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经验

发布时间:2017-06-22 11:30

导语:《欧姆定律》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已经进行同一导体两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后进行,重点在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理解三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教师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对欧姆定律建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物理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欧姆定律教学经验

课前:期待——课改在我心中是坚定的。本学期,“教学评”的思想给我们课改的道路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清楚如何上有效的课堂。在做教学设计之前,我反复的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教学评的一致性是什么意思?教学评价到底是什么?如何制定?最后我的理解是:“一致性”是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即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性、盲目性。而教学评价则是确定学生有没有学会的依据。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是指导学生思考。

据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九年级的复习课——《欧姆定律》。

本章内容在课标中是要求是理解,也就是最高层次,因此也是各种考试的考点。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本章又是对电学基本知识的综合复习。知识点琐碎且互相联系。对学生来说,既不好记全,又容易记混。关键在综合复习之后如何把已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现阶段学生的难点。

结合同备课组教师的意见,我们将目标定位3条:1、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2、通过复习用伏安法测电阻,会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进行相关的综合计算。教师的引导以问题式呈现。每当学生要回答问题是,我都针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给出的评价标准。每个大块的知识点复习完都会有一道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联系结合。教学设计做完之后,我很兴奋。自信这样的课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又能让听课教师赞赏。随后又依据教学设计精心制作了课件和学案辅助课堂。信心满满的等待着周三下午的到来。

课中:引入——目标——问题——标准——学生回答——同学评价——练习——学生评价,课堂在顺利的进行。

但是这种顺利却给我一种难受的感觉。然而就连这种顺利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目标2的第2个活动中就打住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回忆不起来,知识的不熟练导致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清楚,以至于在练习中,作为题目铺垫的简单题目学生感到无趣,而知识提升部分又不会做。整体的课堂是死板生硬。我的激情在一点点的衰减,沮丧、烦恼随之在增加。最后,课堂检测的练习也没有完成。

课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学生的基础太差,没能跟上我的步调。反过来也就是说,我没有充分考虑学情,课堂环节不够优化,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思想的碰撞,老师始终在牵着学生向前走,没有主动性,自然也就毫无兴趣可言。老师累,学生更累。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有效,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才更优化呢?课后课改小组教师的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毛校长在会后又一个一个环节的点拨使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为什么课堂上学生死板,是因为老师没有把学生调动起来,是因为老师把课堂环节分割的太碎,就像一个馒头,你老师已经把他嚼成碎块了,学生吃起来必然是无味的。若是针对目标提出一个主问题,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依据课本,结合小组研讨,这样的课堂是否就恢复了生气。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所有的环节老师都死死的扣在自己的手中,没有放给学生,不相信学生。原因在于没有始终以学生为本分析学情,造成教学设计与学生脱节。所以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定然是空中楼阁,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

收获:1、通过用教学评一致性的思想来设计教学可以使目的更明确,规避随意、盲目性。加强目标意识、时间意识,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有重点有突破。课堂环节不再啰里啰嗦,而要紧扣目标。

2、想要课堂高效,首先要有效,而有效的前提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奋点,不仅要让学生想学,还能学得会。

3、复习课应该是知识打包的过程,充分讨论知识点之间的练习,达到以点到面,继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评价的作用是确认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运用时机是需要检查学生是否已到达目标是使用。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但每一种评价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一定每个标准都要在实现给与呈现,但是表现性评价的标准必须在活动前让学生清楚明白。

欧姆定律教学经验

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我进行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重新给出上一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

2 、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

基本上来讲,本节课三个班完全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八二班上的时候,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一、三班就不同,一、三班的学生已渐渐适应了新课的变化,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在谈到电流形成的原因时,余镇塔把电流和生物上的生长素做了对比,不论这种对比有没有道理,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放开想问题。

对于如何测车的流量,学生考虑的比较全面。这不全是因为这两个班的学生比较好的缘故——上课的积极状态与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八二班之所以这样是与我们长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关,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欧姆定律教学经验

物理八年级(下)欧姆定律内容是初中物理学的重点,不仅知识内容重要,更是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机会。虽然我对欧姆定律的教学有十几回了,但每次教学都有新的体会。

欧姆定律教学可分三步走:第一节课以教师示范为主,主要任务是教师讲清实验原理,重点讨论其中的控制变量法、电压怎样调节;第二节课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记录实验数据技巧;第三节课是归纳总结,得出欧姆定律,重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由于当代的学生与以前有所不同,对欧姆定律的教学还要注意几个细节问题:

(1)器材的选取:电源最好用带稳压的学生电源。原因是学生电源的电压调节范围较大,提供的电流也较大,学生对每个电阻的实验次数较多,有利于后期的数据分析。电阻器应提供多种数值。一般的实验室成品电阻圈是5Ω、10Ω、15Ω三种阻值一套,教师事先可以用旧的电阻器通过串联的方法自制20Ω、30Ω、40Ω等多规格整倍数的电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数据的读取:实验数值理论上没有任何限制,其实不然,数据的读取若讲究一定的技巧,学生便容易理解。如,第一实验用10Ω定值电阻做就比用5Ω定值电阻要好。原因是10Ω电阻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很容易看出。然后用其它电阻做,学生就会发现它们的电流与电压关系还是成正比。另外,用不同的电阻做实验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个电阻两端电压分别调节为1V、2V、3V、4V、……,这是为分析电流与电阻关系做准备。

(3)数据的分析:课本是要求学生做出U-I图像后再分析关系式。这就要求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要熟练。但这里要提出一点,课本上图7.1-1是错误的,按初中数学上定义,自变量应设为橫坐标,应变量设为纵坐标,很显然,这里的电流I是应变量,它是随自变量U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老师应纠正一下,以便让学生正确理解欧姆定律。另外,让学生还要知道,实验得到的数据是有误差的,甚至有的数据是错误的。若描点画一条直线能使各点在这条直线上下波动不是很大即可。

(4)解题的规范:刚学习欧姆定律,教师要强调电学解题的规范化,注重解题的过程。重点是公式的书写要规范,数值后单位不能少,解的结果不能用分数表示,最后还别忘了写答。

欧姆定律教学经验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