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
现代文学的内在逻辑是指现代文学发展的规律;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指现代文学的发展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篇一
《 网络多媒体教学与现代文学审美的价值 》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于民族大灾难、中华大崛起的二十世纪初期,它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不仅和古老悠久的古典文学划清了界限,而且参与和建构了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中华民族现代人格的建立。它的发展虽然几经曲折,几遭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记录和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的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抒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因其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与当代生活的关联和在整个文学研究中承上启下、左右勾连、内外交通的坐标位置而显得特别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深度介入到高校各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史哲课程教学也加速地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对于现代文学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现代文学的审美因素,加强现代文学的美感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从而多方面实现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
一.多媒体教学能充分挖掘现代文学的审美因素
文学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审美特性。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2年的历史,但现代文学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在对文学资料的钩沉、爬梳和罗列中,捕捉历史感受,引导学生经由文学审美达到精神和意志的陶冶,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以它立体、形象、鲜活的视听系统、交互的人机界面、浓厚的抒情意味,充分挖掘现代文学的审美因素,从而有助于现代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首先,网络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文学作品形象因素的展现。
文学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既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有优美的文学意象和情感意蕴。文学的教学过程要充分注重作品的形象因素,重视文学的形象感染力。现代文学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如愚弱的国民形象代表阿Q、祥林嫂,20年代叛逆苦闷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代表莎菲女士,追求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子君,被金钱异化的交际花陈白露,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高觉新,30年代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甫,小城镇商人代表林老板等等,他们都负载着巨大的时代蕴含和人性魅力,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
包含这些人物形象的很多经典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直观、生动、高效地把现代文学丰富的视频、图像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文学经典与现代影视同时出现在课堂教学上,既能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联系,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配合教学适当给学生播放根据柔石小说改编的《早春二月》、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祝福》、根据张天翼小说改编的《包氏父子》、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子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等影像资料,都极大改善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文学形象的审美认识。其次,网络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营造情景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充分感受文学的审美内涵。这特别适用于以意境取胜的诗歌和小说教学。比如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世界。
在《边城》的多媒体教学中,既可以选取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衬托出人物独具的风采,也可以播放《边城》的影像资料,来展示那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的人性。那天朗风轻、青山翠竹的湘西山水辉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那淳朴、原始、和乐的湘西风俗映衬出的边城世界的人情美、人性美,让学生在茶峒小镇的画面流动中直接感知浓淡相宜的色彩美,体会独具特色的意境美,体验自然淳朴的情感美,感受沈从文小说浓浓的诗意美。
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康桥自然景色的视频播放,配置柔和舒缓而又充满怀旧情调的轻音乐。在如泣如诉而又带着点淡淡感伤的旋律中,入情入境地吟诵《再别康桥》,诗中真味,就会如康桥的河水一样流泻而出。这种氛围很快就能感染学生,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诗人、课堂与康桥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康河畔夕阳中如新娘般美艳的金柳,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的青荇,看到了旖旎多姿的西天云彩,更看到了苍茫暮色中彳亍独行的诗人瘦长的身影。同样,戴望舒的《雨巷》也是一首流传广泛的优秀诗篇。
它是诗人心灵炼狱中熔铸出来的个人与时代双重苦闷的结晶。寂寥、潮湿的雨巷,梦一样到来和离去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和谐的韵律,舒缓的节奏,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忧郁、虚无和幻灭的情感氛围。在讲授时配以诗朗诵,让那卓越的诗境,唯美的画境,丰富的诗意内涵,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使学生仿佛徜徉于“音乐的圣殿”,有一种醺醺然陶醉于其中之感。另外像柔石、艾芜、萧红、许地山、冰心、张爱玲等许多现代作家作品,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融文字、图像和音乐等超文本形式于一体,就可以使抽象的艺术形象直接进入学生脑际,充沛的情感力量直击学生的心灵,避免了语言讲解的单调局限,充分发掘其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的审美特性。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超越时空,加强现代文学的美感程度
我们知道,任何文学经典都具有“共时”特征,但在“历时”的转变过程中,很多经典有可能失去它的经典地位。因为时代在变、语境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改变,所以过去所谓的经典,现在未必还是经典。现代文学史就面临许多这样的现象。现代文学描述的是上个世纪人们的生活和现实,时空差距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今天的大学生在接受方面必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隔阂和陌生感。作为空间媒介的多媒体网络,具有典型的空间整和性与文化交流、融会的意义,它能最大幅度地促进文学的彼此贯通,为文学接受提供便捷的物质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超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悠远,体味人物的情感,实现文学作品事物间诗意关系的建构,为审美追求的实现创造条件。比如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无人能及,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都用专章重点来介绍他的作品。但是由于中学教条化的教学和以往对鲁迅的神化宣传,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往往是敬而远之,心理接受上存在抵触情绪。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仅仅是用语言来概括他的成就、描述他的作品,那么只会加强学生的逆反程度,影响学生对他的全面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讲述中穿插一些鲁迅本人的照片,他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场景、其作品版本的封面,并链接电影《阿Q正传》、《祝福》、《孔已己》、《伤逝》等的几个重要片段,同时把几篇能体现鲁迅创作特色的散文、诗篇有选择地放映配乐朗诵,那么就能传授给学生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鲁迅形象,不仅让人敬佩,更让人感动,“人间鲁迅”就会进驻学生的心灵。又如郭沫若的《女神》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座丰碑,它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开辟了新诗创作的新纪元。
其中的《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更以显著的特色成为新诗的经典。但因为时过境迁,学生们感受不到五四的气氛,也不能领会郭沫若那“火山喷发”似的激情何以能点燃五四一代青年人的心灵,在阅读他的诗作时对其经典地位产生怀疑,对其诗美判断也出现偏差。在学习这一章节时,若能先利用视频资料对五四时代及五四文学革命作一介绍,让学生置身于五四氛围中,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五四一代人蕴藉的冲决一切网络,打碎一切偶像的激情,再播放配乐朗诵的《凤凰涅槃》、《天狗》等诗篇,学生就能感受到五四的气场,充分领会诗作的魅力。再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40年代解放区大众文艺的典范,长诗运用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歌语言在朴素中又显现出形象美、音乐美、抒咏性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信天游是陕北历史文化的产物,它负载着陕北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它也以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讲授这一章节时,若只结合诗歌,讲解它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用语言描述它的曲调特征,教学效果就会较差。因为信天游是用来唱的,只有在歌唱中才能划破历史的悠远,领略信天游的真谛。因此若在讲解介绍信天游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画面介绍陕北的历史文化,再配上悠扬高亢的信天游,就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它开阔奔放的曲调,炽烈深沉的感情,辽阔悠远的境界,感受时空的变幻和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明白,民族特性依然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坚守民族性必将让艺术焕发出无尽的活力。
三.现代文学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文学本身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文学教学就是要激活文学本身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养成较为完美的审美心态。
文学教学的内容在没有进行审美解读之前是一堆死的材料,但一经解读,它就将活灵活现地“复活”。现代文学教学应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复活”文学,让学生贴心地感染到作品的语言、韵律、色调、人物、情景、细节、意蕴、情致、文体、风格等方面的魅力,发掘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能力,实现现代文学的审美追求。相对于上个世纪,当今时代是一个偏重物质、忽略心灵的年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粗糙化、粗鄙化,对真、善、美的东西越来越失去感觉,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缺失,审美能力匮乏,精神危机日益严重。
而文学一直以与众不同的情感与姿态,为社会发展提供它所最需要的思想丰富性与多样性,矫正社会的发展道路,给人类提供诗意与梦想,这种诗意和梦想在当下的社会对于大学生重建广阔的心灵视野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文学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释放出文学文本的丰富性、诗性,把学生带入“生命的大飞扬状态”,获得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涤荡,更好地实现用艺术的感染力来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最终实现“成人”教育。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文学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生发,情绪的酝酿和共鸣。
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的历史剧《雷雨》时,先播放《雷电颂》的朗诵视频,学生随着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朗诵,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屈原的时代,看到一个孤苦无助、仰天长啸的屈原。听完朗诵,让学生尝试模仿,很多学生在朗诵中不自觉地想象自己就是颂雷电、斥苍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在这种激昂的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讲,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增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能够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中受到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自身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络、电子邮件和教师即时交流,互动交流,延伸课堂教学的后续效应,主动寻求专业化、系统化学习,调动课后训练、创作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还具有美的召唤力和吸引力,动态多媒体画面的呈现,各种色彩搭配的演绎,组合变化的更替,都可以加强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新鲜感和美感程度,引起学生的高度认同感和兴趣,激发审美兴趣,促成审美注意的获得和审美追求的实现。总之,现代文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充分展示文学的独特魅力,又能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运用得当,就会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对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也有利于现代文学审美价值的充分实现。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篇二
《 师范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 》
当前师范生在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他们对文本失去了兴趣,甚至有些反感情绪,由此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师范生的心离课本越来越远,这与大环境有关,也与课本选文有关。大环境中卡通漫画代替了经典名著,看电视上网代替了读书,学生的阅读对象、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期待与以往有了许多不同,他们中的不少人习惯于读图、听碟,游走于互联网,常常追求时尚,拒绝传统,他们眼中的现代文学作品单调乏味,内容古板落后,缺少时尚,缺少生气和趣味。另外他们还自认为所学的知识教小孩子已绰绰有余了,再多学点少学点都无关紧要。只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要求,他们才被迫留在了课堂上。如何从现代文学中挖掘出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发现其中的可爱之处并产生共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这问题,可能有许多方式方法。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1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家的心灵感受,把握作品的主旨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构建起来的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创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在艺术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表现个性化人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我”旗帜,其作品风格都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分不开。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情感经历,可以大大缩短作家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走近作家心灵,理解作家创作的主旨,真正理解作者在作品里表达的思想情感。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生活。他的作品在课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学生却普遍反映说看不懂。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
以往我们总是仰头去看鲁迅,把他当做神一样对待,却没有把他当做活生生的现实人来看待。有人说,鲁迅的作品三十岁以后阅读才有滋味,这说明师范生的水平在理解鲁迅的作品时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自己的社会阅历也不是多么丰富,这阻碍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削弱了他们的阅读期待。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阅读结构图式,扩大他们的阅读经验视野,帮助他们去理解作品,使之产生共鸣。作者的心理路程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鲁迅的作品是充满时代精神,充满理性的,他写人间的爱,写世道风情,与任何一个传统的作家都是不同的,他的作品似乎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忧郁和冷酷的情感方式,他把世间的一切都悲剧化了。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缺少爱的社会有关,与他的哲学观念有关,更与他悲苦的情感生活有重要关系。
过去学习鲁迅作品一般只介绍作者少年时的家庭变故对他的影响,极少提及他的情感经历,好像这些会有损于他作为伟大旗帜的人物形象,但实际上鲁迅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刻思考,很重要的还缘于他早年不幸的婚姻生活。由于封建思想严重的鲁母使孝顺的鲁迅套上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枷锁,也造成了朱安悲苦寂寞不幸的一生,她的幸福、她的精神都被那个冷酷无情的封建社会吞噬掉了。
对世人都充满宽容怜爱的鲁迅,面对命运多舛的女性总是深表同情的,对同样作为女人的朱安悲惨的一生不可能无动于衷,事实上他同样遭受着心灵的煎熬,朱安的不幸更加重了他的痛苦。正是由于命运的冷酷和莫测,使得鲁迅很早就认识到了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本质,面对以后的人生才少了一些幻想、多了一些从容。后来他虽然与徐广平结婚,但内心那种透入骨髓的阴影永远无法排除。由于爱情生活的不顺,他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理性上去观察分析社会人生。《狂人日记》就是基于作者的这种强烈感受、深刻思考而产生的。当教师把这些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后,学生很快就把握住了《狂人日记》的主旨,并理解了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2拓展联想,看作品的背景流向,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作品的背景包括作品本身呈现给读者的人物活动的环境,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包括作品所反映的那个大的区域的风土人情,还包括作者写作的原始冲动,带有“自我”深深的烙印,了解这些内容对帮助学生产生共鸣点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如学习《边城》,我们会看到“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温柔文静、纯朴可爱、情窦初开的翠翠;安于清贫、恪守职责的外公;豪爽仗义、平易近人的船总顺顺;还有能干和气、痴情谦让的傩送和天保,甚至连那河边吊脚楼上的娼妓都值得信任,都轻利重义……他们个个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代君子遗风,在风景秀丽的小镇边城生活着。有着清幽的自然风光、纯朴的民风的边城成了作者心中浪漫的世外桃源。作品中“自我”无处不在。
作者早年抱着对人生、新世界的热烈向往与追求,从荒僻、落后、封闭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可战乱的北京使作者看到了愚蠢、残暴、自私,甚至是虚伪、卑鄙,现代文明的背后只是堕落,这让作者怀恋自己的故土纯朴的自然、善良悠闲的山民。十八年后,他赶回故乡,却看到过去那种正直朴实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他不能让这唯一的美流走,他要留住她,要让美好的东西永恒存在,于是就有了美丽的湘西边城;他要挖掘边城山民身上那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他相信山民身上那种美好的东西,在过去有,在今天依然有,它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不灭的火种,人类就是靠着她不断前行的。
因而边城是作者“理想的建筑”的小庙,里面供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爱与美完美的结合,人与人肝胆相照。所以没有真实的湘西,就没有边城;没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就没有边城,作者正是结合这些向我们展示出边城人性的纯美、民俗的纯爱。教师向学生展示出作者最深刻最丰富最有个性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悟作者的“自我”情愫,就会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有了一定的资料积累,对作品里的人物零距离接触,自然就容易产生共鸣,把好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挖掘作品具有现实意义的材料,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独立精神,他们不懂得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文学教学担负着重大的育人任务,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文学作品要想让学生产生共鸣,就要在加强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现实生活,用文学指导生活。学生对课本不感兴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阅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积极思考人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分析作品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人事或他们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也容易对作品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
如学习叶圣陶的作品时,教师把作者的教育小说中体现的一些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在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就非常感兴趣,认同作品意旨,自己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应该说收获颇丰。再如学习《箓竹山房》,作品中的二姑姑因为偷食禁果而付出了一生幸福的代价,她抱着丈夫的牌位结婚后,过着孤苦凄惨的生活,表面上心如死灰,但潜意识里仍然表现出对异性的特别渴望,这些表现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是极其正常的,但吃人的封建礼教却用种种绳索钳制住了她的灵魂,使她只能过着一种非人性的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意旨的同时,联系学生的早恋问题,从正面和反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形成一种健康的观念,利于他们以后的正确发展。
同时教师还要结合作家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时代精神。如现在国家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学生也较感兴趣,教师就可适时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在学习戴望舒的作品时,介绍到他小时因为身体的缺陷而受到他人的讥讽嘲笑,从而形成了他内向、自卑、偏执的性格。我们就要就此教育学生应正确看待别人的不足,不能嘲笑,更不能打击。嘲笑别人身体的不足正说明自己心理的不足。我们要做的是尊重他们,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如果生活中大家对那些“马家爵”们,平时多些理解,少些讽刺,多些帮助,少些刺激,时间长了,他们内心的冷漠、积怨就会被彻底融解,那些惨剧的发生率也会大大降低,因此教育学生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准老师们的师范生们不仅要学会理解自己的同学,更应该学会理解自己将来的学生,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该多些关注关心,要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这样就实现了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知道人、了解人,最后达到热爱人的这一目的。
4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其感到成功的乐趣,扩大共鸣处
由于经验、遗传等因素不仅造就个体生理特点差异,也表现出个体能力、气质、性格思维等差异,其差异决定了作家作品风格的不同;同样,个体差异也使学生具有了不同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同的学生喜欢不同的作品,就是相同的作品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作品由于自己的心理或知识结构与作者的相同或相近,作品就比较对“口味”,容易产生共鸣,所以文学教学要追求共性,更需要张扬学生个性,这也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因而文学课应采用开放性的课堂形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些课以采用师生共同讨论为主,巧妙利用学生的探究意识,把课堂演绎为激扬个性,彰显精神的摇篮,在师生思想的不断碰撞中,使学生不时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照亮课堂。教师对学生的独特感悟要及时肯定,这样既能促进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还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因为教师的肯定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学生得到承认就有了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会使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自信心得到极大地增强。另外,同学之间的心理和知识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彼此间的感悟也很容易被理解和认同,这又能很好地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动。如在学习《迟桂花》时,讨论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从翁则莲在郁先生面前的表现可以看出她是位单纯善良的女性,但是有位平时发言并不积极的学生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已婚的则莲面对异性的凝视和碰触而“无动于衷”显得不可信,这不符合人性,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她显得很得意兴奋,此后再上讨论课时她总是踊跃发言。
她的表现也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总之,要增多师范生对现代作品的共鸣点,教师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总的原则都要从学生的心理规律、学习规律出发,把文学的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现实性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能力提高了,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自我建构,因而容易悟到文本之旨,从而使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张扬。由于他们能真切地体味作品,所以就容易从作品中找到共鸣点了。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篇三
《 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
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是个难题,许多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不一。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希望能对其他一线语文教师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根据作品的体裁风格来选择教学内容
现代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和体裁。体裁是文学作品整体的特征表现,既包含了表面的文本因素,也包含了内在的社会因素。从表面来看,作品的表达方法、文章结构、形态格式以及题材性质等不同,现代文学作品可以划分为散文、诗歌、剧本和小说四类。初中阶段,我们不需要深入研究体裁的历史过程和时代特点,但需要从“言”“象”“意”等角度去研究作品的言语系统。“言”要看文本的叙事、说理、写物和抒情形式;“象”是在特定的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意境、意象、典型等融合状态;“意”是读者在认识和体会“象”过程中的内心所感。从深层分析,文本作者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在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气质、思想、情感、审美以及创造力等方面也不同。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可以根据四类不同的文体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比如在剧本教学内容选择上,就应该侧重于台词、人物对话、人物形象构造和多角度写法等方面。
二、根据文本的教学功能来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通常可以通过分析语文教材来确定教学功能。语文教材包含了文本的三种教学功能,即定篇、知识和活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能够分为定篇教、知识教和活动教,定篇教就是“教课文”,知识教和活动教就是“用课文教”。一方面,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如《背影》《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学会从不同角度审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一定要注重作品语言艺术的挖掘,要正确认识选文的权威解说,不可随意发挥,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会。另一方面,教师要达到用课文教的目的,真正让学生“会学”。初中教材除了“定篇”课文以外,其余的都是属于“用课文教”。比如《威尼斯商人》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戏剧人物角色,从而体会和感受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根据文本的阅读方式来选择教学内容
阅读方式也可以称为阅读取向,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主要有鉴赏和解读两种,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审美能力。所谓“鉴赏”的阅读方式,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形成一定的理解思维和评价思想。当学生读完作品后,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说一说“感受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等,让学生充分完成对作品的语言、意象、意境的鉴赏。所谓“解读”的阅读方式,需要学生对作品的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等进行分析,认清作者和世界、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明白作品都写了什么,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根据课文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
一方面,根据课文本身的核心价值来选择教学内容。核心价值是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文中的呈现,它往往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读者价值观的改变和情感升华。另一方面,根据教材编者对课文的价值定位来选择教学内容。价值定位是看课文对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受到初中语文新课标的限制。教师要根据教材编者安排课文的教学价值意图,根据不同的生活主题单元来确定教学内容。当前,许多公开示范课都是针对课文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
五、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
一是要看教师想教什么。语文教师首先要研究清楚课文内容,对课文里的字词句能够进行正确的认读和解释,要对文本体裁、构思、行文、主体、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教师能够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二是要看学生能学什么。教师要正视学情,应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不能出现“盲学盲教”现象。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性质的教学,学生需要同文本中的世界、作者情感等进行对话。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进行有选择的讲解,对于能理解的不需要教,对于不能理解且需要理解的要详细教,这样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就能够很快确定下来。
有关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推荐:
1.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中国现代文学论文
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5.浅谈文学素养论文
6.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