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心理学文章

发布时间:2016-12-24 12:04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协助政府制定卫生保健政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所知道的心理学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文章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文章:积极心理学

到底什么是幸福?为什么一些人会比另外一些人幸福?幸福控制在自己手中吗?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科学家们发现环境中确实有一些与幸福相关的常量,比如噪声,还有交通、金钱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爱情、友情、社区、归属感都直接指向幸福。几年前,“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组问卷中抽取了10%自认为“非常快乐”的人,他们并不有钱,相貌平平,身材一般,没有宗教信仰,也没碰到过什么特别的好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度社交。

但是,塞利格曼认为,这样的“幸福”远远不够。它只是最浅层次的一种幸福。事实上,大部分人在谈论“幸福”时,都是指这种“幸福”—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它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也相对简单。

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了解自己最好的品质、最擅长的才华,反复在生活中实践,化枯燥为乐趣,并为更高的目标服务。比如知识、艺术、政治、宗教、正义,这样才能得到整个的沉湎、投入,甚至意义。他从东西方文化中发掘了6个核心的美德:智慧、勇气、人性、争议、节制、超越,并将这6个概念细分为24种力量。

当一个人的强项力量发挥到最好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流”的状态,你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柴科金特米哈伊的发现。人在运动中容易进入“流”的状态,比如滑雪、下棋、在乡村小路开车,或者在音乐和人群中,比如乐队、舞池或在咖啡馆与朋友进行一场激烈有趣的对话。“流”也经常发生在独自的创造性活动中,比如画画、写作、照相。

“积极心理学”总结了一个相当乐观的“幸福公式”:H(幸福)=S(设定点)+C(客观环境)+V(主观行动)。客观环境C指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如种族、性别、年龄、伤残)和可以改变的事实(如财富、婚姻状况、住址)。主观行动V则是你选择做的事情,比如冥想、锻炼、度假等。

在这个幸福公式里,基因占50%,客观环境占10%,主观行动占40%。很难说这样的比例分配有多么精确,更重要的似乎是传达一种态度:追求幸福并非捕风捉影,只要有行动、努力以及有效的技巧,便可以长远地改变自己的幸福程度。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文章:只有找到存在感才能摆脱拖延症

文/丛非从

在说拖延前,我想说说我身边的一些人。经常听到他们对于生活的无力感,感觉每天生活都很麻木和空虚,做着所有应该做的事情,得到了想得到的,也望着没得到的,但是找不到快乐,甚至找不到存在感。

当我再次踏入养育我3年的高中,山东的某升学率很高的高中,见到我曾经意气风发的班主任,听他讲一个高中老师十年的心路历程,听了一堂高二级部会议,无比感慨。拖延症、无力感、神经衰弱、意义感缺失、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这些出现在这个高中老师及身边很多人身上的问题,到底是个人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他说每天总是感觉很累。除了高中真的压力大外,真的是心累。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自己很勤劳,每天早上早起去查早自习,上午上课或蹲在办公室,中午休息一会儿下午去上课,晚上执勤晚自习,熄灯后去查寝。看似正常的生活,总感觉有些不正常。唯一不同的是,没有当年的激情和上进心了。现在看到学生犯错的时候,抄袭的时候,自习讲悄悄话的时候,能不说就不说了,自己也想明白了,人家的孩子也不好多管,发火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

当年他不是这样的。他工作的第一年,我读高一。他工作的前3年,带完了我整个高中。印象中全是他狰狞的脸,对错误的零容忍。熄灯后讲话,被窝里藏着小说,桌洞里有女生的照片,这些都会引来大声责骂甚至肢体惩罚。他回忆起那段时光来的时候,他说那时候刚参加工作,对学生要求高,上进心强。现在不行了。

当我问,你在为什么而工作的时候,他沉思了。

刚工作的时候,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想多赚钱。但是现在看来,这些都没那么重要了,工作的动力也就失去了。教育吗?教师是园丁培养祖国花朵之类的,很显然根本不适用自己。私人生活吗?前些年结婚、生子、爱车、买房等年年有大事去奋斗,现在却没了。现在也想再找个点去奋斗,比如说换个好点的车,那个车是07年花3万买的,至今看来已经是比较烂了。但是转念一想,买个20万的还有50万的呢,还有100万的呢。如果车子只是个代步的工具,现在这个就可以满足呀。显然换个车已经不能成为他奋斗的动力。

现在工作稳定,房子车子老婆孩子都有。但是生活却无比迷茫。

他谈到了理想生活,谈到了想去改变。想过转行,觉得自己折腾不起了,教了十几年书了,这是唯一会的东西了,其他可能什么都干不了了。理想的生活就是有个菜园子种点菜吧,又担心生计问题无法解决。然后他升华了下就是:做什么都开始瞻前顾后。发个论文都怕人家不给发,反而把你写的东西卖给他人,你就白写了。

就是这种稳定的生活里,也还是累。好多事情明知道躲不过去一定要做,还是在底线边缘拖延,拖延也就罢了,没干的时候还总是想着这个事,特别心累。自己在教育学生不要拖延,自己都做不到。我说这是内耗,让人憔悴。你要付出至少三倍的精力来完成这件事:惦记这个事的精力,推着自己做的精力,事情本身所消耗的精力。他默默的认可的时候,我又说:因为你的心不在这。

他说,每天的生活最快乐的就是等着下午4点钟可以出来打打球。从早上走进办公室开始,就开始盼望下午4点的到来。其实是发泄下情绪吧。总是压着一股莫名的情绪,在办公室里呆一会儿就要出来透透气,憋得难受。上网不用半小时就受不了,手机从来也没有联网,功能都不会用也不想用。心的确不在工作上了。

心不在这。那在哪呢?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不知道,他也不知道。这不仅是他的困惑,也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困惑。当工作和生活成为了一种任务的时候,我们机械的去完成,心,却不在了。心不在焉,拖拖拉拉,没有激情,没有存在感,就成为了一种常态。

依然每天很勤劳,做该做的事情,接送孩子上下学,完成该完成的工作量。但是这些更像是成为了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执行一个活着的程序,跟自己却没有一点关系。在他的世界里,成为一个老师是好的,这意味着稳定,是父母和长辈无数次教育过的。他也认同,不愿意转行就是不愿意失去这份稳定。然而他真的热爱教育事业吗?答案是否定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要拼名次,拼升学率,找学生谈话为什么成绩这么差,有人能真的热爱这个事业吗?

我说这些只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那你有想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吗?

他说有时候想写点东西,因为是语文老师,还是比较想写写东西。很多东西一过脑子热一下,真要写的时候又不想写了,静不下来。我并不同意他的说法,我和他交流了我看到的他的规条:写文章是没用的,又发表不了,带不来任何的价值,所以不想做。更深的规条就是:如果付出产生不了实际的价值,那就不要付出。做事情如果不实用还要去做,就挺浪费的。

我感到的悲哀就是,想做不想做并不重要,有没有用能不能有实际产出才是重要的。

我们的心只会放到我们想做的事情上,但是想做什么却渐渐不知道了。只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对的。我们的教育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好的和对的,却没有教会我们什么是想做的和适合做的。当你不热爱这个事业,不热爱你的生活,又觉得应该做这些的时候,你就只能强迫你的肉体去做了,而你的心并不会被你使唤,跟着强迫过来。

于是憔悴。憔悴感就源于身心分离。你的心不在这,你的身体必须在这,你就会感到很累。不仅是你要付出3倍的精力去完成它,更是你失去了支持你去做的源动力。你不是在支配你的身体在做,而是强迫你的身体去做。你用非常大的规条,用很多“应该”和“责任”强迫了自己这么去做。你的心说“不喜欢”,你的脑在说“要去做”。

分离严重了就会导致抑郁。无法应对这种身心分离的焦虑,就会选择逃避。把心藏起来,假装它不会说话,于是就只听大脑里的声音“这些是你的责任,这些是你应该做的”。

于是拖延就成了比较保护自己的一个选择了。心虽然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还是会挣扎下,至少阻止下你做不想做的事。对于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如何不拖延呢?除非脑子烧坏了。

这也是拖延的积极意义,如果积极去做了所有你的心不想做但你的脑子强迫你做的事情,你就会彻底的把心忘掉,在事情做完后陷入更加空虚和迷茫的状态。

这就说到了生活推动力。推动你生活的,是“你想去做”,还是“你应该去做”。前者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弱,以至于你难以识别。后者的声音是那么强大,以至于都内化为了一种习惯。

可能很多人并不同意,他们会说,不想拖延,因为他们是真的想优秀,真的想做好。我听到的背后的规条却是:我应该做好,我必须优秀。不是这个事情本身我喜不喜欢,而是做好了这个事情我知道我应该做好。

当“应该”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人就放弃了存在感,放弃了喜悦和快乐。因为控制我们生活的不是自己的心,而是强大的规条。

你会问,有办法破吗?除非你放弃那种安全感。那种规条是那么根深蹄固,以至于自己都那么认同。因为社会就是这么教我们的,家庭就是这么教我们的:你应该奋斗,你应该优秀,你应该节约,你应该做大家都认为对的和好的事情。你说,是啊,人活着不就是这样吗?我只是想说,问问你的内心:你真的是想这样吗?还是你觉得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这样。

我陪着他听完了一个高二年级的期中考试总结会,是所有高二同学都参加的在操场的会议。级部主任采取了10年前就对我们那一级使用的方法:宣布了本次期中考试的结果,前15名分别是某某某。数学最高分是某某多少分,英语最高分是某某多少分。然后宣布了进步大的同学,某某从多少名前进到了多少名,进步了几个名次,然后上台颁发奖状。级部主任接着又开始:班里前25名有希望考上二本学校,前10名有希望考上一本学校甚至重点。整个会议都在围绕着如何提高成绩及成绩有多重要。依稀记得,我在这里读高中的日子,无比渴望被念到名字,也非常想上台领个奖状,更很羡慕那些可以被提到的同学,也默默为获得老师和校长的认同而奋斗过。我就是这么被他们内化的,放弃了所有的兴趣爱好,只为获得他人的羡慕和认同而选择了他们认为对的价值观:学习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选择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去做:好好学习。

于是我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我只知道了什么是该做的。

幸运的是,当我遇到心理学的时候我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不仅我发现我可以有自己所爱,更发现其实心理学渐渐带我打破了那些篱笆,越来越去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再去听那些大脑里的规条,于是我渐渐学会了跟自己说:因为我想做,所以我去做。不优秀又何妨,没有产出又何妨,没有结果又何妨,背叛了世界又何妨。只是因为我想去做,过程就让我很快乐。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文章:惰性从何而来

文/面朝大海

翻开一本书,还没有看两眼,就站了起来。在外边走了一圈,又回来坐下看书,没看几分钟,又站了起来。就这样,循环反复了不知多少次,最后终于毅然决然地将书合上,开始发呆。这个时候脑子里什么都不愿意想,就是想保持这个状态很久,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心情一下子舒畅了起来,于是才能静下心来开始看书。

不知怎么,最近总是看不进去书,一看书,就会感觉心里发痒,总是想干那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浪费时间的事情。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要赶紧把手头的东西做完,可是就是这样一直拖着,拖到最后,果真如同学所说:本来需要一个礼拜的事情,结果却是仅用一天完成,甚至更短。这不并不是说自己有多么智商高抑或是高创造性思维,只是缘于惰性使然。

这些天在不断懒惰,也同时在不断地寻找惰性从何而来。

惰性,首先来源于自己的不喜欢,亦或是不感兴趣。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名人会让你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己擅长的事情,他们说这样你才能有所作为。听了这么多年,我依然对此深信不疑。可是问题是,更多的身边人会告诉我:人这一辈子能够将兴趣与工作统一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还是做好工作,兴趣也就是辅助性的东西,闲暇之余可以玩玩。我不是一个超级现实主义者,但是这些年的感触和他们一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惰性,其次来源于没有动力源泉。这就相当于一台机器没有发动机,怎么也转动不起来。想让一个小孩亲你一下,给他点好吃的零食就可以办到,可是现在的我早已不是小孩,什么美食都吊不起胃口,仿然也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冒。谁都知道,看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也许用处自然就会来到。可是这话也就只能够说说,“无利不起早”的时代,能够做到如此的人能有几个,要么是闲人,要么是圣人。

惰性,然后是来源于缺乏目标。从5岁读学前班开始,我就知道学习的目标是通过考试,考试的目标是升级,中考的目标是高中,高考的目标是大学,然而大学的目标是什么,这至今仍然是中国的大学存在的最大的并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没人解决,又或者是依然解决不好,大学毕业生们便只能自己解决,但是每年700万左右的毕业生,全球经济又不景气的年头,大学毕业生们自己又怎么能够解决得好呢?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提议向西方看齐,可是你可知道,在西方很多国家,你一出生就不用为衣食而忧,毕业了即使找不到工作也还有失业保障金,至少可以让你过上体面的生活,你一生都不用为后半生和医疗储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现在的肯德基,你可要知道这位老头是在古稀之年才利用保障金创办了肯德基。

惰性,最后是来源于自制力不足。自制力这个东西绝对是因人而异,也因所对待的物而异。自制力究竟是不是天生的,这个我不好说,但是肯定是有一定的基因成分,心理学上也早已经证实,但是个人的发展终究还是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发挥决定性作用。一个人基因再好,他就是不努力,整天睡大觉,那也是白搭。然而自制力又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这与长期养成的习惯和接受的道德是非观念等都有关系,很多时候,有的人会突然一下子改变某种行为,其实就是内心深处一下子醒悟了,比如戒烟、减肥就是如此,他们的自制力应该是比较强大的。

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和想要说些什么。就是觉得惰性这个东西一定得想办法克服,真的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然而究竟怎样戒掉自己的惰性,这个可能就得因人而异了。纵然人都是有惰性的不假,但是毕竟每个人的大脑都有所不同,心理学家给你再多的建议那也仅仅是建议,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最终你会发现,还是需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强大信念来起作用。

最后想用电影《天堂电影院》里的一句台词来作结尾: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