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科技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7-06-18 14:22

计算机以及其在工作、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使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计算机类科技论文发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计算机类科技论文发表

计算机类科技论文发表篇一

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摘要】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在对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学生现状了然于胸的情况下,正确运用教学规律指导教与学,同时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做法,只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国家栋梁。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而致力于培养这类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高等教育中计算机类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关注知识系统传授,忽略学生需求及认知状况;关注教师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忽略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关注显形课程作用,忽略人文课程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过分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忽略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之计算机专业教学范畴广,语言庞杂,更新快,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使得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上某种人才缺口严重,所有的招聘会应聘者云集,而企业却挑选不出想要的人才,学生的能力和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此种格局,如果不改革传统的高等教育,不从教学方法手段上采取新措施,何谈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也要求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内容信息量小、教学互动欠缺,都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剖析本学科在当前高等教育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了高等教育的目的意义,了解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对教学手段方法做出了一些新的改革和尝试,以期解决上述长期困扰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问题。

二、明确几个前提

1.明确教学的目的与意义。计算机类课程学习,不仅仅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带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应注意培养学生敢用、会用、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了解教学的规律。课程的形式包括理论课和上机课,上课之前的备课是必经之道。关于备课、上课、上机之间的关系,记得有位老教授说过,备课是个无底洞,上一堂课可用一周时间备课,用一天时间或一小时备课,但其中教学质量的差别也就可想而知,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们应保证备课时间与上课时间至少4:1的比例。另外,备课切不可上一节备一节,应要求教师必须在开课时对课程的整体架构有清醒认识,对教材比较熟悉。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有的放矢,抓住重难点知识,上机课目的明确,前后贯通,每次试验设计合理,为综合设计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3.了解学生现状。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个体情况千差万别,应该尊重个性,遵循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组合上应该多样化、多模块,让学生均能按自身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块,教学计划制定要体现刚性与弹性的结合。

4.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古语云,师之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推崇,维持基本的师道尊严,有利于树立威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但在新的时期,教条呆板的为师风格早已淘汰,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习的信条,要能走下讲台,多参与师生互动,多了解学生的需求。过分强调两者某一地位的重要性都是不合宜的,师生关系有个平衡点,掌握尺度,处理好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5.正确处理教材与课件,教辅资料的关系。目前,高校使用的计算机类教材,总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教材的选择上,除了看中教材的口碑,还要看其与教学对象的贴合度,不同层次的院校有所区别,本专科教学有所区别。对于教材的使用也要灵活,该重点讲的要花时间讲深讲透,有些内容则留给学生自学。把最重要最难的问题放在最宝贵的45分钟内解决。特别是教师们要将教学观念转到专业素质教育轨道上,�循善诱,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操作欲望。

如果能清醒的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清晰的认识到教育教学的规律,把握好师生关系,严肃认真的对待备课和上课,再加上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会使教学效果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直是遵循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只会让学生感到是被动而无趣的。强调教师权威,学生过于被动,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当今各种先进流派的教育理念则是由单纯传授知识变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由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如何提高学生技能而展开,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言听计从。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学习差异,进而制定有的放矢,因人而异的学习目标则是这一做法的具体体现。

2.步步为营,于无形中见有形,润物细无声。在对理工科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授课应该遵从人们认知的思维习惯,把需要讲授的知识摊在面前,转换思维,站在学生的立场,模仿一下学生会如何学习和理解,培养对知识的逻辑思维和描述能力。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体现出的逻辑思维的魅力将是受众者能从中感受心灵震撼和启迪的重要源泉。授课过程中,每一部分的章节内容在老师心中,教师在每一部分有意识的安排相应作业和上机内容,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知识,最初的作业可以是一个单一的程序功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小模块,随着知识的递进,在学期中后期,开展综合课程设计,将平时的小项目重新组合,设计重整为一个比较实用的系统。学生们在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中,逐步提高,渐入佳境,最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收获学习成果,很有成就感。

3.结合学科特色,案例带动教学。精心设计实验课程,做到每节实验课有目标有任务,实验课程开始用10~15分钟时间做前期知识要点的回顾,包括对知识原理的描述与展开,然后引入课程案例,将学生划分为4人左右小组,以项目驱动教学,改变满堂灌,将学生的眼手脑充分调动起来,给学生一个比较实际的切入点,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感觉能够入手,再通过将此例不断修改、扩充,引导学生参与到程序的编制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将学生的成果展示出来,对程序代码进行剖析,引出扩展案例,对学生进行启迪。让他们来评定优劣,吸收优点,修改错误,引导学生进行优化。最终实现知识验证与综合的实训。此流程包括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问题、再解决问题、优化设计、综合评价等诸多环节,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的调动学生参与,学生参与小项目,参与分工合作,参与竞争。不断扩展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的思考,有效开拓思维,使得学生真正地成为“主体”,而教师尽可能的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4.调节教学。调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观念、新思维、新模式。其概念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诸要素适时进行调节控制,通过增删、矫正、回授、补救等措施,从而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对课堂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教学氛围等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因素的调控能力,体现了对教师素质的更高要求。调节教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使教和学达到自然、融洽、统一、和谐,体现了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谐教学能够使沟通愉快,各取所长。

5.建立健全导师制。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不再局限于单向活动、双向活动,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应创造条件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仅起主导作用。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提升自主研究能力,导师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导师制最明显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师生互动上,导师可以做到分层指导,发展个性。同时更贴身的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学习、就业指导,将科技前沿知识带给学生。导师制活动的开展不必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将学生沙龙、论坛、例会、合作式学习、研讨会等形式作为辅助教学模式,变大班教学为小组讨论、个别辅导。

6.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多媒体的作用。以往的设备跟不上,多媒体普及不够,现在各个高校多媒体课堂的普及率大幅上升,但又带来新的问题,很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没一个字,更有甚者,没带U盘,就无法上课,这种对于多媒体的过分依赖不值得提倡,即便是有多媒体,教师也要注意对它的应用要得当,正确认识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固然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优点,也要注意应与传统板书配合使用,并注意与学生互动,不要让课堂成为一个人的独角戏。另外,在形式上,课件不可过于简单也无需过于花哨,过于炫目喧嚣。此外,对很多辅助软件辅助工具的利用,可以弥补在课堂上无法演示实例的缺憾,比如备课时用录屏录音的小软件,可以让教师在家里备课时制作好录像,在课堂上直接播放,节约了时间,又收到了直观的效果。

7.建设精品课程,辅助学习系统,辅助实验系统。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可在网上浏览大纲,课程教案,收看教学录像,完成网上试卷,查阅参考文献和教学资源,下载教师讲义,成绩评定,网上答疑,实现全方位,多渠道,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大平台。

8.健全考核机制,课堂评价机制。针对计算机类课程大多有实验课的特点,应该加强对实验课的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肯定在学习中肯钻研肯动脑、效果突出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建立一种实时和动态的考核制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和督促,不让他们死读书,觉得临时抱佛脚也能应付考试。

高等教育会因为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而产生波动,这是历史的必然,但高校教师应与时俱进,了解教育的规律,了解处于这个年龄层的学子的成长规律,把住时代的脉搏,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不断求真务实地探索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有创新性动手能力强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金瑾.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毕节学院学报.2010

[2]田光佩,徐倩.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综述.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3]王根顺.论高等学校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现代教育科学.2006

[4]范会敏,王淑蓉.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手段与方法探讨.商洛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3

计算机类科技论文发表篇二

浅谈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改革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作手段,因此现在各大高校都将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加强大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虽然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计算机应用课程考试问题。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将考试作为一种程序,就是让你学生走走过场,完全没有起到对学生的评价作用。而且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的内容、方法等也存在着问题,因此学校要进行考试改革,转变学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让考试不仅成为学生的评价依据,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改革

计算机应用课程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的基本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修这门课,学校开展这门课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的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的使用方法,如word、excel以及ppt的使用方法。通过这门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学校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考核的时候,所采取的考试方式和内容都已经无法使用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试是作为学校用来评价学生的重要方法,学校也是依据考试的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因此对于在考试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应用加强重视,进行考试改革,让考试能够更加准确的体现出学生的能力,让学校能够更客观对学生进行评价。

1.现在学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人员对于考试认识不足

学校所有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对于考试的认识都不足,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功能和“塑造”功能。学校领导认为实施考试,只是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而考试成绩也只是作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这样的考试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根本就无法让学校领导深入的了解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无法找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1.2 考试方法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考试方法主要闭卷考试,考试方法比较单一。而且现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考试现象是:闭卷多、开卷少;理论多、实践少;笔试多、口试少。总体而言,现在高校都没有脱离应用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出高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1.3 考试内容设计不合理,评分方式不科学

现在高校在设计考试试卷时,都只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而且对于考试的内容都是从教材上摘取出来的,有些教师在考试之前还会给学生划重点、划范围,使学生都不认真的对待考试,也造成了学生的成绩差异过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在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评分时,只是根据标准答案来进行试卷评改,这样的评分方式所得出来的结果,无法完全的准确的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1.4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课程内容重复、脱节和排斥

现在国家每年都会举办两次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些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软件。但是近年来的等级考试的内容出现于教学课程内容一致或排斥的现象。而且有些学校在安排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时候,只注重课程教学,完全忽略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等级考试的重要性;而有些学校却过于夸大等级考试的重要性,只根据考试内容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过关,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2.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改革措施

2.1 对计算机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行上机操作测试

计算机应用课程考试实行上机操作测试是非常合理的。学校可以将上机操作测试分为两种测试方法,分模块测试方法和综合测试方法,以此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模块测试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对于这方面的计算机知识的是否已经掌握。根据测试结果了解到自己的对于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再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知道自己完全的将这方面知识熟练的掌握了。综合测试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整体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考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将这部分的考试内容布置下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选题,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项目设计。期末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是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功的考验,毕竟现在的高校的考试机会不多,期末考试的成绩就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学校要保证期末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还要是对学生的全面考察,所以测试内容要具备全面性和高效性,因此学校也就采取上机操作测试,随机挑选题目,让每个学生的题目都不尽相同,而且也可以进行全面的考查,考完后,让计算机进行自动评分,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公正性。这样的考试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校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2 学校应该大力推行“以证代考”的考试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都比较注重各种证书,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也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认证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以此来取代相关课程的校内不考试。比如,学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就可以不用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也就不需要参加期末考试了。而且学生获得证书之后,可以向学校申请加分,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学校推行“以证代考”考试方式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考试,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实力。

2.3 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是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校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考试时,不能只用期末考试就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学校可以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期末考试的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学校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特点,对考试评价比重进行调整,其中期末考试评价比重占40%,课堂学习过程评价比重占60%,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方式是教师让学生独立的完成布置的项目任务,这些项目任务都是需要学生应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来完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项目完成情况来进行打分,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形成性评价。对于期末考试可以采取上机操作测试方式,随机选题,计算机自动打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是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所以大多数的计算机课程实践内容就占80%。这些实践课程包括word、excel、ppt和Internet网络操作等内容。所以在考试中,要将考试的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多增加一些实践操作题,尤其是综合性的实践操作题。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应用。

3.结语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术,并进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应用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高校的考试制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要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计算机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行上机操作测试;大力推行“以证代考”的考试;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实践题。实施科学的考试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滨.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黄晓丹,朱国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9).

[3]钱纪初.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1(12).

[4]郭琳.高职校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考试周刊,2012.

计算机类科技论文发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