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清照咏春词赏析
仲春时节,沐浴和煦的暖风,或踏青于郊野,或倦懒于窗前檐下。闲散间爱读读前人咏春的词句,或唐诗,或宋词。其实,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者,春天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吟咏的季节,有春风拂面,有柳绿桃红。但面对良辰美景,也不全是赞颂,字里行间,说的也不全是欣喜和快乐,也有忧愁和哀惋。本人喜欢李易安的词,在她的词里,就有很多都是在春天美丽的季节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愁绪和满目的辛酸。
关键词:李清照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有花以养目,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读一卷书,或诗词,或经文,想想都惬意、舒服。和现代人相比,还是古人会生活,懂得享受。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因为她最至亲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不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她是否想到的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无声的夜会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但笛声悠扬的夜,会让伤心的人更伤心。也许是呜咽的笛声让夜色更觉清冷的原因吧,而比笛声更悲凉的,却是箫音,如果此时箫声响起,李易安的眼泪是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的。清冷的夜,如泣的笛声,几行清泪,此情此景,无法让人不动容,无法让人不伤心。
伤心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李清照告诉了我们她有多伤心。空对雅致的藤床纸帐,心里却了无佳思;动听的笛声,在她眼里,只会惊破了梅心的春意,并不能激发半点的快乐心情;淅沥的春雨,并不能让她感觉到生机,只会催下伤心的眼泪;她想到箫音,因为她必有伤心的悲泣,这声音太象箫声;由箫音又想到吹箫人与知音双宿双飞;空楼独倚,断肠人泣,梅花虽美,无人可赠。伤心!我看到的是满纸的伤心!
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
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过,都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她叙述得太真切,无论什么时候,读起它,都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彻骨的痛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十三岁的李清照,这一年避难金华。金华双溪,是著名的风景区。前两年,我曾在仲春时节游过金华的武义。熟溪廊桥,郭洞古村,都美得能让人忘情。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有非凡才情的易安居士呢。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记载,李易安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雪天尚且如此,何况春意盎然时节。但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恐怕满眼的春色已经不能再让易安居士有那么多的情致和诗兴了。
国破,让一个有爱国热忱的词人悲愤;家散,让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女人伤心;物失(李清照珍藏的文物丢失),让一朝才女扼腕。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清照只有写下这首武陵春以寄托情怀。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天在怀有不同心情的人眼里,景致和情绪都是不同的。在赏春人的眼里,是万紫千红的。后主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这里,读者似乎可以嗅到轻风送来的花香;吴文英:“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在追忆亡人的情绪里,春色只能使人更添哀愁。梦窗词中的春天,因为爱妾的亡故而使人伤怀。而李清照的眼里的春天,就更有让人难以排遣的愁苦,她不仅仅失去了可以琴瑟相和的丈夫,还失去了把玩在手的字画古玩,就连居所,也无定处。这些令人心痛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在心头挥之不去,春天,再不能让她有任何美好的兴致和情绪了。落红千片虽然伤感,但毕竟有色彩和香味,可以闻得到,看得见。但当花入尘埃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花香的感觉了,这时,对花香只是一种追忆和缅怀,如同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故人。陆放翁《卜算子》有云:“零落化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碾作尘的花是不可能再闻得到香气的,所谓“香如故”只是在回忆中的零散的片断而己。
“女为悦己者容”,当昔人已经与自己阴阳两世的时候,梳妆又为了谁呢?没了情致,人也就倦懒了。思念亡人,最伤心的时候,莫过于再现当年的情景。当年的李易安,一定也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时候。现在一个人梳妆,怎能让她不再次想起两个人卿卿我我的场面,这样的回忆带给她内心的痛苦折磨,她又如何承受得了。勾起回忆,旧景重现,对李清照来说,是最痛苦、最无法面对的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让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女词人都没了言语,此时,说什么都无以寄托哀思,说什么都不能排遣伤心。春天,带给她的,只是一片春愁。
愁有多深,愁有多苦,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以计量的东西,但李易安却清清楚楚地给了你一个愁字的斤两。佛家认为: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因此,心里装满了哀愁,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哀愁的化身。春是愁的,花是愁的,连溪上的小舟,都是用来装载哀愁的,只不过这愁多得装不过来
。
词中的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最为传神,可谓千古绝唱。词人毕竟是词人,当听说距此不远的双溪春色秀美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有了游春的念头,但对于当时的李清照来说,她游春的念头也只停留在“也拟”的阶段。估计在以前,应该是立时前往,应是“不禁泛轻舟”,但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这样传世的佳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穷而后工”。李清照此时,只是想起,并且,一想起就会失落,无家无国,无至爱之人,她如何敢去溪上泛舟,她怕那轻舟绿水,只会凭添一份哀愁,让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时代越来越进步了,现在八零后的年轻人在感情问题上似乎越来越洒脱了。身边的朋友经常说,不喜欢有些人叽叽歪歪的,这种所谓的叽叽歪歪,有时候就是指对感情的拿得起来放不下。亲近的人远行了,不在身边了,随便哪儿不能抓来一个陪在身边,什么生理需要,心理寄托,一下子就全解决了。“闺怨”这个词现在好象在年轻人的字典里再也寻不到了,既使提起这个词,也是用来对一些“痴情傻瓜”的嘲笑。
没了深闺,也就没了闺怨,也没了那么多的一往情深。感情变成了麦当劳式的快餐,囫囵吞下,充饥就成,没人去细品,觉得没有必要。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我们现在都吃得饱,穿得暖了,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都在追求着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或名,或利,甚至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其实,无外乎都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不甘寂寞的快慰。当舒服得不能再舒服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折磨自己,其实,都没有认真体会“舒服”的好,只是舒服了两天就腻了。
扯远了,还是谈谈李清照的词吧,这首《点绛唇》是典型的闺怨词。深闺的妇人,思念自己的郎君,再普通不过的离愁别绪,有人心里苦了,就那么生生地捱着,而李清照则把心里的苦清晰地写出来,说出口。就像我们有时心里烦了,想找个人聊聊一样,当我读着这首词的时候,似乎能听到李清照低声的倾诉。
“柔肠一寸愁千缕”,真的非常地想他,心里的思念,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理还乱。“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春色是美的,所以我们惜春,但春去是让人伤心的;花是美的,但落红是悲凉的,何况是雨打落花,雨声如泣,落红如泪。而比这一切,更让人伤心的,是爱人的别离和逝去。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一个“遍”字,贴切地描述了李易安的心情。等待归人的焦躁和烦闷,使得人不可能心静如水。李清照一定是来回地在檐下踱着脚步,轻抚着雕栏。台前的咫尺空间,被她用脚步仔细地量了千遍,她也许已经能数得脚下楼板的数目。这就是一个思妇烦闷又难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有才情的李清照,此时也会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没情绪,苦守着一份期待,一份盼望。
虽说闺中人含蓄内敛,但感情是真挚的,并且,李清照也绝不是内敛得不敢表白内心的人。因此,在词的结尾,她很直接、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心情。“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她心里想的就是心上人在哪儿,她倚栏远望,望向亲人归来的路,却只望见了满眼的荒草,一目的愁怅。
李清照咏春惜春伤春,咏的是一片大好春光,惜的是自己内心的真情,伤的是国破家亡人去楼空。真情比春色还美,逝去时,当留下一地的凄凉,但这凄凉,也很美。
对李清照咏春词赏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