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利于提高商品房的价格。
(3)建筑物属性:包括建筑物外观、设计施工质量、设备状况、物业水平等。这些因素也将对房地产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以上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可以用土地成本、建筑规模、建筑施工成本,还有微观层面的住宅规划等指标来量化。
2.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整个社会,房地产的特殊性在某些程度上会极大地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经济因素包括:
(1)经济周期: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房地产这类的耐用品影响极大。经济的增长情况影响到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和居民的购买力,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景气程度。
(2)物价、收入和就业水平:物价变动一方面导致货币价值变动,影响房地产价格;另一方面物价水平提高,房地产保值和增值的作用越明显,人们的购买意愿越强烈,需求就会增加。同时,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完善的西方国家的情况,就业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在房屋方面的开支也会加大,这表明收入和就业水平也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成正比。
(3)利率及金融环境:银行利率直接影响到房地产融资,较高的利率会增加房地产开发和投资的财务负担,使房地产交易行为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到房地产价格。金融环境的好坏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影响房地产交易的积极性,对房地产价格也会产生影响。
总的看来,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经济因素大体可以用GDP、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物价指数、居民收入水平、就业率、银行利率等指标来量化。
3.社会因素
(1)社会稳定状况:社会稳定,人民乐于生产投资,生活能够持续稳定地改善,经济发展带动地价上涨。政局动荡、治安混乱,人民无心发展生产,整个经济崩溃,地价必然下跌。我国这几年房地产市场的良好发展就是得益于当前国泰民安的政治环境。
(2)人口状况: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必然增加,地价上涨;人口素质提高,对社会 稳定、经济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会带动地价上涨。
(3)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口及各种经济活动都要向城市聚集,对城市土地需求的增加使土地价格提高,周边的农村用地也成为利用强度较高的非农业用地,地价随之上涨。反之,如果城市过于扩张或城市衰落,也会导致地价下降。
综上所述,社会因素大致可以用人口总数、非农业人口数、城镇化率等指标来衡量。
4.行政因素
(1)土地制度及政策:不同的土地制度会通过对土地供应量的控制,进而影响房地产的供给和价格。
(2)住房制度及政策:国家在每个时期不同的房地产政策都极大地影响到房价。
(3)税收政策:不同的税种、税率及其征收环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房地产的开发、交易成本造成影响,同时课税的转嫁问题也应纳入考虑的范围。
(4)城市规划:行政隶属的变更、以及城市规划中对土地用途、容积率、覆盖率等的规定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地区的房价。
量化这些因素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地供应量、税收结构等。
5.其他因素
另外人的心理因素(包括消费者预期、个人偏好、对风水和风俗避讳的讲究等)以及其他一些非常规因素(例如国际经济环境、国外房价等)对房地产价格也可能产生影响。
(二)福建省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福建省房地产业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总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竣工面积、销售面积、销售额都逐年递增,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平抑房价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福建省房地产业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福建省商品房销售均价已由1996年的1667元/平方米上升到了2008年的4384元/平方米。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房价的步步高升?福建省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如何?根据上一节对房价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这里将对1996-2008年福建省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情况进行介绍,通过历史数据了解各相关指标的变动情况及其对房价的影响作用。这也有助于下一章从数学角度探讨这些变量对福建省房地产价格的决定作用
1.影响福建省房地产市场需求方面的因素分析
福建省房地产市场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化程度提高、人口扩张带来的需求;二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改善居住条件带来的需求;三是人们为了保值或增值而购买房产带来的投资性需求。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扩张的程度在指标上可体现为全省总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可体现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宅面积直接反映了福建省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
2.影响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供给方面的因素分析
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供给状况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竣工面积等指标上。
房地产投资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福建省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由1996年的151.6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203.4亿元,增长了7.9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连年增加,2007年达到了顶峰26.2%。可见福建省房地产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省的投资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房屋竣工面积也是呈现整体上升趋势,2008年略有放缓,说明福建省房地产市场经过了一段时期的繁荣发展,供给量逐年稳步扩大。
3.历年宏观政策调控方面的影响
自1998年下半年国家正式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开始,福建省的住房分配逐步实现了货币化,房地产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显现。通过福建省房地产价格与增幅走势图可见,经过四年的调整和规范,到了2002年,福建省的房地业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房价自2002年起呈现较高增长。在之后的几年中,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过热、房价过快增长、房地产投资风险不断扩大等问题也引起了国家政府的重视。2003年起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化也与这些政策密切相关。
2003年国家开始集中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控制房地产开发的过快增长,收紧土地供应导致了市场供给的减少,这一年的房价增速略有放缓。2004年央行加息,使贷款利率成本提高,文献显示加息后福建省省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比2004年前三个季度回落了11.8个百分点,可见加息对市场需求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该年福建省商品房价格增幅大致保持了10%的水平。2005年国家出台“国八条”旨在规范市场打击投机行为,但由于房贷规模扩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使资金市场流动性过剩,加上在地方经济方面,2004年福建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使全省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大幅增加,因此2005年福建省商品房价格增幅不降反升,达到了24%。2006年国家调控重心在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福建省的中小户型房屋供给相应增加,但受到之前土地政策从紧的滞后影响,市场供不应求,需求的旺盛使房价增幅再度攀升,达到26.3%的最高点。2007年央行多次加息,同时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以及2007-2008年国家对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供给制度的完善,这些政策极大地减少了市场需求,抑制了经济过热,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福建省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先是在2007年价格上涨,后在2008年全年房价明显下跌。
综合看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略有滞后,但作用显著,调控的核心是稳定房价,使房地产市场价格回归正常水平。
四、福建省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一)指标的选择
上一章我们定性分析了影响福建省房价的各种因素,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福建省房价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定性分析的结果,我们有必要建立统计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这一部分将根据上文对各因素分类分析的结果,选择能够影响福建省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各种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福建省各年房屋均价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模型时,选择进入模型的自变量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一方面为获取全面信息,模型中应包含的解释变量应尽可能多,另一方面,自变量数目过大会使模型计算复杂,且往往会扩大估计方差,降低模型的精度;再者,进入模型的变量应该是确定性的变量,且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应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考虑这些选择变量的标准,再联系上一章的定性分析,我们认为,福建省的GDP、人口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竣工面积、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成本,这几个变量会通过影响市场的供需状况影响房价,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房价波动的原因,并且取值具有确定性。因此把它们选作模型的自变量。另外,上文的分析中提到了行政因素等其他因素,包括了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等,这些因素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府政策,具有随机性,且影响程度比较难以量化,因此在回归方程模型里由随机干扰项代表。
所选样本数据均来源于199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福建省统计年鉴和中国房地产年鉴。各变量的具体解释如下:
因变量Y:商品房销售均价(单位:元/平方米),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商品房销售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自变量中的需求类指标:
X1:总人口(单位:万人),取值自《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总人口数;
X2: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取值自《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X3:商品房销售面积(单位:万㎡),取值自《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条目;
自变量中的供给类指标:
X4: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单位:亿元),取值自《中国统计年鉴》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额;
X5:商品房竣工面积(单位:万㎡),取值自《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条目;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系数是衡量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指标。利用SPSS得出论文选取的7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情况如下:
从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商品房均价Y与房地产投资额X4相关程度最高,系数达到0.97,其次建筑成本X6、全年生产总值X7、居民可支配收入X2、商品房销售面积X3,与房价的相关性也很高,系数都在0.90以上;再次的是全省总人口X1;相关性最低的是商品房竣工面积X5。这也简单证明了福建省房价是供求各方面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模型估计
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各个因素指标值和商品房均价之间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发现自变量各指标与因变量大致呈直线相关关系。因此确定房价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ib0b1Xi1b2Xi2b3Xi3b4Xi4b5Xi5b6Xi6b7Xi7ei
在经济模型的建立中,由于各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的趋势,且由于条件限制,样本资料的数据搜集得不够多,因此模型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了克服多重共线性,本文将采取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从所有解释变量中选取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建立模型,然后将模型外的变量逐个引入模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直到原引入变量因后面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在显著,再将其剔除。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再无显著变量被引入或剔除出回归方程为止。
综上可见,该回归模型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显著性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与异方差的处理,残差符合正态分布,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较高的解释能力。
从模型的函数公式可以看出,回归结果有三个自变量,说明影响福建省房价的三个关键因素是每年的房地产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面积以及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与房地产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呈正比例关系、与商品房竣工面积呈反比例关系。房地产投资额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反映了福建省房地产业的景气程度,福建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投资额的大幅增加,对需求的拉动作用很大。在模型中,房地产投资额的系数为1.477,商品房销售面积的系数为0.940,说明房地产开发每增加1亿元的投资额,房价大致可能上涨1.477元,销售面积每增加1万平方米,将使房价大致上涨0.94元。商品房竣工面积反映的是市场的供给情况,其在模型中的系数说明,竣工面积每增加1万平方米,房价下降0.834元。
五、结论
(一)实证结果小结
通过上文对福建省1996-2008年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我们得到了福建省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对福建省未来的房价进行了简单预测。在此基础上本章将对全文的研究结果进行阐述。结论如下:
房地产价格符合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由供求关系决定,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五类:自身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和其他因素。这些因素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综合起来决定了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近年来福建省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供给需求量和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经济的景气、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环境的优化等都是导致房地产业繁荣的原因。引起福建省房价上涨的因素很多,本文选取全省GDP、人口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竣工面积、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成本七项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发现影响福建省房地产价格的关键因素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商品房竣工面积,根据获得的单方程模型可以预测出福建省2009年、2010年的房价分别是5460.40元和6054.89元。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不断升值,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增加,商品房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逐年提高,最终使福建省的房价继续保持了上涨的趋势。
(二)稳定房价的相关政策建议
目前,国家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逐渐放松,在信贷、税费等方面加大了对居民购买普通自住房的支持力度,全国楼市在2009年得到全面复苏。同年福建省的“海西”战略由“省策”升级为“国策”,更使福建省的经济地位大幅提升,发展潜力被空前看好,房地产市场价格再次回归非理性的高位。随后,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再度升温,为了保障市场稳定,2010年国家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调整税收、收缩信贷,旨在抑制不合理的购房需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要继续保持福建省房地产市场的良好发展,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土地供给这一根源问题上把握好全省房地产市场供给的源头。根据今年国土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计划, 2010年的住房用地量要高于去年,并应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的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量的70%。按照国家对土地利用计划的要求,福建省政府应配合建设“海西”的战略,科学合理地安排用地计划。在保障省内经济建设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的同时,加大民生领域建设用地供应力度,明确用地指标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倾斜。适度控制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小城市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古田等21个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的用地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土地合理高效的利用。
第二,在资金来源方面,当地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做好房地产金融信贷管理。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商业银行应严格管理存贷比,做好授信审查和贷后监督,适当收紧信贷规模,禁止开发商用土地做抵押。对于住房消费贷款,银行必须严格区分首套房贷和二套以上房贷,严限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在福州、厦门等房价上升较快的城市可取消部分利率优惠政策,从而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减少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控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时鼓励基本消费需求,促进市场供求平衡。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增加全省中小户型房屋的供应,缓解需求压力。政府应不断健全和落实住房保障制度,在全省各设区市形成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经济租赁住房等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应协调好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宅的关系,可以在商品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进行试点,适当放宽经济适用房的供应范围,由低收入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逐步扩大,并与廉租住房有机衔接起来。
第四,对于国家新政的具体执行应进行平稳过度,为买房者、开发商、中介准备好一定的缓冲期,规定的细则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进一步细化。同时,要加强信息引导和监督,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和信息对称,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营造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
统计学学年论文篇2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
[摘 要]本文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鞍山天力精密带钢有限责任公司出发,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对人力资源统计的研究现状分析,应用人力资源经济学原理,建立了“人力资源统计学”的框架体系,以期促成“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统计学 研究
一、人力资源统计学研究
统计作为一种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活动,必须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新经济时代统计遇到了强大的挑战,同时新经济也为统计的新领域——人力资源统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时机。
人力资源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描述、衡量、跟踪、预测人力资源状况,并对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论学科。对于人力资源统计学研究,将对人力资源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向定量化和精确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而目前国内对人力资源统计研究体系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未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衡量的指标体系和统计研究方法体系,国内外对人力资源统计的研究也涉及较少。目前,国外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员聘用与人员流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组织文化建设及领导者开发等方面。
通过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人力资源统计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内容、指标体系、计量方法等方面展开,旨在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统计学体系。概念方面,我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做了区分,其中,我认为二者不仅概念不同,而且所研究的视角和分析的内容也不同,并将人力资本理解为人力资源质的方面。在内容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统计、人力资源产出统计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统计以及人力资源供求统计纳入人力资源统计研究范围。而认为人力资源统计应包括人力资源现状统计、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统计、人力资源供求情况统计。
针对指标体系的设置,我认为本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指标应围绕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来设置;从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动态指标、效能指标五个方面构建了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以上的研究给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的形成,提供了多种思路,起到了奠基作用。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关于人力资源的描述统计,而在结合统计推断理论对人力资源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统计分析上还比较欠缺。总之,系统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统计学学科体系尚未形成。
二、建立人力资源统计学框架体系
建立人力资源统计学重点在于如何反映人力资源数量特征,从而来构建人力资源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框架。因此,需在首先界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范畴;以此为出发点设计考察人力资源的综合指标体系,如人力资源的存量、流量、投入、产出及效益等统计指标;进而进入统计分析阶段,介绍一系列的统计研究方法对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未来趋势、配置等情况展开研究。
1.人力资源统计学理论基础
包括人力资源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统计学基础,人力资源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基本范畴、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2.人力资源统计数据调查、整理与显示包括人力资源数据获取的主要调查方法,如,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进而介绍数据整理方法,如统计分组、统计图表等。
3.人力资源综合指标设置
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从宏观和微观分为国家、部门、企业、个人,从时间上分为静态和动态,从空间分为国家、地区、行业、职业,从范围分为群体和个体,包括设定人力资源存量指标、流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五大板块,并确定各指标计算方法。
4.人力资源回归与相关分析
包括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分析、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人力资源发展趋势预测等。
5.人力资源统计制度的系统设计
包括人力资源统计制度的内容,在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应用以及人力资源统计分析中的作用,对现有人力资源统计范围、方法、调查方式、资料完整性等方面的反思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统计制度的初步设想,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各级经济活动单位对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需要,规范数据来源渠道,保证人力资源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统一性、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我发现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角度反映人力资源状况和规律的指标群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比单一指标、综合指标等能提供给人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更强的功能。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统计数据,可以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利用这些统计数据,进而界定、统一人力资源的范围、统计口径、统计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了解人力资源的现状和供求状况,客观地反映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投入、配置等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由于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数量化,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难度远远超过物力资源,国内外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尚未解决这一难题。
人力资源是国家财富,人力资源统计是了解掌握和监控人力资源规模、水平及其变动情况的根本手段。但通过我的研究,我发现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统计无论是从理论方法还是实践活动上都缺乏系统规范的研究成果,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完善人力资源存量统计指标,建立人力资源流量统计指标,并加快建立一个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投入产出及效益等进行跟踪监控和辅助决策的长效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统计调查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统计信息共享,为国家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袁卫等: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杜谦 宋卫国 高昌林:建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的建议[J].统计研究,2004,(3)
统计学学年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