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7-03-23 21:42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欢迎参考!

人教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授之以渔”,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科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包括理解科文中实词与虚词的意思,通假、活用、多义、古今异义和一些固定句式的使用;3、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由于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目标“3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

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学生们学习过的有关儒家的知识导入,让学生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其次,诵读课文。通过单个学生读课文、教师的纠正范读、全体学生共同诵读三个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第三,让学生主动疏通课文词句,指出应该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教师给与总结与点拨,这是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整合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层次,从而理解孟子论说的逻辑性,也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作准备。第五,再次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布置作业,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借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其次,按第一课时所分层次对课文进行分析。

第一层,也就是课文的第一段,先让学生背诵第一段,然后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1,[提问]梁惠王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3,[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最后提出[提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明确:战国时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这时可以联系现实,让学生讨论,两千年前国君为国家人口少而忧虑,而现在政府又忧心于人口过剩,我们可以怎么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不拘于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通过这道探究题,希望学生更好的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历史事件。

第二层,也就是课文的2—4段,同样先让学生背诵,然后抛出两个问题,一是,[提问]这里孟子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手法,这样论辩的心理动机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明确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形象的好处,了解孟子投其所好循循善诱的心理动机。二是,[提问]这个比喻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孟子指出惠王的尽心其实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都是暴政。通过这两个分析,明确名字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比喻论证。

第三层,就是课文的最后三段。同样要求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要求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提问]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仁政的大概内容。接着让学生思[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答案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确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最后,提出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文中的做法在当下有什么值得借鉴的?这一讨论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仁政”思想有一个深入的思考,训练发散性思维。接下来对本课作总结,向学生介绍孟子“仁政”思想在当时的结果和对后世的影响。这时要求同学再次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背诵课文,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

人教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