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传统武术南拳的种类介绍
武术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到了明末清初更有了飞跃发展,出现了流派纷呈,群雄四起的现象。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化州传统武术南拳的种类介绍。
化州传统武术南拳的种类介绍
化州传统武术南拳1、龙拳
龙拳为象形拳上层功夫,以螺旋上升,螺旋下降,盘旋起伏,穿云拨雾之势为特点,其动作柔而大方,手法有缠、裹、搂、砍、抱、拧、转、抄等;腿法有合、弹、旋风脚、摆、扫、飞脚等;其步形有龙形步、独立步、马步、弓步、插步、扣步、跨步等,练此拳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延年益寿之功能。练习是要动作流畅,节奏分明,眼到手到,对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化州传统武术南拳2、蛇拳
蛇拳因模仿蛇的动作而得名。有关蛇形的拳术,类别很多,如形意拳有以蛇形为动作的拳路;少林拳有以蛇形为主的蛇拳;南拳有以蛇形掌为主的蛇形拳;也有以模拟蛇的各种运动形象结合技击的象形拳类。
传统蛇拳的动作开合得宜,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上体要求松柔,下肢则要灵活,做到步活而桩实。蛇拳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实战时则要求:身要颤,步要转,二手忽闪神要战;圈绕步,步偕身,用指抢喉快为准;龙戏珠,掌插肋,勿手啄人勿顶击;脚尖点,虎爪进,急来缓应巧柔还。发劲时,同时还发声,以声助势。
传统蛇拳的套路主要由神蛇炼月、金蛇陆起、蛇蟠天真、白蛇吐信、风蛇绕树、率蛇盘石、毒蛇喷沫、腾蛇走雾、角蛇应尾等形象化动作组成。蛇拳以蛇形掌为主要手型;以穿、插、按、劈、钻、压、摆、挑为主要掌法;以崩、钻、按、冲、横、劈、勾为主要拳法;以半马步、跪步、丁步、独立步、弓步和麒麟步为主要步型.
化州传统武术南拳3、虎拳
虎拳是少林武术中的象形拳,拳式威猛,如猛虎下山,虎啸生威。拳路中贯穿的手法常用虎爪,以意领气,气贯爪指。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快速多变,防不胜防。虎拳要表现出兽中之王的威猛气势。
一种地方拳术,在福州、闽侯、长乐、南平、三明、仙游、莆田等地流传较广,属南拳类,也是一种象形拳。清乾隆年间,永福县批口村李元珠所创。仿虎之形,取虎之技,融为拳意,创编了虎尊拳(即母拳,指第一路拳)。
虎拳拳术套路有三战(三箭)四门、猛虎下山、角短、剪手、千字打、猛虎洗爪、虎仔伸腰、仆地虎、太子游城、关公拉须、关公拖力、日月连环脚、虎形五技拳等,器械套路有笔架叉、狼宪、丈二杖七十二步、齐眉杖等,对练有双虎跌、两虎相斗、对杖等。虎拳套路短小、简练、紧凑,步型、步法偏小,以三七步为主。手法多用虎爪和拳掌,手象车轮。习练中注重气的配合,运用丹田之气,以意导气,力随气出,做到形、气、劲、意的完整统一。攻防上强调手法多变、脚步多移,逢桥断桥,无桥造桥,逢空则补,突出近战短打,防中带攻,明防暗攻,以刚制刚。同时还主张见力借力,见力化力,硬中见柔,出手真硬,化手真柔。腿法运用谨慎,起脚三分虚,无搭不起脚。虎拳发劲凶猛。练时吞喉露齿,狮嘴映城目。常发声吐气,阔气催力,震脚助威,以扬其势。突出了刚猛势烈,以刚制刚的运动特点。
虎拳是以虎的动作、行姿、扑食、打斗而创编的象形拳术。此拳凶猛凌厉,以腰带动,以气催力,刚健有劲。手法有抓、摆、撩、搂、按、压等;腿法有蹬、踹、勾、踢等;其步法有弓步、马步、跑步、独立步等,演练此拳可增强斗志,锻炼力量,训练时要一招一式动静分明,适合6至50岁人群演练。
化州传统武术南拳4、豹拳
豹之威不及虎,而力则较虎为巨。因豹喜跳跃,腰肾不若虎之弱也。练时必须短马起落,全身鼓力,两拳紧握,五指如钩铜屈铁。故豹式多握拳,又名金豹拳也。
1 金豹手 两脚立正,两拳握抱于腰际,拳心空含,正头颈,吞津气沉于丹田,目平视右侧前方。此名金豹定身。接着,提起右脚朝右侧前方跨落一步,左脚蹬力呈右弓步,两拳抱腰不变,目视右前方。接着,配合鼻均匀细长地吸气,同时上体左转正身,两脚蹲呈马步桩势;左右手变豹爪,运力画弧于腹前,右爪在上,左爪在下,爪心均朝前。气刚吸满则闭息,上体右转,左脚蹬力呈右弓的同时,左手豹爪收于左腰际,右手豹爪挽力朝右前上提起,肘与肩平,豹手高与额平(图4)。然后,用鼻徐徐将气呼出。
2金豹三通炮 接上动,收下右手于腰际时,左豹手快速向前打出(图5)。收左手又打出右手。继之收右手,打出左手。金豹拳均以快拳打出,手步一齐,此式则以左右手共击3次而得名。眼手不离方称妙也。出拳时必须全身聚力,两腋注力夹紧,呼吸自然。
3金豹卧山 接上动,配合鼻吸气的同时,左拳收回于腰际,右拳用慢力朝前上提击,至与额平止,气刚好吸满(图8)。随后闭息,右手用力内压至右大腿时,身体重心左移坐,左手用力朝左上抬移,右手上推移至胸前,此时刚好呈右仆步。然后用鼻将气徐徐呼出,意力全注于肱肘。
4金豹直拳 接上动,配合鼻均匀细长地吸气,同时,左脚蹬力朝右拥身呈右弓步,左拳下压收于左腰际,右拳用慢力朝前由下向上通提。继闭气将右拳慢力收至右颌前时,气已闭不住;此时,翻右拳疾如炮火一般,配合口发“哈”音朝前方击出,左手上护于右肩前。
5豹子弄球 接上动,配合鼻均匀细长地吸气,同时,左手五指伸开向左外画、挽臂扣指握拳收于左腰际;随后,右手屈肘下沉,肘尖至腹前腰际时,气刚好吸满,闭息后右手如握住一物朝怀内拉拢。然后,用鼻徐徐将气呼出的同时,两拳下收沉,全身力注于两腿。
6金豹举天 接上动,配合鼻均匀细长地吸气,同时,全身聚力,两拳自腰际朝前上方缓缓提举,至肘平肩时,气刚好吸满。接着,闭气,双拳用力往下坠,全身聚力,怒目圆睁,至两手压至左右腰际而止。然后用鼻徐徐将气呼出。至此,右手金豹形已毕,换练左式。
7金豹手 接上动,上体左转正呈马步桩,配合鼻均匀细长地吸气,同时,两手向上胸抬移,至乳上时手心翻向内,两肱、臂、肘、拳俱用意力向左右撕折至气吸满时,再将气用鼻徐徐呼出。接着,配合鼻吸气之际,两拳变豹手向腹前下压移,手心均向前,右手停于腹前,左手停于胸前。气吸满后将气闭住,上体左转,右脚蹬力呈左弓步的同时,右手金豹爪收于右腰际,左手豹爪挽力朝左前上提起,肘与肩平,豹手高与额平。然后用鼻将气徐徐呼出。
8金豹三通炮 接上动,收下左手于腰际时,右豹手快速向前打出。收右手打出左手,继收左手打出右手。自然呼吸,其他要领与右式金豹形相同,惟动作方向相反。
9金豹卧山 接上动,配合鼻均匀细长地吸气的同时,右拳收回于腰际,左拳用慢力朝前上提击,至与额平止,气刚好吸满。之后闭息,左手用力内压至左大腿时,身体重心右移坐,右手用力朝上抬移,左手上推移至胸前,此时刚好呈左仆步。然后用鼻将气徐徐呼出,意力全注于肱肘。
10金豹直拳 接上动,配合鼻均匀细长地吸气,同时,左脚蹬力朝左拥身呈左弓步,右拳下压收于右腰际,左拳用慢力朝前由下向上通提。继闭气将左拳慢力收至左颌前时,气已闭不住,此时,翻左拳疾如炮火一般,配合口发“哈”音朝前方击出,右手上护于左肩前。
11豹子弄球 接上动,配合鼻均匀细长地吸气的同时,右手五指伸开向右外画挽臂扣指握拳收于右腰际;随后,左手屈肘下沉,肘尖至腹前腰际时,气刚好吸满,闭息,左手如握住一物朝怀内拉拢。然后,用鼻徐徐将气呼出的同时,两拳下收沉,全身力注于两腿。
12金豹举天 接上动,配合鼻均匀细长地吸气的同时,全身聚力,两拳自腰际朝前上方缓缓提举,至肘平肩时,气刚好吸满。接着,闭气,双拳用力往下坠,全身聚力。怒目圆睁,至两手压至左右腰际而止。随后,左脚朝右脚内侧收拢,正身伸立的同时,用鼻徐徐将气呼出,平心静气,放松身体,
化州传统武术南拳5、鹤拳
鹤拳是南拳的一种。多流传干永春、福州、福清、长乐、莆田、连江,宁德一带,并经过华侨传到港澳和东南亚。正宗的白鹤拳,相传由永春方氏七娘所创,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宗鹤(即宿鹤)、 鸣鹤、飞鹤、食鹤(即朝鹤,又名痹鹤)等四种不同的拳种。
宗、鸣、飞、食四种鹤拳既然同出一源,它们在技法和训练要求方面就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它们都讲三战为基本;都讲气沉丹田,练丹田功,以气补劲。技击时都要求内外合一,借助明暗二劲。在身法上都要求头顶、项稳、拔等、松肩、松腰、松胯、提裆吊肚。手法都要求五行变化,讲相生相克。步法都要求稳固,五点金落地,落地生根,等等。
但是,它们作为不同的拳种,一又各有其特点和独到之处:宗鹤注重用“宗劲”,刚柔相济;鸣鹤以声催力,激烈勇猛;飞鹤舒展大方,动作形象;食鹤轻巧快捷,灵活多变。
宗、鸣、飞、食四种鹤拳,因各自特点的不同,对身法、步法、手法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各不相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这四种鹤拳。
一、宗鹤拳
(1)宗鹤拳的特点
宗鹤拳的最大特点是“宗”。“宗”是方言,难以用确切的文字来表达,只能说个大概。我们知道,狗从水里爬上岸时,身上总是发出一种弹抖之劲,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间弹掉、科净。狗的这个动作叫“狗亲身”,这种弹抖之劲就叫“宗劲”。所以我们说,“宗”有“弹、抖、撞”的含义。
宗鹤拳在训练中就是要求每个运动员练两臂弹料之劲,控抖之功,-一以及两腿缩绷之劲,要求做到:“两手如竹绳,两脚如车轮,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身法上则要求做到:“龟背鹤身,虾退狗宗身。”
宗鹤拳在技击上的特点是: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手上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注),善用“断手”、“挪手”、“冲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扫腿”,讲渐打渐进,渐打渐退,讲闪躲带打。
宗鹤拳套路,共有一百零八个动作,分三战、四门。三点(方向打三点)、五梅花(套路、路线成梅花形)、鹤翅、五步等。其中主要是练三战。拳谚说:“要想宗鹤好,三战里面找。”故三战是宗鹤之本,宗鹤的奥妙大都在三战中。
宗鹤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吞、吐、浮、沉的气功运动。它的呼吸方法是从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由于训练时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刚柔相济的特点,构成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从外形和内在的精、气、神的讲究来说,都有它独到之处。
(2)宗鹤拳的气与劲
宗鹤拳用气,气沉舟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宗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_
宗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宗鹤着重练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练时应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细、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
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会使你每当训练开始不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络,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h再下行经颜乔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在练丹田功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很多武术家在表演内功时,腹内经得起各种东西的冲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在技击武术中,气能助力和劲。在发劲时,气还有助于稳定自己的重心,增强两足之间的力量,使之做到两足落地生根,稳固下盘,加大爆发力。故气不能集中于丹田后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后由丹田贯串于足跟底,以气助力,再发于身体任何要出击的部位。这就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说的“劲到脚底,浑身是劲”的道理。
练宗鹤拳还必须注意气贯丹田,出手出气,气行一贯,练时手对脚,也就是天对地,手——脚——气相连。
宗鹤拳所要求的是宗劲,而不是宗力。故动手就要有摸抖之劲,力由足起,劲由腰发,由腰部带动全身发出一种弹抖之劲。
宗鹤拳有明、暗劲之别,来源于明、暗气,明见于外形,?暗潜于内在。两者的关系是气通过运行,调动了人体的内在功能,使各部器官发挥较大的机能,见于外形。这也是鹤拳的共性。
丹田功的训练还能起到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作用。由于丹田功练的是瓜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长,它能使腹肌腰肌、隔肌等机能都得到增强。根据现代的研究,腹式呼吸还可促进内脏运动,消除脏器郁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胃液。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改善营养的吸收。同时,腹式呼吸还能促进静脉血回流到心脏,改善淋巴液的循环,同时,刺激神经系统,不断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据临床观察,腹式呼吸可治疗呼吸、心血管系统、溃疡病、胃下垂、”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长期练此功,可使人精神旺盛,面色红润,体格健壮。
宗鹤拳训练时只要能做好腹式强缩运动,做到呼吸深长有力、均匀沉细,注意力集中并意守丹田,就会很自然地把气血由丹四周流全身。练功时气由丹田发,以气催力,劲达两足,使之落地如生根。同时还必须注意身体各部器官密切配合,才能使劲再达到全身各个部位。
如果在训练时气吸进并集中于丹田后即直接呼出,身体各部没有进行任何配合,那就会影响练的效果或出现副作用,如动作笨重,不协调;练内功则会出现头昏脑胀,身病体赢等。而且,不拘内外功,都会出现眼起红丝,气色黯败,筋骨不舒,神色不宁的现象。
二、鸣鹤拳
(1)鸣鹤拳的特点
鸣鹤拳也是鹤拳的一种,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
2 拳的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稳固,落地生根。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
3 这么.一句话“狗法落地蓬车莲(注)鹤法全靠摇宗手。”鹤法中所谓“摇宗手”即“摇身过解”:“摇”指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宗”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宗劲。鸣鹤拳也是一种鹤拳,它的发劲也离不开宗劲。
4 发劲后,劲力到达各关节时,有明显的“颤吹之劲”。福建人称这种动叫做“痹”(也有人称之为“吹劲”或“宗心”的).
鸣鹤拳的发劲方法,也是气沉丹田,劲由腰起,下至足,使两足落地如生根,再从两足由下往上发于全身各部。这种劲较为明显地表现为两手有显著的颤抖之感,吹抖的频率很快。每次发出“颤吹劲”时,两手有显著的弹劲,不断地颤抖,待劲催达顶端时突然出击,使之有一“寸劲”。
鸣鹤拳的这种发劲方法需要长年累月不间断地锻炼,并非在一、二个月的时间内即可练成的。只有经过平时刻苦的训练,使身体各部的柔韧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活动性不断得到加强,神经肌肉的活动反应迅速,同时收缩力加强,再加上气沉丹田,以气催劲,以声助力,这样发出来的劲才会成为鸣鹤拳里的那种“颤劲”。所以鸣鹤拳的套路以外观来说比宗鹤拳的拳势更为激烈,勇猛矫健,且富有阳刚之美。
化州传统武术南拳6、猴拳
中国拳术之一,以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而得名。据记载,中国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猴舞和猴拳。西汉长信少府檀长清曾在一个盛大宴会上表演猕猴舞。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 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图象,描绘的正是猴子的动作。明代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也有猴拳的记载。
猴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风格,但基本要领却是共同的,即在眼、身、手、步等方面要做到 22 个字:刚、柔、轻、灵、绵、巧、躲、闪、神、束、抓、甩、 采、 切、刁、拿、扣、顶、缠、蹬、踹、弹。前10个字指的是整个动作的神态,中间 8个字指的是上肢手法,后 4个字是腿法。
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要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如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 蹬枝、 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等都是具有形、法统一的猴拳动作。
有的套路还编进一些跌、扑、滚、翻动作。猴拳要求做到形象、意真、法密、步轻、身活。形象就是外形要像猴子,如耸肩、 缩颈、圆背、 束身、弯肘、垂腕、曲膝等。
意真是要做到神似,表现猴子的精神。法密是方法要紧密连贯,有起伏,有节奏。步轻是步子轻巧迅速。身活是身子灵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猴拳在动作质量、套路编排、表演效果等方面都有提高。自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以来,历届全国性武术表演比赛都有猴拳项目。
化州传统武术南拳的种类介绍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