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发布时间:2017-02-06 12:49

初一语文的学习任务加重,教师们要如何准备单元检测试题供同学们练习提升语文成绩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弥(mí)高 慨(kǎi)叹 兽铤(tǐng) 义愤填膺(yīng)

B.踌躇(chú) 亢(kàng)奋 浠(xī)水 荒谬(miù)绝伦

C.磐(pán)石 惬(xiá)意 捋(lǚ)胡子 兀兀(wù)穷年

D.揣(chuǎi)摩 蓦(mò)然 既(jì)往 气冲斗(dǒu)牛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志趣 楚辞 无暇及此 B.掣友 独裁 马革裹尸

C.衰微 苛刻 诗兴不作 D.赫然 聪慧 望闻问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许静的朗诵字正腔圆,令李老师喜从天降,他立即同意让许静参加诗歌朗诵会。

B.这部著作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是他经过反复修改后处心积虑写出来的。

C.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被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D.愚公之所以能感动上天,搬走太行、王屋二山,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队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针对“假羊肉”事件,全市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D.晚年的他,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 。 。 。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的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B.即更刮目相待(就)

C.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D.结友而别(而且)

7.下列成语既不出自本文,又与本文无关的一个是( )

A.吴下阿蒙 B.鞠躬尽瘁

C.刮目相待 D.开卷有益

8.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可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别人,对别人的进步应给以肯定。

B.我们没有必要成为全才,但要多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这是有好处的。

C.鲁肃对吕蒙的进步表示惊异,这从正面说明了吕蒙的进步之大。

D.从文段可知,我们不能找种种借口不学习,只要想努力,肯定会有收获的。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9.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的下联。(4分)

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贝多芬)

下联:炼钢铁意志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三、(本大题共10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0.作者将“耳聋”比作了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1.如何理解“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2分)

12.第三段末尾连用两个叹号,有什么作用?(3分)

13.贝多芬能够向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精神?(3分)

14.贝多芬为什么会说“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⑪“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⑫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⑬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⑭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⑮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⑯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⑰“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⑱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5.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分析)(3分)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文章第⑤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0.经典著作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继承这笔财富,利民中学七年级(3)班的同学特地举办了一次“知人论世读经典”的交流活动。

(1)在交流活动中大家对“什么是经典,经典的标准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有的说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这时主持人问你对经典的看法,你会说:

(3分)

(2)在交流会上,同学们还对我国的经典著作进行了一番有价值的解读。请你仿照他们的解读,对下面孟子的名言进行解读。(3分)

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纽约公共图书馆前馆长、卡耐基基金会总裁瓦顿曾说起他的童年:他出身贫寒,6岁丧母,祖母在伊朗北部山区把他带大,她曾告诉小瓦顿:“孩子,有两点你一定要记住:第一是出身,这一点你无法改变;第二是你的人格,而这一点则任你控制,你可以失去你的健康与你的财富,但永远不要失去你的人格,你的人格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请以“掌握在自己手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答案:

1.C(“惬意”的“惬”应读“qiè”。)

2.B(“掣”应为“挚”。)

3.D[A.“喜从天将”指喜事从天上掉下来,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好事。用在句中与语境不符。B.“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句中与语境不符。C.“参差不齐”的意思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用在句中不合适。]

4.D(A项使用了“避免”和“不”进行双重否定,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弄反了,不符合语境;B项前面说“比赛的获胜”,是一种情况,后面说“决定能否进入”,是两种情况,两面对一面,前后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应在“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后加上“的专项行动”。)

5.C(先找联系密切的句子,进行小范围的句子链接。④句中有人称代词“他”,肯定在前文中有所指,再看四个分句可以发现,这个“他”一定指“鲁迅”,而“鲁迅”这个名字在②句中第一次陈述,同时,“对手”在②④这两个句子中重复出现,根据语言的连贯性,可确定④句一定接在②句后;①句中有个“他们”,浏览4个分句后发现,④句中提到三个人,这个“他们”一定指此三人,这样可断定①句应排在④句后面。②④①句序确定,这三句综述了鲁迅伟大的原因,③句陈述结果,自然跟在后面。这样,四个句子的句序可确定为②④①③。)

6.D(“而”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7.B(“鞠躬尽瘁”与诸葛亮有关,出自《出师表》。)

8.C(通过鲁肃的反应来表现吕蒙,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9.写下一页页辉煌的篇章(结构上注意上下对应,内容上要注意人物的事迹。)

10.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分析选文第一段第一句,找出比喻句的喻体,这个比喻让我们看到了贝多芬的“耳聋”之严重,表明了他的不幸。)

11.罗曼•罗兰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画了一位与贝多芬经历相似的文学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书中的人物克里斯朵夫与贝多芬有相似的经历,他们都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对命运的挑战。他们身上都有一种不屈的顽强精神。克里斯朵夫形象的创造源于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像贝多芬身上流出的精神之河。)

12.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表达一种感叹和惊讶。)

13.能坦然、镇定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达、乐观、勇敢的精神。(最后一次指挥是不成功的,甚至令人目瞪口呆的,然而他毫不避讳,表现出一种坦然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

14.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在一分钟里”写出的音乐,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个个音符,贝多芬对音乐的热情和他心里的音乐是无法奏出的。)

15.痴情于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本题的答题点在第⑤~⑰段中,第⑤~⑧段写胡立先生受张大千影响,痴情于大自然;第⑨~⑬段写胡立先生受张大千影响,热爱家乡;第⑭~⑰段写胡立先生受张大千影响,学习厨艺。

16.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简练地传达出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以及他观察的认真,描摹的细致。(“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这句对偶,再结合第⑥段内容,作者简练地写出了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和热爱以及对自然观察描摹的细致认真。)

17.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艺高于画艺。(本题考查对句子蕴含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一句在全文的结尾,“分析作者的情感”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全文写了与张大千有关的三件事情:对大自然的痴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张大千的厨艺高于画艺。作者对张大千的情感是仰慕、感慨、惊讶,从文中的语句“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感慨系之”“吃惊不小”可归纳出。)

18.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挥毫作画时热泪涟涟,远在天涯,心里却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归迟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抒情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要求从内容、技巧两个方面分析诗歌表现出的思乡之情,因此要分别进行赏析。内容上,主要是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可看出诗人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19.B(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B项,“胡立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错,原文中是说“张大千的厨艺超过了画艺”,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20.(1)示例: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作品只有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被广大求知者认可才能称为“经典”。(结合客观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2)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无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回答问题前先要分析“示例”中“解读”的格式,经过分析后得出答题思路:先直译所给的名言,然后再说出自己从名言中明白的道理。)

21.思路点拨:这道作文题给我们提供了相对广阔的思维空间,写作时可以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自由地选材、立意,除了根据材料的提示,把作文主题确定为“人格掌握在自己手里”外,写“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情绪掌握在自己手里”“机遇掌握在自己手里”“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功掌握在自己手里”“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等等,都是切题的。

写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有:(1)不注意审视话题和把握题目内涵,大谈“人格”的价值或只谈“命运”“机遇”等,并未涉及“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致偏离话题;(2)所选的是容易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内容(如天灾人祸),却硬说它“掌握在自己手里”,显得牵强附会,缺少说服力;(3)主旨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在行文中没有突出自己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例文:

贝多芬告诉我……

无数次驻足,无数次筹备,我实在不愿去窥探您耳聋后最初的心境,也不愿撩起那段我认为是痛苦无比的记忆……

于是,我只是悄悄地谛听,谛听您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只是默默地品味,品味《名人传》上有关您的文字。但是,您却毫无保留地告诉我: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您似乎看到了我的不解,于是,告诉我……

您虽然患有耳疾,却拥有音乐——这是一个可以让您的思想、情感任意奔驰的海洋。您在这片浩渺无垠的海洋中遨游,撷取晶莹的浪花,于是,一曲《第九交响曲》横空出世了。它的出现,似乎孕育着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您也获得了释放,将音乐掌握在自己手里。

您虽然生活贫困、悲苦,却有一颗高昂的头颅。永远都无法忘怀,那次您与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一支贵族队伍,歌德脱帽致礼,而您却站立在那儿,让那些贵族向您致礼!您可知道,这一举动震撼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权贵低头,您将自己的人格,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您虽然失去了一切“欢乐”,但您却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欢乐。您以一个失去欢乐而创造欢乐者的身份告诉我: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懂了!

创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面对许多灾难,于是,我们常常怨天尤人,慨叹上苍的不公,现在想想那实在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自己才是命运的缔造者:

我们无法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无法改变上苍给我们的“厚礼”,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我们无法改变出身,却可以控制人格……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直面坎坷的从容和身为万物之灵的睿智去把持自己,驾好自己的人生之船。

点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一个把握不好就容易落入俗套的命题,但本文写出了大气,写出了才情,写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底蕴。首先,文章以贝多芬这位命途多舛的音乐巨人的一生作为诠释话题的唯一材料,足见作者的慧眼与匠心。其次,主体部分分层阐述,谈贝多芬因为直面人生、贫贱不移、播撒欢乐,所以他牢牢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条理清晰,分析准确而深刻,内容厚实而有新意。文末以一组排比句,精当地概括了面对命运的挑战时应具有的态度,可谓直抒时代强者之心声。

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