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日本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7-05-26 17:23

现代日本的教育政策,是将“科技立国”、“教育立国”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实施了致力于扩大终身教育和高度专业教育等政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论日本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论日本教育论文篇一

《日本教育的考察与思考》

摘要 :本文通过对日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宽松教育政策和大学法人化改革的考察,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体系方面分析了日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中日两国教育的社会评价,提示改变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 :日本教育体系;教育问题;教育评价

一、日本教育的现状

日语的“教育”一词从江户时代(1603-1867年)开始使用,之前多使用“教化”一词。长期以来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热爱学习受到推崇和重视,维持社会秩序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701年日本颁布的“大宝律令”,可以说是日本最早的教育制度。其后,多数教育机构都是为贵族和武士服务,进入江户时代,出现了一般民众学习的“寺子屋”。到了明治时期(1868-1912年)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战后,日本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其后,经历了“应试教育”、“宽松教育”,发展到了“综合教育”和“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日本的学校,绝大多数是每年的4月1日开学,每年的3月31日毕业。二战后,日本采取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的教育制度。

1.1 日本学校教育体系。

现代日本的教育政策,是将“科技立国”、“教育立国”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实施了致力于扩大终身教育和高度专业教育,制定教育改革特区,设立专业职业研究生院,提升高等教育的研究水平,扩大接收海外留学生等政策。

日本的中央教育行政内阁进行指导,具体由文部科学省承担,地方行政长官可以批准高等教育以下的私立学校的开设,具体实施的行政机构是教育委员会。教育行政机构主要是制定实施教育政策的基准,设立、维持、管理教育设施,以及起到教育、学术、文化活动等作用的教育环境的完善。法律规定的教育机构除不可缺少的学校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以及与教育相关的专业性、技术性内容的研究设施、教职员工的研修、保健、福利设施。

1.2 日本的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多指在社会上进行的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学业上来说,学校、家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有时也包含综合性教育的概念。

在日本,社会教育的设施主要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学馆、科学馆、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以及公民馆、档案馆等。此外,私塾、补习学校、体育组织、电影院、单位的讲座、市民讲座等也是广义的社会教育场所。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规定,各都道府县及其下的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必须配置1名指导社会教育的专干和1名专干助手。政府鼓励民间各类组织从事社会教育事业。目前主要的组织有妇女会、关心下一代会、儿童会、女童会、青年会、老年俱乐部等。社会教育法还规定,所有公立学校在不影响正常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必须努力提供学校设施用于社会教育的相关活动。

在欧洲,社会教育的概念扩展到了学校教育以外的所有教育,与日本相比更注重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完善。

1.3 日本的终身教育。

与社会教育的广义的概念相比,“终身教育”多指狭义的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在法律上和学问性质上又具有学校教育的概念。近年,日本官方有将“社会教育”改为“终身学习”的倾向。这是因为与“终身学习”相关的志愿者活动、文化教室、大学公开讲座、大学网络教育(电视教育)等等的词语正在广泛使用。

终身学习指人在一生中持续进行的学习活动。人的学习不应仅限于学校教育,在社会、职场,以及家庭主妇,甚至退居二线的人们,都应提高自己的阅历、并作为兴趣爱好和生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近年,大学增加了招收社会人士的名额,许多工作后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层次。目前一些大学为了适应社会人士的特点,开设了集中授课和夜间研究生培养方案。也有很多大学也对非在校学生开放了公开讲座。

1.4 日本的宽松教育。

“宽松教育”就是废除填鸭式教育――过分重视知识的教育方针,以重视经验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创建宽松学习环境的教育方式。

宽松教育在1980年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开始实施,1992年实施的“新学业能力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宽松教育” 的内涵。

1996年7月日本第15次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报告公布。该报告以发生的校内暴力事件、欺辱事件等青少年的社会问题为背景,指出了少儿生活现状、没有宽松环境、伦理道德问题、缺乏自立、存在健康和体力问题,同时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就是拥有融入世界、加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很高。该报告认为,今后的教育应将适应社会的变化要求作为基本方向,其结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生存能力”。

该报告发布后,有学者批判,推行“宽松教育”会导致过分重视生存能力,将使学生学业能力下降。

二、日本教育中的问题

2.1 教育目的的问题。

日本教育的目的长期以来重视为社会服务,轻视个人更好生存的教育理念。例如:二战后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推进日本社会的民主化进程;高度经济发展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与振兴;目前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基于新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爱国心等。这些目的扼杀了个人追求更好生存的美好愿望,更不利于个性化培养和自立、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教育内容的问题。

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语文、算数(数学)、生活、社会(公民、地理、历史)、理化、外语、体育(保健)、技术(家庭)、图画(音乐、艺术)、信息等。这些课程内容被一些学者批判为过分注重知识,是填鸭式教育。呼吁应尽快加强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还存在历史教科书问题、爱国心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问题,以及在日本禁忌的性教育问题。

2.3 教育方法的问题。

日本的学校教育在二战后引入了充满实践主义色彩的“完成课题”学习法,被许多学者认为影响了学生学业能力。随后转向了系统学习的填鸭式教育。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校内发生多起少男少女的校内暴力事件,随后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了管理式教育;七十年代后期考试竞争白热化,在学者的呼吁下,学习内容逐渐削减,八十年代实施了宽松教育;近年,宽松教育引起的学业能力退步问题再次引起社会重视,呼吁修改宽松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

日本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幼儿时期培养其自由奔放的性格,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强化纪律教育。这与欧美的教育方式正相反。同时,日本的教育整齐划一,把个体的孩子、学生看作整体对待,虽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但是,削弱了孩子、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批判性思维的环境。

2.4 学校教育的问题。

近年,教师职业道德下降、家长不负责任的问题时有出现。加之,少子化的发展和国家教育经费预算的减少,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大学和短期大学出现了停课或无法维持运营的现象。因此,一些学校为了生存,开始大量招收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或者大量招收外国留学生。

在青少年中,欺辱同学、逃学、不遵守课堂纪律、学生讨厌教师、青少年犯罪等在新闻报道中时有出现。青少年的安全和青少年的犯罪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此外,青年不就业、啃老的增加也说明了教育政策的失败,目前,教育主管部门正在寻找提高学业水平和提高学习愿望的途径和方法。有学者认为,这些问题表面是教育问题,其本质是社会问题。

2.5 社会教育的问题。

如何在校外推进终身学习、社会教育等的课堂?特别是如何辅助退休老年人的学习,也是日本的教育的课题之一。另外,家庭和社区在教育和品行方面曾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作用日益减弱也是问题之一。

日本大学的终身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社会人士进入学校再学习的人群中,女性人数较多,男士还存在一些偏见,所以人数较少。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灌输教育的问题,学生自主设置课程还无法实现。距离“自我设计”“自主学习”这样应有的教育理念的差距还很大。

三、中日教育的思考

3.1 日本教育的社会评价。

在日本,赞成现有教育体制的人群中,有批判填鸭式教育的教师和家长,也有经济界、学者、律师等,他们成立了“21世纪的日本构想恳谈会”,于2000年1月提出了最终报告,建议在教育中引入市场原理,将义务教育内容压缩至五分之三。

对现有宽松教育体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学习能力下降的问题上。其次也有人认为,给学生传授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很好这样的思想,将会对这一代人的人格产生多重影响。

对于“综合性学习”,社会的普遍认识是,宽松教育的成败在于“综合性学习时间”中教师和少儿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能力和意识高就容易收到好的效果。但是,“综合性学习时间”中的学习能力和意识的高低、好坏标准却没有,这也是问题之一。

实际上,有的学校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有的学校没有得力措施。特别对于基础学习能力较弱的低年级来说,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就会减少。

随着宽松教育的实施,补习学校的对应性“应试补习”产业进一步发展。补习学校大力宣传“宽松教育”的危机意识,煽动家长的不安情绪,劝导学生参加补习班。各种宣传、广告活动铺天盖地。广告中甚至出现了“您的孩子将来很危险”、“全世界的孩子都在学习”等等。

3.2 中国教育的社会评价。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全部三项测试中,中国上海学生平均成绩为556分,名列第一。

此次PISA测评结果也显示出了中国教育需要反思的一面。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学校通常会让学生每天学习很长时间,并且周末也会让学生学习,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在体育、音乐和其他与考试无关的活动方面花费的时间都要少,课业负担偏重。

且让我们来看看另外几项测试的数据。一项是最近公布的国民体质报告:较之2000年,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还有一项调查显示:中日美三国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由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是否束缚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捆绑了孩子们的心灵和身体。

从PISA测试结果来看,日本学生也取得了前十名的优异成绩。但是,《朝日新闻》2010年12月8日社论却反思,我们的孩子是否具备了在21世纪生存的能力?

对于此次上海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花海燕(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指出,这是中国拔尖教育的结果。并呼吁,中国教育应该更多地将教育资源用于普通学生,用于爬不上去的学生。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尖子,更需要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相对美国学生而言,中国学生和一些亚洲学生在社会技能方面往往较差,比如独立性、自主性,社会自尊,自信等等。研究表明,这些技能在如今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再次,有一些研究显示,与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往往显示更多的心理问题或者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消极的自我观念。显然,中国学校需要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日本文部科学省主页

[2]《日本科学技术白书》2006年版、2011年版

[3]钱小英、沈鸿敏等,《日本科技与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论日本教育论文

浅论日本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