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发布时间:2017-01-13 17:48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在教师就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你对教师公共基础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一)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2、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

A、编制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育活动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教师有下列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 )。

A、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

C、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

D、未对学生因材施教

E、未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5、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有( )。

A、学科知识 B、经济学知识 C、教育心理学知识

D、教育管理知识

E、教育行为学知识

6、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 )。

A、语言表达能力 B、教育教学能力

C、组织管理能力 D、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7、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凡是能增强儿童反映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判断题)

8、“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体现的是学习策略。(判断题)

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判断题)

10、学生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判断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2、【答案】D。解析: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展开过程。

3、【答案】D。解析: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

4、【答案】ABC。解析:《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5、【答案】ACDE。

6、【答案】ABCD。

7、【答案】√。

8、【答案】×。解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属于学习迁移。

9、【答案】√。解析: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物质前提。

10、【答案】√。

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二)

1、下列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

A、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持续递进性

C、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2、按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可以把需要划分为精神需要和( )。

A、物质需要 B、生理需要 C、社会需要 D、成长需要

3、新教师次上讲台表现慌乱属于(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理智感

4、中小学班主任的任务包括( )。

A、搞好班级日常管理 B、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D、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 C、合作学习 D、探究学习

6、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德育

7、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判断题)

8、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判断题)

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判断题)

10、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判断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个体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2、【答案】A。解析:按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可以把需要划分为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按需要的起源可划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3、【答案】C。

4、【答案】ABCD。

5、【答案】BCD。

6、【答案】AC。解析: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途径;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智育却不是教学的任务。

7、【答案】√。

8、【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

9、【答案】×。解析: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

10、【答案】×。解析: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

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