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例文

发布时间:2017-05-26 20:14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例文篇1

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探索

摘要:本文从旅游景区 管理创新的定义入手分析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进一步论述了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以及管理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旅游 景区管理 创新

一、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 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以求在新的经营 环境下,提高景区的 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分析,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 发展的目标,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针对不同的目标,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 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必须在满足 经济、 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 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1.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游客忠-戚是一个 心理学的范畴,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就是掏钱多的游客,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 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旅游景区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1)景区品牌管理的意义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 信誉,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2)景区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从而力图在旅游者对同类产品的购买动机中,排他性地选择自己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徐伟,沈永田,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第20期

【2】姚卿善,制度创新视角下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改革,商业时代,2009年 第12期

【3】刘志全,论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的创新,商场现代化,2008年 第13期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例文篇2

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改革探讨

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在世界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都是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表现形式。然而在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旅游权属制度不明确

我国生态旅游区构成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国土、林业、文化、水利、环保等部门均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但是权限不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部门利益各异,造成管理混乱和管理缺位,一些部门还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控制,当地方政府要求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时,难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旅游区城市化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2)相关法规的欠缺及法制观念的淡薄

我国目前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法规,有《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管理以及保护的某些方面产生规范、约束作用,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决策者、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缺少法律意识,无视现行的法律法规,在本该重点保护的核心区违规开发。

(3)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

有些地方领导,只看到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或不顾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性的特点,为了短期的利益或任期内的政绩,置科学规划和专家意见于不顾,在核心景区内修建破坏性的旅游设施,加速生态旅游区的城市化。这种忽视生态效益、不顾代际公平、只注重眼前利益的行为是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最大障碍。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属地管理不利于整体管理

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实行属地管辖,把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权限如人事权、财务权、管理权等都授予级别较低一些的景区属地政府。例如,庐山山顶归庐山风景区管理局管理,山下却分别归庐山区、九江县、星子县等五个区域管理,最终导致庐山整体规划、开发、保护出现了混乱。属地管辖模式让不同的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对景区充分开发、经营以追求景区的最高利益,对于需要保护优先、整体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及其不利的。

(2)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

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既要依据《环境保护法》,又要依据《森林法》、《草原法》等单行法律,还要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等行政法规等。各法律文件针对其特有的调整对象所规定的管理体制各有不同,政出多门的局面难以形成合力与活力,导致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目标得不到具体的落实。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要求我们实施保护时要注重整体保护,单一部门分别出台的法规难以从整体性来考虑问题,必须要有相对集权的部门来负责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3)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是最大弊端

原本作为代表政府行使生态旅游的管理机构,也象企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管理机构考虑的是如何招商引资,如何整体的、长期的出让经营权,而不考虑会给生态旅游资源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就背离了管理机构自身的使命——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最终结果是以经营取代保护管理,也改变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公共性、公益性的固有属性,短期内有利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但却极不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长久保护和管理。

三、

(1)设立区域管理机构

根据决策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体越多越分散,管理责任就越趋于松弛,对资源的保护就越无力,资源的状况则越坏。反之,权力越统一,责任就越大;权力越是集中并趋向单一中心,责任就越明确、越统一,责任就越大,且权力主体之间的破坏性竞争和摩擦就越小。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中必须加强调控,构建权利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应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属性,针对特殊的区域或特殊的问题,确立区域或流域管理机构,并从林业、水利、国土、建设等机构收回区域内的相应职能。

生态旅游管理应当强化国家领导职能,确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制。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系统性特征要求我们对生态旅游资源实施统一整体管理与保护,而其区域性特征,则是具体实施统一管理所必须考虑的前提。要改善现有行政区划硬性分割对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所带来的各种不便,以及消除对生态旅游资源各要素划分为不同部门所造成的各种弊端,本文认为可以采取区域管理体制,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密集程度和不同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划分不同的生态旅游区,按区域设置管理机构,再根据生态旅游区的性质级别,将生态旅游区分为三个等级:

1.珍稀性生态旅游区。我国主要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其他一些具有世界性保护意义的珍稀景区都属此类。这种生态旅游区应该弱化经营,重在保护,生态旅游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危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苗头就应该立即停止相关活动。景区运转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2.示范性生态旅游区。主要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一部分有特殊价值的省级保护区。这类生态旅游区可以在缓冲区,根据保护与开发基本平衡,保护优先的原则将经营权出让给有资质的企业,但对于企业的经营要有严格的约束机制。

3.大众性生态旅游区。主要为一般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或地市级生态旅游景区。这类生态旅游区一般生态恢复功能相对较强,可以适当放宽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经营性收入成为生态旅游区的主要资金来源。

这种区域管理机构作为国家所有权的代表行使管理权,对于珍稀性和示范性生态旅游区可以确立为国务院的派出机构,整合相关部门在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上的现有职权,同时摆脱现有行政部门的制约,独立行使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职能。其地位高于地方的各资源保护部门,从而确立其权威性。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旅游开发规划的审核批准、行政监督权、行政执法权等方面行使管理职权,并行使生态旅游资源所有权。对于大众性生态旅游区则可直接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派出管理机构,但同样也要整合当地的相关部门的现有职权,并行使生态旅游资源的所有权。针对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只能抓大放小,将大众性生态旅游区交由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使整个管理体制比较灵活,国家不会因为数量繁多而特征并不显著的一般生态旅游区占用太多的管理资源,这样区分管理才能保证效率。

区域旅游资源管理机构不仅有宏观上的管理权,还有法规的执行权。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职能将转移给遵守一定规则的市场主体,三种等级的区域管理机构以单纯的行政管理机构形式而存在。

(2)明确生态旅游资源经营权

国家对生态旅游经营权的占有现阶段依然存在,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势在必行。生态旅游资源经营权交给具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能力的合格旅游企业来经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机构负责审核这些经营者资质、审核企业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行使对生态旅游资源经营企业的法律监督权等;生态旅游资源经营企业具体实施开发和保护方案,有效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接受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合理的经营权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制度配置,以确保生态旅游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可以采取许可证制度,区域生态旅游管理机构根据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有目的的设置一些限制条件和特殊要求,授予一些有实力、有资质的旅游企业许可证,企业凭许可证按要求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并接受管理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我国在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采取许可证制度,对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许可证颁发的程序及过程控制方面还必须有进一步细化的制度。

四、结束语

在目前生态旅游管理与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根据生态旅游的地域性特点,划分不同的生态旅游区,并根据生态旅游区内资源性质,又分为三个级别:珍稀性生态旅游区、示范性生态旅游区和大众性生态旅游区,建立相对集权的分级区域管理机构,将生态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许可经营模式才可能较好的管理并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这些管理模式的推行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例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