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01-05 17:14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如何能够更好的将我国公共教育进行普及十分的重要与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教育论文范文一:中美公共教育学教材比较

教育是一种传承,更离不开比较。传承是对过往经验的肯定和吸收,比较是获得新鲜信息和进步思路的重要途径。201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国教育学会分会共同主办的“纪念人教版《教育学》首版发行30周年暨教育学教材建设研讨会”大会上,诸多学者对我国过去30年教育学教材建设工作做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有深刻反思[1]。这是尊重实际进行总结,同时又眼光向外对比学习的结果。本文便是作者对比中、美教材对比分析的结果。

一、中、美经典教育学教材的基本比较

(一)教材地位、作用之比较

人教版《教育学》自1980年7月首版发行以来,至今已印行6版,累计发行500多万册[2],创造了新中国教育学教材史上的奇迹,在中国教育学拥有较高声望。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中的《教育基础》一书,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至今已发行第八版,成为国内教育科学的替代课本或重要参考书[3]。选择这两部书籍进行对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教材编写内容及结构比较

《教育学》和《教育基础》两本教材都有16章节的内容,但是在具体内容和结构设置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如表1所示。内容上,两部教材各有千秋,我国教材偏重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介绍,美国教材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更体现本国民主自由文化;结构上,由于美国教材有更加明确的受众群体,即“那些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和那些希望更多了解美国教育的人”[3],因此,本书开篇从“教师职业”入手,讨论教师职业供需、工作环境、教师待遇、从教动机等,继而介绍美国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接下来回到本国现实,论述与教育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基础问题,并对美国教育社会文化、种族、阶级问题等单列一章进行介绍[3]。不同于此,我国教育学教材结构是安排按照人们学习习惯,从基本概念入手,到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再到课程、教学,再到德育、美育、体育、综合活动课,同时还有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的理论介绍,力求做到面面俱到无遗漏。

(三)章节板块设计比较

《教育学》各章板块主要有:引入、正文、复习思考题。《教育基础》各章板块主要有:引入、焦点问题、正文、焦点问题回顾、参考资料、讨论话题列表、新的热点话题、新的学校与网络技术、总结(焦点问题、关键词术语列表、参考文献、专业词汇)等。二者相比,美国教材在联系社会实际热点、技术信息传输和应用、启发思考以及课外相关知识链接上显得尤其出众,这些板块方便读者自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章节,建立个人所需的教育模式[3];中国教材则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板块较少,逻辑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相关[4]。

(四)应用于教育教学产生的效果比较

美国《教育基础》教材通常是在研究生阶段使用,其中十分丰富的学校信息和网络技术介绍、教育教学网站的相关推介、链接资料的补充、社会热点的讨论等,实用性强,吸引力大,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寻找合适的章节自学,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我国《教育学》教材通常在本科生阶段使用,不可否定其在培养系统掌握教育学逻辑体系的“教育学人”方面的作用。但它在促进学生自学方面处于劣势,需要配合教师的大量讲解以及课外资料的充分补充。

二、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通过两部经典教材全面对比,发现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容理论化,脱离实际与生活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化,普遍存在教材理论脱离教育对象认识实际、脱离学习者实际教育生活的情况。教材不同于专著,它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要利于调动教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实践案例、先进理论研究成果、相关优质网站的推介应当纳入到教材中,方便学习者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前情引入、问题引导和热点问题讨论等,也是这个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学教材也应当引用和总结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果,介绍给学习者。

(二)教材结构组织编排上重复、机械

教材编排上的简单重复是近年来公共教育学所有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诚然,循序渐进开展教学需要回顾和反复认知,但螺旋上升式似乎才是最佳选择,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引发师生教、学过程中的疲劳。此外,还存在机械化现象。例如,教材首先介绍清楚“教育”的概念,阐明“是什么”的问题,这符合一般的心理认知逻辑。“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也是我们应当了解和掌握的教育基本理论,但这其中似乎缺少了恰当的连接,每个板块“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现象明显。美国教材并非全然皆好,内容上也存在过于分散、教育之“学”理论性不足的缺陷。但其在编写教材时的体例、结构仍然值得借鉴,包括对准受众群体切入开篇、把握读者心理认知特点纵向编排、深刻认知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教学理论实践、继而展望未来,呈现出纵向的、动态的认知发展编写思路。

(三)教材呈现方式单向灌输、刻板生硬

主题呈现方面,先提出某个规律、原则、命题,再自上而下、自宏观至微观层层论证,虽利于保证学科完整性,但这种演绎式表述方式所呈现的封闭型知识结构,极易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沦为机械灌输、盲目接受的刻板行为;语言呈现上,逻辑性、论证性有余,而启发性、感染性不足,诸如“应当”、“必须”、“根据”等词语使用太多,给人一种被命令、被控制的感觉,难以使师生与教材文本开展对话;教材设计上,微观层面通常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充分的练习和适当的评价,缺乏引导师生与教材展开对话、真正把教师与教材融为一体的有效设计,缺少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版面设计。因此,教材编写,除文本外,可以考虑引入大量热点话题的讨论,激发读者参与和思考热情;加入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的相关链接资料;介绍实用性强的相关学校网络和技术信息,以促进读者自主自发学习。适当在各章安排相应热点资料、案例,并提供讨论思路,而不是给予读者定论性信息,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改革和实践的。对比,学习,总结,借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国际发展前景的教育学教材,不仅要考虑受众群体,又要符合顺应个体认知规律。优质的教育学教材不仅是职前教师培养的工具,也应该具有激发公众思考讨论教育的作用。

公共教育论文范文二: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论文

一、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认为书本、教材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很少把学生看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学生被视为知识上的无知者,是知识的接收器。的确,教材是经过科学筛选并精心安排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前人类所积累的间接经验,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依据,具有客观属性。但我们同时还要看到,知识是人类主观认识的成果,具有主观属性,因而也可以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生成新的知识。学生的经验与感受、认识与见解、问题与困惑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然而,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资源的学生资源却常常被忽略。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许多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自己的理解给予肯定。课程的计划性重视控制,强迫学生学习既定的、狭窄的、缺乏他们真正关心的内容。课程的开发忘记了鲜活的学生个体和他们的生活世界,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失去了生活意义的基础。教学过程成了游离于教师和学生真实人生之外的“虚拟生活”。课堂上学生处于一种无思的状态,学生“吾不言,亦不思”成为教育学课程的一种常态。漠视学生资源,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在场的“缺席者”。最终结果是“学校经常熄灭了学生的天赋才能之火,靠虚假的知识骗取学生对真正理解力的渴望。”

二、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重构课程资源观,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观是指人们对课程资源的基本看法。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将直接影响人们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以及利用课程资源的程度和效果。关于课程资源,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都可以列为课程资源。基于传统的“课程就是教材”的理解,很多教师形成了“教材即课程资源的唯一”的观念。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文字和实物资源,淡化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只看到显性的资源,却忽视了隐性的资源;过分强调条件性资源,遮蔽了素材性资源。信息化社会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开放的意识,树立“为课堂教学所用,皆为资源”的课程资源观。可以说,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家庭、社会、教师、学生等都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其课程资源的价值。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将会使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给现实的课堂教学带来活力。

(二)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

高师院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诸多的教育问题,我们必须从多个层面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因此,教育学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丰富,它涉及到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领域)等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才能充分发挥公共教育学课程应有的作用。1.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教育学课程变得更加丰实教育学原本是源于生活的,没有教育实践就没有教育学。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基础上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兴趣与经验的紧密联系。比如在讲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现实生活中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之间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拓展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时空从高师院校现有的教学时空资源来看,要想增加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课时、缩小教学班级规模,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因此,要想增加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时空,就需要我们另辟途径。现在是信息时代,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室内与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拓展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时空。如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实时在线交流,还可以建立QQ交流群,微信交流群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育学,探讨教育问题。

(三)创建教师合作文化,挖掘教师资源

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每一位教育学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专长和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同时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挖掘每一位教师身上所蕴藏的隐性资源,逐渐形成教育合力,不断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会给现实的教育学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整合与挖掘教师资源,就需要创建教师合作文化,让教师在合作文化的氛围下形成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指教师按照某种合作方式,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开放、信赖、协作、支持以达成共同的合作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关系形式。教师劳动的集体性特点要求教师之间要不断合作互助,共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学校要为创建合作型教师文化提供政策性支持。如要加强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共享课件资源。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允许教研组把教育学课程内容分为模块进行教学,让擅长某一领域的教师负责该模块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让合作成为一种习惯,逐渐形成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

(四)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教育经验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更应该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审视和挖掘。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等待教师点燃的火把。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课程资源库。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个性化的教育体验、学生的教育经历与体悟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教育与其他事物不同,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现象,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接受教育,我们无法把教育同个人的经验分离开来。教师在讲授教育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让学生自己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事件,在讲述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分析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只有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教育经验,才能让教育学的课堂教学由原来的师本走向生本,回归高师院校教育学的本来意义。

公共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公共安全教育论文

2.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3.安全教育论文范文3篇

4.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安全教育论文精选范文

公共教育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