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05-26 18:53

会计电算化就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析电算化会计教育新思路

【摘要】电算化会计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无法保持一致,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之后,电算化会计教育新思路也随之产生,存在的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

我国已有很多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需要一大批电算化会计人才,而高校教育是培养、输送会计电算化人才的主要途径。要解决好电算化人才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好电算化会计教学问题,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对部分高校电算化会计专业进行的调查,发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1.电算化会计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在论及电算化教学目标时,对于需要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考虑得不够,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确定电算化会计教学目标。明确符合社会和企业实际需要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

2.电算化会计教育的层次不清。

我国会计电算化教学已建起了以大专、本科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会计电算化在教学层次上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层次的界限不清、层次不明。也就是说,大专和本科甚至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差别,无法满足社会对多种层次电算化会计人才的需要。

3.电算化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混乱。

由于电算化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不清,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与公共课、基础课的比例失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比例较小;要么重专业轻视计算机基础和编程,要么重计算机基础而忽视了会计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这几者之间没有把握好平衡度。

4.电算化会计教育实践环节缺少。

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资源有限,再加上由于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很多电算化会计专业学生学完本、专科课程后,甚至还没有看过或用过有关财会软件,更不用说编制财会软件了。有些学校虽然也购置了财会软件,但没有很好地运用,只是流于形式,效果极差。

5.电算化会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厂矿企业对学生实习变过去那种“热烈欢迎”为“拒绝”,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外,没有地方拜师学艺,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学生的素质也大为降低。

6.电算化会计教育考试方式呆板。

电算化会计课程采用笔试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纯粹依靠笔试,肯定是不够的,因为电算化会计需要与实际结合,而且还需实战效果,因此在选择考核考试方式时应以符合考试目标为原则,建立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考核考试体系。

7.电算化会计教学方法单一。

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代替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深究,对学生不进行启发,而是一味地灌输。当然一些高校也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在电算化会计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这些尝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走形势、搞热闹的情况,没有考�怎样创造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每种方法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合理的组合和运用。

8.电算化会计教学理论研究薄弱。

作为会计学的一个主要方向,需要一种科学的电算化会计理论作指导,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很少,几乎为零。加强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促进中国的会计改革,也是我国会计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解决当前我国电算化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电算化会计教育目标。

电算化会计教育目标无非有两个选择:一是全面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二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有能力开发会计软件。每个学校的电算化会计专业都应该明确教育目标,不能含糊。

2.电算化会计教育层次分明。

会计教育层次划分应以电算化会计教育目标为依据,明确各教育层次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笔者认为,专科教育应以培养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本科教育应以有能力开发会计软件为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中,硕士以“开拓型、外向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博士以教学、科研人才为培养目标。

3.合理设置电算化会计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根据电算化会计教育目标按教育层次来设置,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如大学本科可提高通用专业基础课的比重,降低专业课中实务操作讲解比重,提高专业理论课的比重,重视会计软件程序的编制,重视会计实践课程的设置。

4.重视电算化会计教学实践。

为确保该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要做通盘的考虑;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在实验室封闭实习的方式进行,也可通过已建立的联系机制到电算化企业进行实际操作。

5.建立绩效机制来吸引优秀人才成为电算化会计教师。

一是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吸引人才,二是培养教师能力,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师专业知识。

6.改革电算化会计教学方法。

改变在学校以课堂、课本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在教学中力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会计实践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变填鸭式为赏识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行案例教学、模拟操作、软件开发设计、小组辩论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7.应由职业界、学术界和教育界联合编写电算化会计统一教材,教材应重视理论讲解与分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通用性。

另外按实务应用编写习题集、案例、会计模拟核算资料、教学版会计软件、教学录像等。另外要建立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换机制,以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国外类似的教学工具也可引进编译,最好能形成此类教学工具库,如:题库、案例库、软件库、录像库等。

8.加强财务会计软件的开发与理论研究。

教学单位基本硬件应全部具备,由计算机专家研究开发的各种财务会计软件已进入市场,专业教师队伍能够独立从事财会软件开发和理论研究。

总结

我国电算化会计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电算化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缺乏联系机制,导致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无法保持一致,也导致了电算会计教育中诸多问题的存在。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之后,电算化会计教育新思路也随之产生,存在的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有关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2

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与实践

1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会计电算化就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纵观国内,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课程设置普及化,但培养模式略显落伍

20世纪90年代,在《关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财政部层明确指出:到2010年的时候,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力争超过80%以上,对于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将有明显的提升。为此,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全国会计类院校中都有设置,几乎所有的会计类专业必开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设置一门或多门“会计电算化”类似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实际上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上只是稍微调整一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为实现通过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的会计人员的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长期以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习、考核设计等环节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致使该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学不到精髓,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挑起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大梁,更无法胜任网络时代对会计工作的新需求。

1.2 师资力量薄弱

在会计专业中,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因而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一方面对原来的会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软件知识方面的短期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计算机的实践知识比较薄弱,只能把计算机当做处理会计工作的工具来讲解;另一方面是授课教师来自计算机专业,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缺乏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而将会计电算化当成软件开发课。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交叉性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整合。再有,近几年会计电算化教师师资队伍比例失衡,老中青教师队伍脱节比较严重,中流砥柱力量日益减弱。

1.3 教学内容落后,方法单一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在这种大环境下,进而带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现实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例如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逐渐成为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与技术的发展速度之间明显存在着差距。导致社会应用水平高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高于教材的内容。在会计电算化课时方面,很多学校给予的课时较少,以及教学软件的滞后性,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简化或省略一些章节和模块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未很好地融入教学理念。

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会计市场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学生比较认可会计职业,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本不顾忌自身的教学条件,导致将会计电算化误认为是计算机与会计学的叠加,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就是所谓的既懂会计又会电脑的人。在论及培养目标时,由于对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缺乏周全的考虑,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会计电算化工作难以相互匹配。

2.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基本会计电算化操作是会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仅局限于培养技能,进而满足于通过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着眼于某种商品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使用某种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处理,以及编制报表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们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学习一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践,并且在一个学期完成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人才质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应变方面,适应性都表现出不足。

2.3 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条件简陋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现有的校内会计电算化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使得会计电算化校内模拟实训流于形式。会计软件的单一,版本的滞后,都给培养条件带来了困扰。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味地以市场为中心,在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教师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就盲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质量非常低。

3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构想

3.1 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严谨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科学培养人才的首要环节。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这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构建严谨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加强理论基础教育,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学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来强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操作。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业务素质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关键。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其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接受财务软件公司推出的师资培训,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接受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技能,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建立高水平、高业务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再次,让教师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交流,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将经验成果融入实践工作。

3.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认为,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以 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第一对于会计电算化原理部分,对于电算化专业来说,这部分知识是基础,专业性相对较强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方式主要以实施 计算机CAI为主。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形式多样、界面美观、操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声形并茂,直观易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是财务软件 应用,这一部分是对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原理,教学方式通常采用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向学生演示软件操作的具体流程,然后将备份的练习账套通过网络系统传递给学生,结合教师演示的步骤和要点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和操作。第三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在对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全程跟踪,教学方式主要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为了减轻 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利用网络软件接收、评阅学生完成的账套,并进行在线评阅打分。

3.4 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表现为“合作教书育人”与“合作 发展就业”。第一,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岗位中去 实习,在真实的 环境下感受财务流程和操作技能,比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异同。学生可针对校内实训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请教专业的会计人员,从根本上消除知识盲区,培养其适应 职业岗位的能力。其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 实践指导。

4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思路与渠道,应该与时俱进,顺应 经济发展要求。通过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模式,来为我国培养出符合 社会需求的21世纪会计电算化人才。

有关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