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1 10:21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必须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各种心理调控技巧,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发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探析》

[摘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必须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各种心理调控技巧,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自我教育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新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过去对健康的片面理解得到了纠正,使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心理健康对人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面向21世纪的历史重任和让中华民族富强、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代重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更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实效性。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普遍是健康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总的看来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生理上讲,大学生正接近人生的顶峰时期。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

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灵敏度提高,记忆力、思维能力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能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性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但他们抽象思维的水平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敏感性发展较慢,尤其在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观点看问题时显得理性不足,往往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臆断的境地,这就难免“连当代最伟大的政治家都认为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在大学生看来却易如反掌”。

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青年心理学之父”霍尔认为,人们处在青年期的特点是动摇、起伏的,会出现一些非常显著的相互对立的冲动,他称之为“狂风暴雨的时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在价值判断时常常摇摆不定,涉世不深和青年人的心理矛盾又使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非常强烈,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豪情万丈,或意志消沉、悲观丧气。

第三,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青春期就已萌动的独立意识迅速复苏,自我意识增强。然而,长期以来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生活实践的教育导向,使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当生活、学习上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有的则采取逃避的态度,严重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总体上是好的,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而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心理调控技巧,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发展。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开展,全国有近80%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在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存在着形式化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学校不仅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学生把学校开展的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学讲座及课程。开设心理学课程,使大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与心理保健的途径;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自觉控制情绪;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这无疑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也符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学校可以开设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各种讲座,比如对一年级新生,可开设“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人际关系调适”等讲座;对毕业班的学生可以开设“如何选择职业”、“走进社会前的心理准备”等讲座,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现实的能力。

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高校探索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过程中,要逐步开展心理咨询和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使部分大学生从困惑、迷惘中走出来。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同学之间充分沟通、相互帮助、友爱和谐,树立积极向上的学风和高尚的道德风尚,使大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使其身心全面发展,心理紧张得到缓解。校园的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大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意志得到磨练,情感得到升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发展得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能够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因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自信心,并产生悦纳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强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人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要勇于正视,切不可采取逃避的态度,这就要学会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在众多困难和挫折面前,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通过矛盾分析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各个击破,否则就会焦虑彷徨、手足无措,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其次,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持自身的身心健康。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一般都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保健。最后,也可以通过听心理健康课或讲座,阅读心理卫生方面的书籍以及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等途径,来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对于心理障碍较严重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同学来说,不能讳疾忌医,应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合理调控情绪。兴奋、愉悦等情绪能提高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而不满、抱怨、悲伤等情绪易使人消沉,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还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降低人的免疫力,容易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同学们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情绪和烦恼的心情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集体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友情。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双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同学们获得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当个人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时,就可以及时向同学当中可信赖的人求助。

总之,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更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当今大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作者单位: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