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读后感_读季羡林散文有感

发布时间:2017-06-14 09:54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一

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二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三

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_读季羡林散文有感的评论条评论