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读书笔记3篇

发布时间:2016-12-02 13:14

病梅馆记》既是作者心灵的物化,又是社会历史的象征化。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病梅馆记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病梅馆记读书笔记1

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作者这样写道: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闻梅也哉?节先自《晚清文选》卷上。我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有以下心得:在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梅,作为高洁、孤傲品格的象征,历来倍受作家艺术家的青睐,几乎所有以梅为题材的诗文曲画,都是梅的赞歌。然而,《病梅馆记》却一反过去对梅的礼赞,它是关于梅的首曲悲歌,第一次为梅的不幸遭遇发出悲愤至的呐喊。此文寥寥数百字,揭露了当时社会年各色人等对梅的压抑摧残。

《病梅馆记》既是作者心灵的物化,又是社会历史的象征化。作品中,梅已不仅仅是自然界无情无欲的草木,而是现实社会有血有肉人象征,是作者真挚的情感的寄托,龚自珍直截了当地标明这一题旨:当彼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戮之权不告于大夫,不宣于市,不宣于司市,君大夫亦不作受。其法亦不及要领,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渣滓心。。。。。这是《病梅馆记》的绝好的注脚,二者不同的只是表达的差异,它们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可怕的社会图景:封建专制走到穷途末路,一切有志之士,都江堰市将被社会窒息、扼杀、它的前途,也只能是“将萎之华,惨于槁木!”

病梅馆记读书笔记2

作品以梅比喻人,托物议政,曲折地表达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和束缚的不满,反映了作者要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和渴望挖掘人才,治疗病态社会的愿望。在作者看来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生长发展规律,如果人为地去控制其发展,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也应该以此太反思一下,我们将每个学生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和教育,而不注重因材施教,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制作出来,而压制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这样一来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国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利的,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

病梅馆记读书笔记3

关于龚自珍写作此文之目的,我是这样理解的:清朝末年,既得利益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当时“传道授业”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教师)。由于长期的思想统治,全国人才培养(成长)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摧残和巨大的破坏。此时,龚自珍站在时代的高处,从忧国忧民的角度出发,托梅议政,用象征的笔法抨击了清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和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解放思想、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文章第一段分三层,揭示了病梅产生的社会根源:第一,受统治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对梅树不正确的审美观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也就是统治阶级选人、用人的标准。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当政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谄媚、邪佞和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第二,写“文人画士”“心知其意”而“未可明诏大号”指出这种观点见不得人。“文人画士”,在这里是指那些为封建统治者所豢养,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官僚集团,要求人们成为庸才、奴才的心理非常熟悉,但他们也知道这是一种病态的见不得人的心理,可又不敢违背主子的旨意,只好采用诱之以利、借刀杀人的阴险伎俩。龚自珍用“文人画士”的比喻有力地抨击了统治者的腐朽的选拔人才的官方模式和传统观念。第三,写文人画士的邦闲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对比现实中的教育方式,包括当时的裹脚、留辫子等行为,一种强制性的培养制度和审美观,不都是对人民巨大的残害吗?

第二段一开始就说:“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说明病梅之多之普遍,对病梅进行抢救,实际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人才灵魂教育的拯救,形象地表明他疗梅的愿望和决心 ,表明了要彻底砸碎统治阶级束缚、扼杀人才的精神枷索,让人们的个性和从业方向得以正常发展,这无不表明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龚自珍谴责摧残梅树的举动,实际上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在教育战线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表达了要求改革教育的决心。多数教师只把它当作一篇课堂自读课文来处理,讲得非常少,没有达到给学生很大的思想震动的目的。

看了病梅馆记读书笔记3篇还看:

1.《爱之链》读书笔记3篇

2.巴金春读书笔记3篇

病梅馆记读书笔记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