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2017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三阶段都是主攻复习,怎么复习才有效。在高考之前,语文通常进行两到三轮的复习,应该复习哪些资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一、科技说明文复习指要
一、精读:
1.精读时圈划一些重点语句,这些地方有时可能会成为考点:
B、关联词(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之所以……是因为、由此可见、因此、由于等等)
C、修饰、限定语(当今、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与此相反、等等)
D、指代性词语(其、这、那、这些、那些等等)-----常使用“代入法”进行验证。
E、关注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2、答非所问
3、范围失当(缩小范围、扩大范围、改换范围)要注意“一些”、“凡是”、“几乎”“全部”“那些”“这里”等字眼
4、改变性质(已然/未然、假设/事实、偶然/必然)要注意“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如果”、“必然”、“关键”、“最重要”、“主要”、“比较”“尤其”、“特别”等字眼。
5、错置关系
二、 文言文阅读题复习指要
一、文言文实词
①根据形声字推断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②根据通假字推断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①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如: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速:招致)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薄:迫近)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拔:超过)
D.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责:寻求)
②借助课内语句来推断词义。如:
3、根据结构特点推断。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A.举类迩而见义远(迩:近)
B.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欹:“不正、倾斜)
C.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周:周密、周全;隙:不周密、粗疏)
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4、根据语境事理推断。用“代入法”,将所提供的意义放入原文,看看解释是否通顺合理。如:省质检“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平”解释成“平定”代入语境显然不妥,只能解释成“讲和”。
(二)掌握常见的18个虚词
1、区别介词、副词、连词。
2、记住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
常见错误:事件杂糅、内容错位、无中生有、表述失当、颠倒是非、强加关联
三、 经典、名著阅读复习指要
1、通过《文化文学名著阅读指要》(双十),熟悉三部经典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十一部名著的故事梗概。
2、复习已做过的《论语》训练(5张),《孟子》训练(6张),《庄子》训练(2张),了解经典阅读题的出题方式和答题要旨。可将《文化文学名著阅读指要》中的经典阅读题作为参照。
3、理解并熟悉已发的十一部名著简述题内容。可将《文化文学名著阅读指要》中的名著简述题作为参照。
四、诗歌鉴赏题复习指要
以放读材料为主复习,熟悉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类别,通过例题熟悉答题方向。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再把以前的资料(常见意象、答题模式)复习一遍。
五、 默写复习指要
以放读材料为主复习,留空处可作为自我检测,坚决杜绝错、漏、添字。特别关注默写篇目中有结论性的句子、有易错字的句子和对偶的句子。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应为“天台一万八千丈”。
六、现代文阅读复习指要
一、现代文阅读答题注意事项:
1、观照全文,仔细阅读,读懂大意。(把握文意)
2、关注文中领起性和总结性的语段,归结性语句,并在阅读中做下记号。(理清思路)
3、寻找阅读区间,一般而言,阅读区间集中的,在某个语段或语句上下寻找即可,阅读区间分散的,就需全文进行观照。(确定范围)
4、筛选信息时,如语句修饰语(非关键性词语)过多,应懂得化繁为简,使语句简洁。(合理整合归纳)
6、所谓“开放题”答案也应从文中作者的观点中进行提炼,而非大谈自己的感受。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容易混淆的成语
1.容易误释词义的成语
【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诗经豳风七月》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是指农历的七月,流指向下运行,火是星宿名,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每年农历六月的黄昏时刻,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以后便渐渐偏西向下沉落,所以叫流火,这时酷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地凉了起来。
如:俗话说:七月流火。今天,扬州的气温蹿至今年入夏以来的最高点,达到37度。(此处不解词义乱用。)
【明日黄花】原意是说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后用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如:这篇通讯虽然写得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是明日黄花了。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如:今年学校又新建住房四栋,五一前后将有126名青年教师乔迁新居,因此他们个个都弹冠相庆。(弹冠相庆用在此处不合句意。)
【安土重迁】形容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重,不轻率。如: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2008年江苏省高考题,该词用在此处错误。)
【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经,正常。如:这和尚疯疯癫癫地说了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训,准则。如: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火灾。(此处将不足为训的训错解为教训。)
【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如:刚才放的那几首歌都不大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后用来指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集团之间的斗争。党,偏袒。如:我们必须指出,任何人都不能唯我独尊,甚至党同伐异。这种政治文化绝对是不健康的。
【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抗,对等。如:办公软件市场已经从原来微软一枝独秀,逐渐走向国内外产品分庭抗礼的局面。
【毫发不爽】形容一点也不差。爽:差错,失误。如: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毫发不爽与生病无关。)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程,衡量,估量。如: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很快,中国的现代化是可以计日程功的。
【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假,借用。如:借书最忌全书一套借去一本,而且久假不归,使全书成为残本。
【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劳,伯劳。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一体的夫妇,也会有劳燕分飞的一天。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如:一道神秘白光袭倒七百多棵大树,武汉东湖风景区22日晚发生的这一令人费解的大怪事,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如:他经过认真学习,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此处将文不加点错解为不加标点。)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如:他花钱很随便,真是大方之家。(此处将大方之家错解为花钱大方。)
2.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含辨析例句)
【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如: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了天上,对朋友竟然侧目而视。(这里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如: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这里将马革裹尸错解为死得很惨,死后连棺材和埋葬的地方都没有。)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如:小东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性格封闭孤傲的他对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敌对情绪,他最终为自己的危言危行付出了惨重代价。(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
【万人空巷】并不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说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如: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本句从语意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因此万人空巷用在此处错误。)
【三人成虎】原指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了。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如: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这里将三人成虎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会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如: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这里将河东狮吼错解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致使意义,适用对象、色彩均不当。)
【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如: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这里将下里巴人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极纯熟的地步。如: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这里将目无全牛错解为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如:成都五牛俱乐部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实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这里将望其项背错解为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该词与衣服不合身无关。)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做声。噤,闭口不做声。如: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该词和寒冷没有关系。)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如:上个月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此处用来形容消费者,明显是望文生义。)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如: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这里将不赞一词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涣然冰释】比喻相互间的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今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这里将涣然冰释错解为冰块解冻。)
【惨淡经营】原指作画之前,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精心布局。后来形容苦费心力地筹划并从事某种事业或工作。如: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家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该处运用正确,但因后有红火,容易被判断为错误。)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如:解决好职工和学生的冬季取暖问题,是学校领导首当其冲的任务。(望文生义)
3.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含辨析例句)
第一类:人、物不分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如: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该词不能用来形容花木。)
【楚楚动人】形容女人打扮得漂亮,姿态娇柔,能打动人。如: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该词一般不用于形容文章。)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如: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该词只能用于指人,不能用于指物。)
【倚马可待】原意是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很快就可以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如: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该词不用来形容做事。)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如:《大河之舞》自1994年首演以来便炙手可热,并且引起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更被全球艺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该词在此处用错了对象。)
第二类:谦、敬不分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如: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该词只能用于自己,这里却用在别人身上,显然不够得体。)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如: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主持人建议李教授先来一段开场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词用在这里颠倒了主从关系,显然不正确。)
【忝列门墙】谦辞,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如: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鼎力相助】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如: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第三类:陈述对象错误
【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累得要出汗;用屋子放书,要堆满整个屋子。形容书籍极多。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该词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如: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张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这里用错了对象。)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如:老张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东山再起】原指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后用以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如: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就会东山再起。(该词只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往往用于思念,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如:最近一段时间,寻找好剧本成了不少影视制作人朝思暮想的事。(句中的朝思暮想应该用梦寐以求来替换。)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如: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此句是指听话人听不懂,显然用词不正确。)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如: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这里用来形容石刻作品中的花鸟虫鱼和人物形象,显然是陈述对象的误用。)
4.容易用错感情色彩的成语(含辨析例句)
【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是褒义词。如:虽然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该词多用于褒义)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如: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该词多用于贬义。)
【守株待兔】贬义词,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心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如:通过查询该车车牌号,民警确认这是一辆被盗车,于是决定守株待兔,等偷车贼来取车。(此处用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显然不恰当。)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如: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用该词形容年轻的科学家克服困难,探索奥秘的勇气,显然是不恰当的。)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如: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本句是说辛弃疾笔下的功夫很深,而且富有豪情。这里显然是误用。)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词。如: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他仍然侃侃而谈,为自己开脱罪责。(此句表达的是贬义,应用振振有词。)
【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如:面对自然灾害,党和政府对我们关怀得无所不至。(此处应用无微不至。)
【始作俑者】贬义词,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如: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褒贬失当)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多含贬义。如: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此处用该词来形容艺术爱好者,是将贬义词误用作褒义词。)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如: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真可谓处心积虑。(该词一般用于贬义)
【蠢蠢欲动】贬义词,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如: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此处误将贬义词用作中性词。)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贬义)。如: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非要对现有的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不可。(该词一般用于贬义。)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指导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一)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解释“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四)语法求解
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
如2006年安徽高考试题中“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又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题“庭除甚芜。除:废弃”。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又如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五)妙用修辞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如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中要求解释“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六)引申推断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如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考查“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中“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又如2003年全国高考考查“务”字的含义,而这个词有多种理解,如“事务、务必、从事、致力等”,如高中第六册书《报任安书》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句中,“务”解释为“事情、事务”,而就2003年全国高考所考文本来看,说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顿政务,故这里可以由“事情、事务”引申为“致力”。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2017高考语文复习资料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