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目标的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新农村教育应改革目标一元化的倾向,建立新的教育体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试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论文篇一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改革》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教育;农民素质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关健是提高农民素质。然而遗憾的是,适应于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目标的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新农村教育应改革目标一元化的倾向,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称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由妇老幼看守的凋敝农村,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这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是关键环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那么,怎样提高农民的素质,需要我们在农村教育改革中探求答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是教育目标、教育投资和农村教育体系问题,转变农村教育唯升学的应试教育目标,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一、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的占到88%目前,我国低素质的劳动力绝大多数留在农村,形成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将长期存在。2005年调查显示: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金华市全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16年,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占0.82%,高中文化水平占13.97%,初中文化水平占51.32%,小学文化水平占26.92%,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99%。20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省共有3.2万个行政村,6万多名村级正职干部,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低下,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改观。可见,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是普遍现象,新农村建设在人才层面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素质低下的问题。
二、重建农村新教育
(一)改革农村教育目标一元化的倾向
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农村教育目标的一元化,突出表现在其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俗话说,未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是“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考上大学的是“鲤鱼跳农门”。农村教育目标的一元化问题,使农村教育与农民生产生活脱节,造成农村教育育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其最终结果是农民素质偏低,中初级专门技术人才偏少,农村经济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对于农村教育的弊端,早在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出于优国优民之心,纷纷提出乡村建设、乡村改造的主张,并在全国开展了乡村教育实验。其中黄炎培提出中国农村教育要走“实教结合”的路子;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
一个世纪后的农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仍然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教育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生;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智育方面又偏重于与考试相关知识的传授,忽视教给学生关于农村社会发展和做人的诸多知识。一偏再偏,使农村教育走上了升学指挥棒导引下的仅有一元化升学目标的独木桥。结果是:约占10%的高考中榜者,进了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走向了城市或发达地区;而约占90%的高考落榜者,命运最终要赋予他们难以承担的建设农村的使命。这是20世纪农村教育的最大悲哀,也是21世纪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农村教育的目标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应新农村、热爱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中初级优秀人才。新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意识,坚持教育与农村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
(二)调整农村教育布局结构
新农村教育要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人才资源,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重新调整农村教育的布局结构,在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使新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当前,新农村教育要紧紧把握完善教育体系、调整布局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具体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进行新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二是要进行高中阶段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新农村高等教育的办学路子,实施高层次的科技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达到新型农民的水平。
(三)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袁桂林教授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布局很不合理,过分集中于特大城市,而农村高等教育机构还是寥寥无几。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布局是相对分散的。笔者认为,教育界要加强新农村教育的研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农村教育体系,推动新农村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优化县(市)教育资源,以地(市)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县(市)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随着我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我国一些地方已经自觉与高等学校合作举办了“村支书大专班”、“乡镇企业经理大专班”、“科技带头人大专班”等,也有一些地方办起了农民自己的高等学校,培养新农村函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自发的农村高等教育实践,为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比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省就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村级干部培训计划:19%年至2001年,系统培训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各2.5万人,村后备干部和村办企业负责人2万人,保证贫困地区每村干部中至少有一名大学生。通过培训,湖北的村干部更上一层楼。(4)再如由浙江省政府出资,浙江林学院2005年首次面向全省211个欠发达乡镇招收101名农民大学生。首批招收的林业技术专业的农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植物学、森林生态学、土壤学、森林病虫害防治学等与农林类相关的课程。学生在校脱产学习两年,不转户口,成绩合格者,由浙江林学院颁发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文凭,国家承认其学历,毕业后回原乡工作。他们所需的学习费用由省扶贫经费全额资助。湖北和浙江省的做法,就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农村高等教育范例。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