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忠为什么叫局座 张召忠知道被称局座
媒体揭秘:“局座”张召忠是怎么火起来的?
据媒体报道,海军少将张召忠已正式退休。但作为知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并不会就此隐退江湖,他仍将继续奋战在军事评论的岗位上,为一代代电视观众品评军事热点,提供饭桌谈资。
虽然张召忠的不少争议性观点让他成为今天军事娱乐化的代表,但至今仍有不少军迷感念他的启蒙。
从杂志时代、电视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张召忠亲身参与了一代人军事知识的普及,见证了全社会军事热情的兴起。他的走红和被黑,也反映了中国人见识开阔的历程。
信息饥渴的80年代,张召忠通过军事杂志崭露头角
张召忠学阿拉伯语出身,但对海军装备、战略有长期的研究。从1970年起,张召忠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他先后上过十多个国家的数十艘军舰,还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到航母的人。1985年,张召忠等几十名中国海军研究人员第一次亲眼见到一艘航空母舰(墨尔本号,原为英国造“尊严”级航空母舰,1949年1月卖给澳大利亚,1985年卖给中国广州黄埔造船厂拆解。),目睹了上面尚存的现代航母必备的一些关键设备。
可以说,张召忠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比较早接触到国外先进武器装备,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人。
在做研究的同时,张召忠在国内《舰船知识》、《兵器知识》等公开发行的杂志上也发表了一系列军事文章,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这些军事杂志也是现在许多军事评论员最初战斗的阵地。央视特约军事评论员宋晓军1988年从海军潜艇学院转业进入《舰船知识》当记者。1989年,他给《海洋》杂志投了一稿,题目就叫《中国海军的困惑》,给当时风靡全国的航母热泼了一盆冷水。而与他观点相反的,正是张召忠,他在宋晓军的文章之后,也发表了一篇名为《发展航空母舰之我见》的文章,大意是中国应该开始着手建造航母。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航母论争第一次在民间浮出水面。
可以说,《舰船知识》是张召忠成名的起点,这与当时闭塞的信息环境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对现代军事知识日益好奇,风靡全国的航母热就是体现。但当时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一般人尚不知网络为何物,广播、电视中看到的军事资讯极其有限,专门的研究人员还得通过特许订购的国外期刊来研究外军武器装备和军事问题。为了进行科普,国家专款长期资助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读物,其中坚持下来的有《兵器知识》、《舰船知识》和《航空知识》等杂志。
在缺少其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军事杂志是军事爱好者最初的精神食粮。从《舰船知识》上的文章,到汤姆·克兰西的军事小说《追踪红十月号潜艇》(张召忠翻译),军迷与张召忠相遇。至今还有军迷认为,张召忠是军方专业人士面向大众进行军事科普第一人。
90年代的战争直播 让张召忠一举成名
张召忠是最早从事电视节目录制的军中人物。1992年,央视一套《军事天地》栏目制作了系列节目《三十六计古今谈》,原书作者和另一位学者经过试镜,都没有通过。而那时候因为在杂志发表作品而在军中小有名气的张召忠,被确定为节目主讲人。
1998年2月“沙漠惊雷”行动期间,张召忠被借调到中央电视台,直接参与新闻评述,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直播间,参与了中国第一次有关战争题材的综合评论性电视直播。1999年,科索沃战争一触即发,央视计划再做一次战争直播,张召忠第一个接到邀请,并愿意随时待命参与直播。5月8日,北约的导弹炸毁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多人死伤,瞬间引爆了中国国内的愤怒,大批爱国青年上街游行示威。5月9日和10日,一直关注战局的张召忠适时在《北京青年报》发表文章,其中一篇题为《戳穿误炸谎言》,他在文章里措辞严厉地说,这并非误炸。与国家声音保持一致,又与民间情绪一脉相承,这位当时的上校、国防大学科技教研室主任,一夜成名。此时的张召忠,已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员”。
张召忠初尝走红滋味的90年代,是中国军迷群体不断壮大的年代。1991年的海湾战争给中国军界和民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数十个国家参加、真刀真枪地较量,陆、海、空三军全面参战,外加电子战、航天侦察和核、生、化武器的威胁,这场战后以来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让中国人看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激起了一代中国人对现代军事的热情。
1999年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美军轰炸事件与2000年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新一代军迷群体的壮大。
这段时间里,张召忠适时出版的《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等都成为畅销书。
张召忠为什么叫局座 张召忠知道被称局座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