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古谯楼旅游攻略

发布时间:2016-11-10 10:18

古谯楼景点介绍:古谯楼为三层,平面长方形,长约50米,高约25米,底层基台石砌,保持宋代城阙形制,中开门洞,门上嵌“古谯楼”石额,马夔陛书;基台东西端突出成“凹 ”字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莆田古谯楼旅游攻略,供大家参考!

莆田古谯楼游玩攻略:

景点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市区中心文献路

木构:城台上的谯楼是木构建筑,原是无门窗、无隔墙的通透空间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柱子贯通上下两层,柱头无斗拱。整体木结构系抬梁结合穿斗结构的营造方法。梁架的纵向和横向结构刚度强,抗风、抗震、抗侧性好。斗拱数量较少,种类却多,且斗底均有假皿板,斗欹有颇,形式古老。脊桁下的一组斗拱中的拱身弯曲变化自然有趣。扎牵的尾部穿过柱身,许多穿过柱身后成为拱,起到插拱的作用,而使单步梁有较好的力学性质。

莆田古谯楼旅游攻略

特色:古谯楼的造型颇具地方特色。屋顶采用中段高,两侧低的三段式坡屋顶。由于采用调节椽板在屋脊一端的高度的手法,使整体屋面形成优美的中凹曲面。上层山墙外出廊檐成为歇山顶,提高了建筑等级,造型也美。由于上、下两重檐之间的外圈是用小尺度的廊柱、栏杆石,给人外观上宛如完整的一层楼的感觉,夸大了上层建筑的外观尺度,显得更加高大壮观。而上层南面外廊石栏杆,以间为单位向外拱出,正与城台南墙拱出的弧形上下呼应,亦显出造型艺术的匠心所在。

建造:古谯楼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以漕运使杨克让奏请军治从游洋迁至莆田时知军段鹏所建。楼本为内城附在城垣上的月城(即子城)的城门楼,宋绍兴六年(1136)焚于火,知军刘登于城台上重建层楼,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明嘉靖年间(1522~1566)楼焚于倭乱,明隆庆五年(1571)郡守陈武卿重建时匾曰: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颜重建,三十一年复火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知府卞永嘉重建,时于楼门洞南面的门额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清嘉庆八年间(1803)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门额。今楼上还镶有一通嘉庆重修“天一楼”记的碑刻。“天一楼”为清代古谯楼的又一别称。

楼的后面原是北宋初尚书陈靖的宅第,后捐为莆田县都巡检廨,军治迁至莆田后,这里先后是宋代军署、州署、元代路署、明代府署,又易为明清卫署的所在地。署中有地方长官办公的正厅,正厅东有宋进士题名处的“桂籍堂”,小厅东有“清心堂”。宋代谯门内之东有回车院,是郡守任满寓居之处,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为签厅。谯门之西,宋绍兴九年(1139)知军孙荩重建有中门,谯楼下之左、曾建有宣诏亭,谯楼下之右,曾建有班春亭,谯楼外的宣化坊之南,曾建有手诏亭。因此,原为子城城门楼的古谯楼,是历史上莆田作为八闽行政区之一的见证。

古谯楼景点介绍:古谯楼为三层,平面长方形,长约50米,高约25米,底层基台石砌,保持宋代城阙形制,中开门洞,门上嵌“古谯楼”石额,马夔陛书;基台东西端突出成“凹 ”字形。二层楼阁为木质结构,重檐歇山造。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斗拱 宏大,部分结构尚保留明末清初遗迹。三层周围有回廊,置砖石花式围栏;二、三层共有100根木柱。这是福建仅存的一座鼓楼,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鼓楼之一,莆田人常把她当作“兴化府”的象征。现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古谯楼旅游攻略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