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一思修课程论文精选

发布时间:2017-06-01 13:37

思修课是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17大一思修课程论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2017大一思修课程论文精选篇一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摘 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完成这一战略任务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共识和凝聚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

一、问题的提出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决定》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要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时隔5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重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又作了更具体的部署,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从宏观层面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而且具体地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战略任务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地位、作用、功能以及建设规律等;二是关于社会思潮的性质、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思潮的分类、社会思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引领”的必要性、可能性、必然性,引领的方法、原则、机制、途径等。几年来,这方面学术研究的成果很多,而且多是省、部和国家级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就事论事的多,深层次、大视野的研究少;研究思想机制的多,讨论利益机制的少;总结国内经验的多,借鉴国外成果的少;注重一般性理论研究的多,关注普及的少。克服以往研究的不足,需要从问题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把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二、问题意识域中的“引领”问题

在对现实的评价中,有成绩意识和问题意识两种。成绩意识以成绩为主,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主。由于成绩与问题相伴随,因而没有纯粹的成绩意识和问题意识。一般来说,无论评价的主体是国家、民族、团队还是个人,当其实力不足时,往往会通过“回头看”形成成绩意识,从而为评价主体提供信心和支撑;而当评价的主体具备一定实力并追求发展时,又需要横向比较和“向前看”,发现差距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追求更好更快得发展。

在问题意识域中,当前条件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仅要面对严重的挑战,而且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面临的挑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思想领域内的交流、冲突与激荡。而思想一方面具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受到实践发展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面临的挑战,可以更清醒地把握形势,自觉地推进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

首先,伴随着全球化的“四个更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挑战。新世纪初开始,随着我国融入世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受到各种不同思潮的冲击,这些思潮包括新、老左派,新自由主义,新儒家学派,民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非社会主义思潮。全球化过程中的“四个更加”即: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显,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四个更加”从外部环境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出挑战和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四个越来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挑战。客观现实的复杂多变和各种新观念的不断生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四个越来越”即: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挑战,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的挑战。这“四个越来越”从内部环境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再次,伴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而显现出的文化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适应”。实践的快速发展与理论的相对滞后、不够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引领社会思潮显露出的一些不适应,主要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适应、与高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不适应。这些“不适应”,意味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一战略任务的实现存在着根据不足的问题。

最后,伴随着人们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而出现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心理方面的严重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构成严重影响。毫无疑问,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的思维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和不满心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造成的负面影响更甚。

上述四个方面的挑战和不足意味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作为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既要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也要解决自身内在根据不足的问题;既要强化自身能力解决当下存在的严重问题,也要根据实践的发展,防微杜渐,占领文化阵地的制高点;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既要营造客观的环境,也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机制。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解决的问题

直观地看,“引领”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谁引领谁、引领的对象及其载体受众的状况;用什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要素及其科学解读;引领的方式方法等。

就谁“引领”而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倡导者和宣传者,从而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主体。而各种社会思潮则是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对象和客体。由于上面提出的各种社会思潮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不同,政治立场不尽一致,价值选择多种多样,因而完成“引领”任务,必须根据不同群体的现实状况,包括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等,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展开宣传和教育,从而达到“引领”的目的。

然而,无论针对哪一群体、哪种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容是一致的,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基本要求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规范。为此,必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由于这里的“三个倡导”是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三个倡导”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前者是从宏观视角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结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从微观视角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践行;前者包含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内核。就“三个倡导”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来说,学术界有人认为,这“三个倡导”是分别就三个层面的主体而言的,即第一个倡导是针对国家,第二个倡导是针对社会,第三个倡导是针对个体。本文认为,如果把“三个倡导”看作不同主体应当践行的价值观,很有可能会割裂“三个倡导”,即破坏它作为整体的存在。这样一来,不仅在学理上存在逻辑问题,而且在实践领域也会导致践行的误区。仅以诚信为例,如果把诚信孤立地看作个体应当践行的价值观而排除国家、社会作为价值观载体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可能使诚信作为观念树立起来。这是因为,诚信作为价值观在实践领域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环境和氛围的。如果社会上没有诚信的风气,或者说,国家不讲诚信,个体的诚信是难以为继的。再比如,如果把富强仅看作国家的价值目标,而忽略富强对于个体的意义,就会在理论上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促进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在实践上,离开了个体的富强,国家的富强也不可持续。

本文认为,可以从多视角看待“三个倡导”之间的关系。从功能方面看,“三个倡导”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于,它们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在这里,第一个“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现阶段的总体目标,而第二、第三个“倡导”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翼”,第二个“倡导”所涉及的内容侧重于社会和公共领域,而第三个“倡导”所涉及的内容侧重于个体和私人领域。而无论社会、公共领域还是个体、私人领域,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追求目标。这是因为,现阶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和追求的外化和具体化,而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需要全社会和每一个体的努力。由于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价值观存在于个体价值观之中,并规定个体价值观,另一方面,个体价值观以个性化、差异性的价值观表现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作为一体之两翼,在宏观方面,以追求社会的自由为终极目标,以平等和公正为内在根据,以法制为保障;在微观方面,以个体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前提条件。总之,“一体”规定着“两翼”,“两翼”及其相互关系支撑着“一体”。

从目的看,“引领”的落脚点在于:(1)在指导思想、道路方向、基本要求和规范方面形成共识,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凝聚力、创造力;(2)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市等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华民族不仅在经济上成为大国,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成为大国;(3)通过“引领”,增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自信,从而积极实践,促进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解决“引领”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解决“引领”问题既要肯定以往研究方面的成绩,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既要就事论事,也要做深层次、大视野的研究;既要研究思想机制,也要讨论利益机制;既要总结国内经验,也要借鉴国外成果;既要注重一般性的理论研究,也要关注文化,特别是社会科学的普及。为此,本文认为,解决“引领”问题的基本思路在于:

必须把“引领”看作系统工程。在这里,一是要以能力为根据。“引领”作为系统工程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引领”的能力。“引领”的能力是实现“引领”的内在根据。而“引领”的能力也是一个有机系统,从形态看,包括主观的认识能力和客观的实践能力;从时间维度看,包括活动起点的决策设计能力和活动过程的操作实施能力;从空间和载体看,包括整体能力和个体能力。在这里,各种能力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包含,相互补充和制约的。它们的相互关联,构成能力的结构体。只有具备相应的能力并把各种能力整合起来,才能使“引领”任务的完成具备了内在的根据。二是要以创新为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其实这一任务作为问题的提出,就是实践的要求。实践的发展规定并要求着“引领”的发展;而社会思潮的复杂多变,也为“引领”提出新的课题。创新作为解决“引领”问题、完成“引领”任务的能力,正是实现“引领”的题中应有之义。三是要以实践为标准和归宿。一般来说,评价是对价值的反映。这种反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以求真为前提,以判断得失利弊为内容。然而,评价不是简单的好坏利弊,而是引导活动的方向和方式。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评价应当以实践为客观标准,由于实践是动态的、历史发展着的,以实践为标准,就内在地包含着以历史为标准;又由于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以实践为标准实质上就是以群众为标准。以实践、群众、历史为标准,意味着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效果,既不是引领主体的自说自话,也不是被“引领”客体对“引领”结果的肯定或否定,既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也不能绝对的务虚,而是应当从实践出发,从实践主体的群众出发,一看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看是否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看是否坚持了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四看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此,必须首先更新观念,即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思想与利益的关系、国内经验与借鉴国外成果之间的关系、专业研究与普及的关系、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等。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上述各对矛盾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其次,要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在于,从形式看,由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大要素作为有机整体的定性、定向、要求和规范的内在关联,构成紧密联结的有机整体,它们在形式上是合乎逻辑的。从内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每一要素都体现着社会历史规律,它们在内容上是合乎规律的。从功能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问题的提出,是直接针对思想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挑战之不足的。这样,形式上的合乎逻辑与内容上的合乎规律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实践的需要,这样的体系当然是合理的。只有在理想与现实、思想与利益等矛盾关系的处理上形成共识,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才能更自觉地在实践领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作为现实的反映要以现实为根据。为了增强“引领”的有效性,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基础。这是因为,只有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建设需要现实的基础和根据。而多种社会思潮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的反映。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创造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条件。在这里,科学与和谐构成相辅相成的矛盾关系,它们互为前提、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评价的尺度和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也只有在和谐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坚持科学发展。这样科学与和谐互相关联的关系,意味着通过社会和谐的程度可以判断坚持科学发展的程度,通过坚持科学发展的程度可以判断社会和谐的程度。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联结起来,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现实的基础,从而从根本上为“引领”提供客观现实的根据。二是针对现实问题,诸如发展不平衡、人们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展开积极有效的工作。如前所述,思想是现实的反映,各种社会思潮存在的根据在于社会现实的多种多样。这样,只有针对现实问题展开工作,才能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解决思想问题。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艰苦的建设过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机制,要把思想机制与现实机制结合起来,把科学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专门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的普及结合起来,并且要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四是占领传播渠道、更新传播方式。信息时代的多媒体作为传播思想的渠道,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非社会主义思想就会占领。其实,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正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占领思想阵地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也必须通过传播渠道才能占领思想阵地。与此同时,还要更新传播方式,这是因为,传播渠道不同,传播方式也不同。只有最大限度地占领传播渠道,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才能有效地完成“引领”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6] 龚群.三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N].光明日报,2013-01-05.

[7] 公茂虹.拓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路[N].光明日报,2013-03-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2017大一思修课程论文精选

2017大一思修课程论文精选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