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
人的心理活动支配其购买行为,从消费者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体验式营销”的刺激下,消费者由注意到感知,再到认同,进而导致消费行为的产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一
《从消费心理学谈商标翻译》
[提要]所谓商标,就是商品的标记。商标词语已经成为当今语言使用中发展变化最快、最突出的社会用语之一。商标词语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商标词语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商标翻译作为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必然是社会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消费心理学定义与商标心理效应入手,总结商标翻译几点原则。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心理学;商标;翻译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心理学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人们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条件,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二是影响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态势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商品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购物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营销沟通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消费心理是指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消费行为是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到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准确理解消费行为的前提。而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性。
商标是为消费者识别该商品而设计的一种标记或符号。一个商标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能否抓住消费者的兴趣所在,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商标是消费者认知商品及商品信息的第一触点,因此一个脱离实际、晦涩难记、缺乏特点的商标名称不可能引发顾客的购买兴趣,而一个易读易记、富于联想、引人注意、能够引起顾客心理共鸣的商标名称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所以,商标名称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便于消费者的认知。从商标名称的法律意义上讲,它与其他商品的商标相比必须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征。比如,都是滚筒洗衣机,唯一能使消费者识别其品牌的只能是商标;二是便于消费者对商品形象的记忆。例如“小天鹅洗衣机”,小天鹅的形象乖巧可爱,人们对小天鹅的印象十分深刻,所以消费者在无形当中就会对这种牌子洗衣机的印象更深刻一些;三是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情感联想。具有一定美感的商标名称,能够使消费者在认知这些名称时,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程度的情感联想,从而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进而促成购买行为。
一个商标要想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就必须迎合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如果商标的寓意、设计和制作能够深得消费者的喜爱,那么就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从而使商品顺利出售。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一种代表商品的符号,并且随着商品交流的扩大而声名远扬。许多著名的国内外商标已经成为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成功的商标离不开以下特征:一是要符合商品特性;二是要具有象征意义,使人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三是要便于认知和记忆;四是读起来要朗朗上口,等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加入到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世界市场的风浪锤炼了中国企业,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商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进口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如何将这些进口品牌翻译成能够吸引中国消费者的中文名字,也越来越受到这些品牌经营者的重视。作为代表商品的符号,商标往往是最先被消费者接受的,好的商标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加产品销量;相反,则可能会破坏产品形象,降低企业利润。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好的商标名称,一种恰当的商标翻译方法对促进商品销售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加企业的利润,商标及商标翻译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起来,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广大学者和译者的关注。商标词作为一种刺激消费、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其本身就集合了语言美、内涵丰富、功能性强等综合特征,这使得商标翻译也成为一种涉及翻译学、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营销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复杂综合过程。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商标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商标心理。商标的命名有多种因素,因此翻译商标时一定要根据所涉及的商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时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结合消费心理,才能翻译出适合消费心理需求的商标。消费心理学研究的是顾客在购买商品和服务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具体来说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及三者的融合、交汇和统一的表现及其规律;消费者需求、动机、行为等心理活动的普遍倾向;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及消费心理趋势等。消费者在消费心理与行为过程中,长期、稳定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如消费者自己固有的兴趣、价值观、行为习惯、消费技能等,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而商标名称又是消费者认知商品及商品信息的第一触点,因此一个脱离实际、晦涩难记、缺乏特点的商标名称不可能引发顾客的购买兴趣,而一个易读易记、富于联想、引人注意、引起顾客心理共鸣的商标名称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根据商标的心理效应及商标的社会功能,商标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力求与商品特点相适应。作为主要营销策略及有效促销广告之一的商标译名,必须具有反应商品特征、传达商品信息、促进销售的功能。较为著名的范例要数美国的Cocacola,它被译成“可口可乐”,既保持了原词的音节和响亮,又使人一听便知是饮料商标。这就把原来本无特定含义的词译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译名的效果超过了原名。而且“可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饮料的代名词,可见其译名在文化中的渗透力;二是符合消费者心理与风俗习惯。商标译名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文化素养、不同消费水平来翻译,使商品的消费主体喜闻乐见,乐于接受,适应风俗习惯。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芳名,但若按音译为“奈姬”或是“娜基”之类,很多中国的消费者便会十分费解,不知其意。译者在翻译时模仿其音节,并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损的特点,将它译成了“耐克”,既有坚固耐穿的含义,又包含了克敌必阻的意思,这样与原意胜利女神也不谋而合;三是符合商标法的规定。一个商标名称必须通过申请注册,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才能获得法律保护。如果申请注册的文字或图形商标与其相抵触,就不能获准注册;四是注意创新性。商标翻译必须具有现代观念,应随时注意创新。但创新要以尊重消费者的风俗习惯与消费心理、审美心理为前提。
商标翻译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角色。商标翻译对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引导消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商标翻译应时时处处以尊重、了解消费者心理为基础,追求的应该是通达顺畅,能够让消费者见而不忘。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惨重的经济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蒋磊.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J].中国科技翻译,2002.3.
[3]李东芹.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商标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篇二
《浅析消费心理学在电信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形成的交叉学科,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完善理论体系后,一直在影响这众多行业的营销实践。本文立足电信行业,分析消费心理学中在电信营销中的主要有效因素,并在家庭融合套餐的营销中实践,针对性的改造整体营销场景和环节,显著提升了业绩,从而验证了电信营销中应用消费心理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运营商
一、引言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形成的交叉学科。虽然1901年W・D・斯科特就提出“消费心理学”(consumerpsychology)的术语,上个世纪二十到六十年代在西方心理学实验的大潮中,消费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研究也颇占一定比重,但消费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形成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是1965年以后。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才逐步传入国内。因此消费心理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随着上个世纪,国内电信行业引入竞争,近几年各大运营商陆续获得全业务牌照,对销售能力越来越重视,细分客户群、数据挖掘、顾问式销售等众多新兴营销方法纷纷被引进。在这一基础上,消费心理学也受到了关注。
二、电信营销中的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是从过程化的观点来看待消费行为,即认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消费者掏出现金或信用卡买到商品或服务那一瞬间发生的事情。电信产品一般是作为一种服务存在,即便在3G/4G时代,移动通信伴随着手机实物交易,但运营商关注的仍然是对服务的选择和购买行为。因此,本文主要关注消费心理学科的理论框架中,与以提供无形服务为主的电信营销结合紧密的部分,即产品为无形服务情况下的特点。
此时,传统消费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文化、种族、民族、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力相对较低,而下面侧重分析消费动力、消费者知觉、决策与购买过程三个方面。
1.消费动力。消费动力,在人们想去满足自己某种需求时产生。这种需求是消费者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根据亨利・莫里(HenryMurray)的研究,需要可以大致分为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利需要和独特性需要等类别。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也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后,主要关注的就是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
从电信服务或产品本身看,主要是满足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现在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将人们与他人紧密联系起来,“地球村”的概念正是这种社会需要得以满足的真实写照。但对特定的运营商而言,这种层次的满足属于解决客户的刚性需求,不能影响消费者在不同运营商之间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触动客户的自我实现或独特性需要。比如高端手机在现代社会也是身份象征,这类满足客户个性诉求、彰显客户个人价值的服务才能形成差异化。
2.消费者知觉。感觉是指我们的感知受体(如眼睛、耳朵等)对一些基础刺激(如声音、光、色彩等)的直接反应。知觉是我们对于各种感受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对电信营销而言,运营商的商标、品牌设计具有品牌意象和品牌人格,会对消费者自身的性格觉察具有暗示性,同时各类有形的广告宣传、实体门店布置也会以声、光、色等形式影响消费者知觉,从而影响其消费过程。
以颜色为例,不同的广告色调在中国是暗示不同情绪的,红色、橙色等暖色调使人有被唤醒的感觉,而蓝色等冷色更使人放松。因此有形的产品呈现在蓝色背景中的效果要好于红色背景。移动通信方面,绿色的点缀不仅吸引人注意力,也暗示着安卓手机系统。
3.决策与购买过程。消费决策大概是被研究得最多的环节,也是经营者最关注的。一般而言,决策都是经过问题认知、信息搜寻、方案评估、产品选择四个环节后最终产生结果。但在一些高卷入的购物中,消费者不会那么理性,例如冲动购买某些所谓“特别惊喜”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营销者必须关注影响目标市场的环境特征,比如产品摆放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冲动消费对营销方往往有利,但营销过程和后续产品处置时,营销方要慎重参与,一个冲动但后悔的消费者,会对其他潜在消费者搜寻信息、比较方案的环节产生巨大反向作用。
相反,对于理性的消费者,则需要关注上述四个环节,特别是信息搜寻和方案评估阶段,以促成对销售方有利的选择。
在个体决策之外,运营商还经常要遇到家庭决策,这时需要考虑到性别角色和决策责任。在传统家庭中,丈夫倾向于比妻子权力大,更多的独自选择汽车、电脑等符合男性社会角色的产品,而妻子可能更多的选择装饰、家居产品等。因此,搞清楚谁做决定,对市场人员来说是个重要问题。
三、以家庭融合套餐为例实践分析
融合套餐是包含电话、手机、宽带、网络电视等的综合打包业务,实际上是通过产品间的价值让渡,提升全业务的市场份额,提升客户价值。它是中国电信的主流产品之一。本文就以此为例,分析消费心理学在其中的运用和实效。
针对不同人群的销售卖点。根据笔者在三个中国电信自有营业厅的跟踪,在运营商采购家庭通信服务的以妻子为主,而男性角色为公司采购通信服务较为常见,但这也同样是营销其家庭通信产品的机会。因此,消费动力和家庭决策的概念在这里得以应用。
在设计营业厅销售话术时,按照销售对象进行分类。“比一比算一算、全家话费少一半”,对套餐整体价格与其中单个产品累加价格进行比较,契合传统家庭中妻子负责家庭财政管理的角色,在她们的决策过程中,这是在方案评估过程中的关键点之一。“明星手机加入套餐也能享受套餐折扣”,对三星最新款旗舰机型的介绍,一下子将商务男性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配以机场贵宾厅等特色服务的解说,商务男性虽然是来为公司跑腿,但个性诉求和个人实现的需求瞬间膨胀,并且能以惊喜的价格满足这刚被点燃的需求,冲动消费的可能性大增。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