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生本苦的传统文化
一、章回体:形式上的复古
众所周知,章回体形式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独特创造,举凡优秀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所采用的都是章回体形式。明清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皆是如此。《生死疲劳》作为21世纪的创作作品,采用这种体式,完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部小说也因为对经典的传承而备受瞩目,成为它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点。作者将小说分为五个部分,共五十三章。每一章的结构都是传承古典小说的体式,通过一种轮回观念的表达,自觉地延续发展着中国本土小说叙事传统。由于作者的语言与叙述一向具有一种如大江大河般滔滔不绝滚滚而来的特点,所以对于章回体形式的运用,便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叙事惯性形成了强有力的控制与约束,从而使得莫言的小说面目较之于从前清晰了许多。
二、魔幻现实主义:对传统志怪小说创作手法的继承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莫言的授奖词称: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确,莫言将民间故事通过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将其与当代社会发展背景糅合在一起,并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融合,最终创造了一个辉煌瑰丽的小说世界。其实,志怪小说在魏晋时期就已兴起,其内容怪异,情节离奇,多是用虚幻的志怪故事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花鬼狐妖世界的描写,揭示了不同于人世间的情感,将当时的社会常态通过非人的眼睛展现出了一个荒诞怪异的世界。《生死疲劳》这部小说,无论是其传奇手法还是他的创作题材,创新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对非人世界的描写,折射社会的弊端,表达人们的精神世界。首先,蒲松龄的创作范围总是围绕自己的故乡——淄川县蒲家庄来进行创作,而莫言《生死疲劳》的创作也是围绕着自己家乡——高密东北乡来进行创作的。对自己的故乡进行描写更具有一种真实性,这也是莫言对传统的一种继承。其次,莫言的《生死疲劳》,利用佛家轮回观念,采用魔幻的创作手法,荒诞而又不失真实。他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近五十年的历史,将那个时代的历史现实、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动物的眼睛,展现人世间的真善丑恶,做到了与民间历史故事和对现实的结合。对传统志怪小说创作手法的继承,是作者取得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人生本苦、轮回观念:佛教思想的影响
《生死疲劳》中体现的许多佛理,都是源自佛教思想在我国的传承发展。“生死疲劳”一词,出自佛经:“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小说从西门闹冤死开始,历经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终重新做人,就是讲述了一个人生本苦、世道轮回的故事。传统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万般皆空”、“人生本苦”等观念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因果报应主题,来彰显鲜明的道德伦理观念与善恶是非的评价,充满了惩恶扬善的思想精神。第一,人生本苦在《生死疲劳》中,作者对人生本苦的观念的表现得最为明显。整部小说就是一部苦难史。有西门闹蒙冤受死,在畜生道里五次轮回的无奈;有白氏对情感的忠贞,被披上地主帽子的悲惨;有蓝脸对单干的执着引发的种种批斗;有蓝解放追求爱情使得家庭支离破碎、孤家寡人的结局;有洪泰岳对集体经济的过分执拗与西门金龙的同归于尽;庞抗美对权力的滥用以及因为腐败被正法;庞凤凰难产而亡……似乎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的结局都很悲惨。在佛教看来,苦的根源是执着。他们有的执着仇恨,有的执着于爱情,有的执着于一种信念,有的执着于财富和权力。无论执着的过程是享受还是痛苦,结局还是回归于苦,化为乌有。
第二,生死轮回。他曾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就了蓝脸的命;不懒不贪,勤勤恳恳发家致富;还能有好的对待乡民。因此在阴间他为自己喊冤,他不断地经历着轮回,试图申冤昭雪,回归到人:一世为人、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最后又轮回到人。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身份截然不同的西门闹一直关注着在世人的悲欢离合,在现实面前却动弹不得。自己的冤屈无法解决,还要面对身为动物的各种难题。他的生命与人生并没有质的变化,他的记忆他的仇恨仿佛永生不灭,跟随着它的每一次重生。他的每一次轮回,都反映了轮回之苦。总之,《生死疲劳》这部小说,无论是其章回体的运用,还是对于传统志怪小说创作手法的继承,还是其佛教观念的运用,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渗透。也正是由于它传统文化的继承,才使得它独具中国的民族特色。
浅析人生本苦的传统文化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