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小编寄语: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1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成因
1.1现状特征
截止2008年7月,龙游县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57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种,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达10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5%,次为崩塌25处,占16%,泥石流24处,占15%,地面塌陷6处,占4%。从规模来看以小型为主,共15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7.5%,中型4处占2.5%/。从地域分布来看,以龙游南部山区为主,达12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2.05%,且规模较大的,危害性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也基本分布于这;龙北地区占10.25%,龙中地区占7.7%。稳定性为好的灾害点41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27处,稳定性差的灾害点89处。危害程度一般级有133处,占84.7%,较大级24处,占15.3%。根据上述统计可知,龙游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规模小、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龙南山区)、稳定性差、危害程度小等特点。
1.2成因
据调查,龙游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受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外(如岩性、构造、坡度、坡向、植被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环境条件的恶化,在遇到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时,引发了地质灾害。据统计,龙游县157处地质灾害中,有85%以上的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表现为:
2人类工程活动
2.1不合理地开挖斜坡:由于修路、建房和石材开采等原因,开挖边坡破坏了斜坡自然平衡状态,常使一些本身尚属稳定的斜坡成为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失去坡下岩土体的支撑作用,使边坡失稳滑动,如枫林村岩山滑坡。据统计,切坡建房发生滑坡100处,公路削坡发生滑坡16处,矿山开发10处。
2.2坡后加载:主要发生在切坡建房后,又在坡后近距离建房,形成坡后加载产生滑坡,据统计有6处。例如溪口镇下冷水滑坡,由于坡后加载,于2000年6月8日暴雨(暴雨量101.4mm)后发生800m3滑坡隐患。
2.3植被破坏:由于山区可利用的土地较少,人为开荒劈地或为发展生产将原坡地改种植经济林或季节性翻耕,使表土层变疏松,破坏了原来可以引起良好固土作用及阻止降水快速下渗的作用,促使降雨加剧水土流失、地表径流对坡体的侵蚀破坏和地表水下渗引起斜坡失稳。如大街乡新漕村新山泥石流沟,由于开垦梯田,形成大量陡坡耕地,植被被大量破坏,岩土裸露,成为引发泥石流的一个主要因素。龙游县内5条已发生的泥石流沟,垦荒建地也都是灾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2.4矿山开发
主要发生在黄铁矿区及煤矿区,由于地下开采形成采矿区地面塌陷,如溪口牛角湾地面塌陷,就是由于开采黄铁矿引起的。另外,由于开采石材,也易形成崩塌隐患,如白鹤山公路边崩塌隐患。
3降雨条件
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以滑坡为例,龙游境内地质灾害绝大多数都与降雨特别是连续降雨或暴雨有关。在2007年6月10日至2007年6月18日的持续降雨过程中,通过对黄泥坑、金村、横山等39个雨量站进行统计,最大累计降雨量达201.5mm,从而引发了多处新的地质灾害,如麻溪畈至徐呈村公路崩塌、社塘里自然村公路边滑坡、蒋秀华房侧滑坡,都是由于本次持续降雨所引发的新增灾害点。例如灵山坑纸铺滑坡,1992年7月3日暴雨,据步坑口雨量站资料,暴雨量为107.2mm,次日(7月4日)就发生整体下滑,方量约1.2×104m3。泥石流与滑坡不同,暴雨是引发泥石流的必要条件。例如社阳乡源头村1992年7月3日暴雨(连下桥雨量站暴雨量105.8mm)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堆积方量达12×104m3。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